-
>
四千年農夫 中國、朝鮮和日本的永續農業
-
>
(精)中華古樹名木(全2冊)
-
>
線辣椒優質高產栽培
-
>
生命的藝術:動物解剖學的神秘歷史之旅
-
>
正確使用農藥知識問答
-
>
龍眼譜:外二種
-
>
迷你花園:打造你的玻璃生態瓶
中國農業通史:魏晉南北朝卷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9258471
- 條形碼:9787109258471 ; 978-7-109-25847-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農業通史:魏晉南北朝卷 內容簡介
《中國農業通史》(以下簡稱《通史》)的編輯出版是由中國農業歷史學會和中國農業博物館共同主持的農業部重點科研項目,從1995年12月開始啟動,經數十位農史專家編寫,《通史》各卷先后出版。《通史》的出版,為傳揚農耕文明,服務“三農”學術研究和實際工作發揮了重要作用,得到業界和廣大讀者的歡迎。二十余年來,中國農業歷史研究取得許多新的成果,中國農業現代化建設特別是鄉村振興實踐極大拓寬了“三農”理論視野和發展需求,對《通史》做進一步完善修訂日顯迫切,在此背景下,編委會組織編輯了《通史》(第二版)。 《通史》(第二版)編輯工作在農業農村部領導下進行,部領導同志出任編委會領導;根據人員變化情況,更新了編輯委員會組成。全書堅持以時代為經,以史事為緯,經直緯平,突出了每個階段農業發展的重點、特征和演變規律,真實、客觀地反映了農業發展歷史的本來面貌。這次修訂,重點是補充完善卷目。《通史》(第二版)包括《原始社會卷》《夏商西周春秋卷》《戰國秦漢卷》《魏晉南北朝卷》《隋唐五代卷》《宋遼夏金元卷》《明清卷》《近代卷》《附錄卷》,全面涵蓋了新中國成立以前的中國農業發展年代。修訂中對全書重新校訂、核勘,修改了**版出現的個別文字、引用資料不準確、考證不完善之處。全書采用雙色編排,既具歷史的厚重感又具現代感。 我們相信,《中國農業通史》為各界學習、研究華夏農耕歷史,展示農耕文明,傳承農耕文化,提供了權威文獻;對于從中國農業發展歷史長河中汲取農耕文明精華,正確認識我國的基本國情、農情,弘揚中華農業文明,堅定文化自信,推進鄉村振興,等等,都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農業通史:魏晉南北朝卷 目錄
序
**章 農業發展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
一、自然生態環境
二、社會環境
第二章 農業生產工具和技術方法
**節 農業生產工具的發展
一、北方旱作農具的改進和配套
二、南方水田農具初步形成體系
三、水力加工機具的突出發展
第二節 農作技術的進步
一、農作制度的多樣化
二、旱地土壤耕作技術的完善
三、糧食作物栽培技術的提高
四、園藝和造林技術的發展
第三節 纖維、染料和蠶桑生產技術
一、纖維、染料作物栽培技術
二、栽桑養蠶技術
第四節 畜牧獸醫技術的發展
一、畜禽牧養技術
二、獸醫和相畜術
第五節 農副產品加工與貯藏技術
一、糧食加工與貯藏技術
二、蔬菜、果品加工與貯藏技術
三、畜產和魚類加工貯藏技術
四、豐富多樣的釀造技術
第三章 農田水利事業的發展進步
**節 三國時期的屯田水利
一、曹魏屯田與水利建設
二、蜀漢屯田與水利建設
三、孫吳屯田與水利建設
第二節 西晉以后的北方農田水利
一、關中和西北內陸的農田水利
二、東部平原地區的農田水利
第三節 東晉南朝的農田水利
一、三吳圩田水利的發展
二、丹陽、晉陵地區的農田水利
三、淮漢地區的農田水利
第四節 農田水利的管理及運渠的開鑿
一、農田水利的管理
二、運渠的開鑿及其對農業的影響
第四章 農業生產結構與地理布局
**節 糧食生產及其地理布局
一、粟的主糧地位及其動搖
二、麥作的進一步發展推廣
三、水稻種植的顯著發展
四、黍類種植的特殊性
五、豆類和其他糧食作物
第二節 蔬菜和油料作物生產概況
一、蔬菜種類的增加
二、若干主要菜種的生產情況
三、油料作物的種植
第三節 果樹的構成及其地區分布
一、黃河中下游的果樹和產區
二、南方主要果樹及其產區
第四節 衣料生產結構及其地理布局
一、蠶桑絲織業生產
二、麻類栽培和麻布生產
三、棉花種植與棉織業生產
四、染料作物種植
第五節 畜牧養殖經濟的發展變化
一、畜牧經濟區域的階段性擴展
二、國營和私營畜牧規模的擴大
三、牧養結構的變化和南北差異
第五章 土地制度和國營農牧經濟
**節 屯田制度和屯田經營
一、三國時期的屯田農業經營
二、兩晉南朝的屯田生產經營
三、兩晉南朝的州郡公田經營
四、十六國時期的屯田經營
五、北魏時期的屯田農業經營
六、東西魏和北齊、北周的屯田
第二節 北朝的均田制
一、北魏的計口授田制與均田制
二、東西魏和北齊、北周的均田制
第三節 國有牧場和國營畜牧生產
一、歷代牧政管理機構
二、國營牧場經營簡況
第六章 私有土地上的農業生產經營
**節 國家對地主的經濟政策
一、三國時期國家對地主經濟的優容
二、西晉時期的“占田”“蔭客”法令
三、東晉南朝對士族地主的縱容和限制
四、北朝對地主經濟利益的承認和袒護
第二節 地主莊園的農業經營
一、士族地主莊園的農業經營
二、庶族地主的農業生產經營
三、寺院地主的農業生產經營
四、依附農民與地主莊園經濟
第三節 自耕農經濟的起落
一、三國時期恢復自耕農經濟的努力
二、西晉自耕農經濟的短暫復蘇
三、東晉南朝的自耕農經濟狀況
四、十六國北朝自耕農經濟的低迷和復興
第七章 邊疆地區農牧業經濟的發展
**節 東北地區的農牧業發展
一、松、嫩流域及其以西地區
二、黑龍江、烏蘇里江流域東部地區
三、東北地區外遷民族的經濟狀況
第二節 北方與西北少數民族的經濟
一、北方及西北邊地鮮卑族的農牧業
二、柔然與敕勒的農牧業發展
三、西域各族的農牧業經濟
第三節 西南地區少數民族的農牧業經濟
一、西南諸族分布的變遷與農牧業發展
二、漢人統治與西南農業的新發展
第四節 中南、東南少數民族的經濟
一、東南山夷、山越的農業發展
二、南方諸蠻的農業發展
三、嶺南等地俚、僚、傒的農業生產
第八章 賦役制度與農民經濟負擔
**節 賦稅制度的調整變革
一、三國時期的賦稅制度
二、西晉的賦稅制度
三、東晉南朝的賦稅制度
四、十六國至北魏初的賦稅制度
五、北朝的賦稅制度
第二節 徭役制度的變化
一、三國時期
二、西晉時期
三、東晉南朝時期
四、十六國時期
五、北朝時期
第三節 賦役負擔與農民生活
一、三國時期農民生活狀況
二、兩晉時期農民生活狀況
三、南北朝時期農民生活狀況
第九章 農產品的交換與流通
**節 農產品的地區差異與交換流通條件
一、農業物產的地區差異
二、南北水陸交通狀況
三、都市和城鎮的面貌
第二節 各類農產品交換貿易
一、糧食貿易
二、蔬菜買賣
三、果品貿易
四、木材貿易
五、禽畜貿易
六、水產貿易
第三節 農產品市場、交易方式和商稅
一、市場類型和管理制度
二、農產品貿易方式
三、南北互市與農產品貿易
四、農產品貿易稅
第四節 農產品交換對農家經濟的影響
一、對大土地所有者的影響
二、對小農生活的影響
第十章 農業思想和農學著作
**節 農業思想的發展
一、統治者對重農思想的繼承和肯定
二、代表性的農業思想和主張
第二節 《齊民要術》的農學成就
一、《齊民要術》的主要內容和成就
二、《齊民要術》的農學思想特色
三、《齊民要術》的農業歷史地位
第三節 農業物產志書的大批涌現
一、農業知識視野的擴展
二、《異物志》和地記(志)的農學價值
三、幾部具有特殊農學價值的著作
結語 魏晉南北朝農業發展的主要特點
一、北方農業的嚴重受挫與南方農業的快速崛起
二、農業生產結構的顯著調整和改變
三、自耕農生產的委頓與大地主經濟的興盛
四、國家直接參與農牧經營程度的明顯加強
五、國家與地主對勞動力和山林川澤資源的爭奪
參考文獻
后記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山海經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二體千字文
- >
姑媽的寶刀
- >
煙與鏡
- >
回憶愛瑪儂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