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鳳隱于林:桃花源考論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0286181
- 條形碼:9787300286181 ; 978-7-300-28618-1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鳳隱于林:桃花源考論 本書特色
《鳳隱于林:“桃花源”考論》是一部考證全面、資料翔實、結論合理的關于陶淵明和桃花源研究的新成果。全面梳理、歸納了有關桃花源原型地的研究成果,通過分析后指出這些研究的意義和存在的不足。從武陵、新武陵、武陵郡名稱的起源、地理位置著手,利用地下出土的竹簡資料來解讀新武陵和武陵郡,將這些解讀必然地與秦代的蒙氏興衰結合起來,把研究建立在翔實史料之上,這是全書結論的基礎。追根溯源,條分縷析,用翔實的史料,指出武陵人、桃源秦人都是秦代自蒙恬蒙難之后,從山東蒙陰顓臾風國流散、避難到今湖南、廣西和貴州等地的蒙氏后人。換言之,桃花源與蒙陰顓臾風國是末與本、枝與根的關系。從陶淵明的身世、學養、品位、活動地域、心路歷程等方面進行全面解析,得出陶淵明鐘情于洙泗沂蒙文化,與瑯邪名士志趣相投,這是陶淵明撰寫《桃花源記》和《桃花源詩》的內心依據、心理寄托、心路指歸,這就抓住了破解桃花源原型地和武陵人之源頭的鑰匙。
鳳隱于林:桃花源考論 內容簡介
作者通過綜述前人的研究成果,借助各種豐富的資料,利用山東臨沂蒙陰是秦代蒙氏故鄉的獨特歷史人文史實及文化遺跡,認為:地處齊魯大地、沂蒙山區腹地、臨沂蒙陰境內的顓臾風國是古籍所記載的鳳凰圣地“東方君子之國”,是“羲皇上人”風姓的祖地,是陶淵明《桃花源記》和《桃花源詩》的寓意之地!短一ㄔ从洝泛汀短一ㄔ丛姟返膶憣嵅糠郑瑒t是指世居于臨沂蒙陰、興盛于秦代又遭難于秦后期、而后避難于武陵的蒙氏人對于故鄉的追想和懷念。換言之,陶淵明念茲在茲的桃花源,不在他處,就是臨沂蒙陰的顓臾風國。本書是一部具有考證全面、資料詳實、結論合理的關于陶淵明和桃花源研究的近期新成果,是一部具有濃郁地域文化特色和傳統文化價值的專著。
鳳隱于林:桃花源考論 目錄
**節 崇尚“鳳隱于林”是陶淵明家族的傳統
一、陶氏家族“皆以隱德著稱”
二、《桃花源詩并記》寓意“鳳隱于林”
三、“鳳隱于林”是陶淵明的人生態度和創作主線
第二節 學者關于“桃花源”的論述及觀點
一、桃花源是實情實景說
二、桃花源是寓言故事說
三、桃花源是仙人仙境說
四、桃花源是“傳說之鄉”說
五、桃花源中人是秦人子孫說
六、《桃花源詩并記》是異時所賦說
第三節 學者關于“桃花源”原型地之論述
一、湖南常德桃源縣桃花源之說
二、陳寅恪認為真實之桃花源在北方而不在南方之武陵
三、唐長孺認為桃花源故事是荊湘一帶的傳說
四、現代學者關于“桃花源”原型地的論述
五、溆浦縣思蒙鄉或為桃花源故事傳說地
六、陶淵明心中的“桃花源”在異時異地
第二章 千古之問 何名武陵
**節 千古之間——“貴郡何以名武陵”
一、“貴郡何以名武陵”
二、武陵郡歷史之演變
三、武陵郡郡治之遷徙
第二節 “里耶秦簡”所見“洞庭郡”和“新武陵”
一、里耶秦簡始見“洞庭郡”和“新武陵”
二、洞庭郡治“新武陵”在溆浦縣
三、秦始皇或置“武陵郡”于“新武陵”
四、“湘西糧倉”溆浦是秦軍屯兵的基地
五、溆浦武陵故城附近發現秦國高級別將軍墓
第三節 “新武陵”是攻楚伐越的秦將蒙武之陵
一、秦始皇時期兩大功勛家族王氏、蒙氏的人物結局
二、秦始皇二十四年蒙武“攻楚,虜楚王”
三、秦始皇二十五年王翦“降越君,置會稽郡”
四、蒙武失蹤于秦始皇二十五年伐越受阻之際
五、蒙武失蹤于蒙恬“因家世得為秦將”之時
六、蒙武失蹤于里耶秦簡“新武陵”始見之前
七、蒙武失蹤于湘西糧倉“新武陵”所在之地
八、蒙武失蹤后伐越秦將為任囂、屠睢、趙佗
九、溆浦思蒙之“新武陵”是指秦將蒙武之陵
第四節 秦始皇追封蒙武為“中脯王”置“新武陵”
一、秦始皇二十五年因平定楚國而“天下大醣”
二、秦始皇二十六年“盡并天下,王氏、蒙氏功為多”
三、蒙武伐楚前在秦始皇身邊任“少府”一職
四、秦始皇追封蒙武為“中脯王”建“新武陵”
五、蒙武之子蒙毅曾長期留守“新武陵”
第五節 劉邦或因尊崇“蒙公”故沿襲秦置武陵郡
一、蒙氏遇害是導致秦朝滅亡的重要原因
二、蒙家軍舊部與劉邦反秦義軍未見沖突
三、蒙家軍南征北戰為漢朝疆域奠定基礎
四、漢高祖或尊崇“蒙公”承襲秦置“武陵郡”
第三章 千古之謎 桃源秦人
**節 學者關于“桃源秦人”的論述
一、桃花源中人“避秦時亂”之原因
二、桃花源中人“避秦時亂”之來歷
三、桃花源中人是“避秦難”之秦人
第二節 “桃源秦人”是避難于武陵的蒙氏后人
一、“秦時之亂”是指秦二世時之亂
二、“秦時之難”是指蒙氏遇害之難
三、“武陵郡”是蒙氏避難的*佳選擇
四、“桃源秦人”是避難于武陵的蒙氏后人
五、“桃源秦人”傳承了蒙氏故里的生產生活習俗
第三節 族譜揭示蒙氏隱居武陵復興桂黔的史實
一、蒙氏源于東蒙世居蒙陰
二、蒙氏自齊事秦避難于武陵
三、蒙氏復興遷徙至嶺南黔桂
四、貴州水族蒙姓源自湘桂
第四節 地名與傳說揭示蒙氏隱居武陵復興桂黔的史實
一、以“蒙”自稱的湘西及黔東南族群
二、武陵“思蒙”地名蘊含蒙氏思鄉之情懷
三、黔桂滇的蒙山等地名顯現蒙氏遷徙軌跡
四、武陵夷傳說隱喻著蒙氏事秦的經歷
五、瑤族蒙氏傳說與伏羲女媧傳說一致
六、蒙雙氏、武陵夷、蒙氏傳說一脈相承
第四章 武陵之源 吳中桃墟
**節 陶淵明思想和政治傾向與蒙氏故里關系密切
一、陶淵明思想上受到洙泗、沂蒙文化影響
二、蒙陰地屬瑯邪,瑯邪之名始源于蒙陰
三、陶淵明政治上擁護瑯邪王建立的東晉王朝
四、陶淵明與瑯邪名士交往密切、志趣相投
五、陶淵明與瑯邪書圣王羲之都是尚隱之士
第二節 《桃花源記》寓意之文是寫“東方君子之國”
一、陶淵明知曉并向往鳳凰圣地“東方君子之國”
二、陶淵明知曉并向往“羲皇上人”之祖國
三、陶淵明知曉并向往其祖地陶唐、虞舜故里
四、陶淵明知曉并向往鳳隱之處顓臾風國“蒙汜之渚”
五、《桃花源記》寓意之文是寫鳳凰圣地“顓臾風國”
第三節 《桃花源記》紀實之文是寫蒙氏遭遇和故鄉傳說
一、陶氏家族與蒙氏家族經歷相似、志趣相投
二、蒙氏對故鄉桃墟的傳說流傳于湘荊之地
三、陶淵明早年在湘荊一帶聽聞了蒙氏之傳說
四、陶淵明聽聞王弘講述蒙氏避難武陵之史實
五、《桃花源記》紀實之文寫蒙氏史實和故鄉傳說
第四節 “武陵源”在顓臾風國之。吳中“
一、”武陵源“在吳中
二、”吳山“之名及山神蒙恬源自蒙陰
三、”吳“是指君子國之”天吳“
第五節 吳中”桃墟“和虞淵”鄧林“是”桃花源“原型地
一、蒙恬故里和顓臾廟在虎頭崖下之”蒙邑“
二、蒙陰人文地理和自然生態猶如”桃花源“
三、吳中”桃墟“和虞淵”鄧林“是”桃花源“的原型
四、溆浦思蒙是”桃花源“傳說地
第六節 “桃花源”原型地是亟待發現和保護的人文家園
一、陶淵明刻意隱匿“桃花源”的真實意圖
二、千百年來“桃花源”隱于世的主要原因
三、“桃花源”原型地人文和自然生態亟須重視和保護
附 《重修顓臾廟碑記》二則
鳳隱于林:桃花源考論 節選
《鳳隱于林:“桃花源”考論》: 一是水字的構造有一種剛好是漢文字的反寫或倒寫,這就是為什么把水字叫作“反書”的表面原因。鄺福光認為水族先民本來是漢族,后因反抗封建統治遷到現在地方居住,為了表示對抗,有意把漢字反寫或倒寫! 《撬Z中把筷子稱為“箸”,保留了中原地區的古稱。筷子是中華民族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用具,“箸”是古漢語對筷子的稱謂,今天廣大漢族地區都將稱謂演變為“筷子”了,但是在水族聚居區今天仍一如既往地將筷子稱為“箸”,音、義全同,說明其先祖來源于中原地區的漢族! ∪撬灏褮q首放在農歷十月,保留了秦始皇時期的歷法。水族統一的全民族*大節日是“端節”,即新年和一年的開端的意思。按照水族歷算法,水族的“端節”在農歷十月(亥月),是一年的歲首。古代中原漢族的歲首有過多次變化,到秦始皇時采用更為古老的顓頊歷,把每年的歲首定在現在農歷十月。后來元封七年(公元前104年),漢武帝廢秦歷,采用太陽歷,以現在的正月為歲首。以后兩千余年,漢族地區,延及朝鮮、越南、日本,都以現在的正月為歲首,沒有再變動過。正月初一成為漢族的全民性盛大節日——春節。水族“端節”的歲首保留了秦始皇時期的傳統,說明其淵源于秦朝! ∷氖撬灞A袅藨饑鴷r期以銅為“金”的稱呼。水語把銅做的鼓稱為“金”,而皮做的鼓才稱為“鼓”。也就是說,水語明確地把兩件打擊樂器合稱為“金、鼓”。把銅稱為金,是華夏族在戰國前的事情。古代的“鳴金收兵”“金鼓齊鳴”的“金”,應就是銅制的打擊響器,F在水族把銅鑄的鼓稱為“金”,反映了水族的遠祖是從以金稱呼銅的地方遷到西南定居的。 另外,水族還在葬禮、婚娶、服飾、發式等方面不同于西南土著族。 鄺福光據上分析說,水族不是本地的土著民族,而是同中原戰國末期的諸侯小國有著非常密切的淵源關系。至于水族先民遷徙的原因,可能是戰敗后被秦強迫“實邊”的列國遺民;另一個原因也可能是被秦強迫南下征越的原列國士卒,因不堪戰亂和秦苛政之苦,過南嶺后從今廣西境內溯龍江而上逃到這里定居,而融合形成水族。由于長期和外界逐漸失去聯系,才得以保存那么多的淳樸古風。至于遷徙路線,鄺福光認為是從嶺南地區沿龍江上溯到龍江源頭,而不是直接從湖南方向沿都柳江入境的。① 從三都一帶聚居的水族蒙姓以“箸”稱筷子,以“金”稱銅,以及習俗、衣著、發式來看,其祖先是來自中原的漢族移民;從其仍然使用秦始皇時期以農歷十月為歲首的歷法來看,其祖先移民的時間是在秦始皇到秦二世時期;從其使用反字來看,他們的祖先顯然對秦有著一種逆反的心理;從其“種稻似湖湘”來看,其來自與之相鄰的湖南湘西一帶。從這諸多方面看,筆者認為三都一帶聚居的水族蒙姓,其祖先就是避難隱居于湖南湘西、武陵一帶的蒙氏后人。他們遷徙的路線有可能是沿沅江逆流而上直接到達貴州三都,也有可能是沿沅江逆流而上先過嶺南進入廣西,再由廣西沿龍江到達貴州! ∶擅魅澹ú家雷澹┰凇端摇⒉家烙H密關系初考》一文中考證說:現在居住荔波、三都、獨山及廣西環江縣境內的蒙姓水家、布依等都自稱他們是同宗的家族兄弟。為什么會形成同姓同宗而民族各異的現實呢?初步考證,主要是由于歷史原因,即戰亂、逃荒、避難等分居各地后,入鄉隨俗,日長天久之后,演變融合為各地民族。同是蒙姓共祖同宗而形成的布依、水、漢、苗、壯等原因是復雜的,年代是久遠的!
鳳隱于林:桃花源考論 作者簡介
武凱旋,畢業于山東師范大學中文系,高級講師,現任山東臨沂沂水縣政府教育督學。研究領域是中國語言文學和中國傳統文化。出版詩集《硠軒詩稿》。在《齊魯作家》《沂蒙文學》《中國成人教育》《現代教育》等期刊發表多篇作品。 武紀東,文史研究學者。研究領域:中華文明起源,中國傳統文化等。
- >
月亮與六便士
- >
煙與鏡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月亮虎
- >
巴金-再思錄
- >
姑媽的寶刀
- >
山海經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