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蜜蜂的寓言:私人的惡德,公眾的利益
-
>
世界貿易戰簡史
-
>
日本的凱恩斯:高橋是清傳:從足輕到藏相
-
>
近代天津工業與企業制度
-
>
貨幣之語
-
>
眉山金融論劍
-
>
圖解資本論
中國國民經濟綜合平衡理論史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9667798
- 條形碼:9787509667798 ; 978-7-5096-6779-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國民經濟綜合平衡理論史 內容簡介
國民經濟綜合平衡理論是共產黨領導中國70多年社會經濟建設實踐的重要經驗總結,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成果。《中國國民經濟綜合平衡理論史》從理論史視角,以唯物史觀為指導,梳理了中國國民經濟綜合平衡、中國古代經濟平衡及西方經濟平衡相關文獻,從學理和歷史邏輯維度論證,證明國民經濟綜合平衡理論在當下并沒有過時,它既不同于西方宏觀經濟均衡理論、蘇聯國民經濟平衡理論,叉沒有完全照搬馬克思的理論,它是我黨和國家在經濟管理實踐中的重要理論創新。通過與中國古代經濟平衡思想進行比較,證明該理論是對中國古代優秀傳統思想的繼承和發揚。 《中國國民經濟綜合平衡理論史》從獨特的視角認識國民經濟綜合平衡理論,對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具有啟示意義。
中國國民經濟綜合平衡理論史 目錄
0.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義
0.1.1 研究背景
0.1.2 研究目的及意義
0.2 相關概念界定
0.2.1 “平衡”與“均衡”
0.2.2 國民經濟綜合平衡
0.2.3 理論史
0.3 文獻綜述
0.3.1 經濟平衡/均衡的研究
0.3.2 國民經濟綜合平衡思想的研究
0.3.3 中國古代經濟平衡思想的研究
0.3.4 文獻研究評述
0.4 研究設計
0.4.1 研究思路及內容
0.4.2 研究方法
0.4.3 研究創新與不足
第1章 國民經濟綜合平衡的理論史
1.1 國民經濟綜合平衡理論的萌芽
1.1.1 國民經濟綜合平衡理論的萌芽
1.1.2 國民經濟綜合平衡理論雛形的成型
1.2 國民經濟綜合平衡理論的形成
1.2.1 政界對國民經濟綜合平衡理論形成的貢獻
1.2.2 學術界研究推動國民經濟綜合平衡理論的形成
1.3 國民經濟綜合平衡理論的發展深化
1.3.1 經濟管理實踐中深化國民經濟綜合平衡理論認識
1.3.2 國民經濟綜合平衡理論第二次研究高潮
1.3.3 以“國民經濟綜合平衡”為題的文獻大量涌現
1.3.4 其他研究深化國民經濟綜合平衡理論
1.4 國民經濟綜合平衡理論的轉型創新
1.4.1 國民經濟綜合平衡理論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仍有用武之地
1.4.2 國民經濟綜合平衡理論的轉型創新
1.5 國民經濟綜合平衡理論的內涵及特點
1.5.1 國民經濟綜合平衡理論
1.5.2 國民經濟綜合平衡理論的特點
小 結
第2章 國民經濟綜合平衡理論是我國經濟管理理論的重要創造
2.1 馬克思的經濟平衡理論
2.1.1 馬克思的經濟平衡理論總述
2.1.2 馬克思的經濟平衡理論內容
2.1.3 馬克思經濟平衡理論特點
……
第3章 國民經濟綜合平衡理論并未過時
第4章 國民經濟綜合平衡理論繼承發揚中國古代優秀傳統
第5章 國民經濟綜合平衡理論的時代價值
參考文獻
后記
中國國民經濟綜合平衡理論史 節選
《中國國民經濟綜合平衡理論史》: 4.1.1.1西周時期的市場及價格管制 雖然西周經濟屬于典型的封建領主經濟體系,是“真正的自然經濟”①,但已經有少部分農產品加人流通過程,并有了市場管理制度,有專職政府官吏負責監督市場,這在當時是史無前例的。如對市場上商品準人條件的規定:“圭璧金璋,不粥于市;命服命車,不粥于市;宗廟之器,不粥于市;犧牲不粥于市;戎器不粥于市;用器不中度,不粥于市;兵車不中度,不粥于市;布帛精粗不中數,幅廣狹不中度,不粥于市;奸色亂正色,不粥于市,錦文珠玉成器,不粥于市;衣服飲食,不粥于市,五谷不時,果實未熟,不粥于市;木不中伐,不粥于市:禽獸魚鱉不中殺,不粥于市”。②在這里規定了不能在市場上出售的物品,包括封建統治者的官式物品、宗教迷信用品、國家暴力工具“戎器”一律禁止在市場出售。對于可出售的物品作了具體的規定,如用器、車輛的尺寸,布帛精粗幅度和商品顏色等。還規定“五谷不時”“果實未熟”“木不中伐”“禽獸魚鱉不中殺”時不準出售,以保護農業。此時還制定了市場管理的方向,對市場上沒有的重要物品,要讓其有;市場上已有的有害的物品,要讓它消失;對于奢侈品要減少,即“凡治市之貨賄、六畜、珍異,亡者使有,利者使阜.害者使亡,靡者使微”。③此外,由于價格管制的需要,出現了賈師這一官職。市場的形成和發展為物價穩定思想的出現提供了土壤,這里的價格管制成為了*早的國家調節經濟的表現形式。 4.1.1.2春秋戰國時期的價格平衡思想 春秋(公元前772至公元前476年)和戰國(公元前475至公元前221年)被公認為中國古代歷史文明的光輝時代,其偉大不亞于古希臘于西歐的意義。和西周相比,春秋時期社會經濟發生著巨大變革:隨著土地王有制的崩潰,出現了個別封建地主階級和大量小土地私有者,推動了農業生產力的發展:獨立小手工業發展促進了家庭手T.業的發展和手T業技術的提高。所有這些變化要求西周嚴格的市場控制制度讓位于較自由的市場活動,實現商品的自由經營,同時促使新興商人階級的產生,并來往于各國之間從事貿易,結交活動于王侯中間。如此復雜的社會經濟形勢孕育了“百家爭鳴”的社會思潮,當然也形成了許多經濟思想,其中不少卓越的思想遠遠超越了古希臘對古代經濟思想的貢獻。此時,很多的價格思想中蘊含著平衡理念,如范蠡的“積著之理”和“平糶”思想、李悝的“平糴”思想以及《管子》中的“輕重理論”。 范蠡(公元前536年至公元前448年)的“積著之理”是講如何在經商過程中把握物價變動規律從而獲取利潤。他認為“積著之理,務完物,無息幣。以物相貿,易腐敗而食之貨勿留。無敢居貴。論其有余不足,則知貴賤。貴上極則反賤,賤下極則反貴。貴出如糞土,賤取如金玉。財幣欲其行如流水……”①也就是說,所經營的貨物必須質量完好,貨幣運動不能停止,易于腐敗的物品不能長期儲存,不能一味地貪圖高價。根據商品數量的多少可以判斷其價格是變貴還是便宜,某種商品的價格貴到一定程度必然會下跌,太便宜了必然上漲。當商品價格貴時,應將存貨像糞土一樣拋售,不能留等更高的價格;當商品價格便宜時,應像金玉一樣立刻收購,掌握了價格平衡運動的規律,相機決策,自然能獲利。總之,要將商品和貨幣像流水一般經常流轉和運行,才能有利可圖。 另外,范蠡將價格的自然漲跌與供求規律看成是客觀的,并且主張谷物的價格波動必須在國家的指導下進行,提出了“平糶”主張,以有利于生產和流通。所謂“平糶”可表述為“夫糶,二十病農,九十病末。末病則財不出,農病則草不辟矣。上不過八十,下不減三十,則農商俱利。平糶齊物,關市不乏,治國之道也”。②如果谷價太便宜,會損害農民,使他們不愿努力從事農業生產;如果谷價太貴,又會損害商人,使社會經濟出現困難。如果使谷價波動控制在一定范圍內,就會農商俱利,也就有利于整個社會。因此,“治國之道”就是當谷物價格太貴且超出一定限度時,須使其降低,反之;當谷價太低時,則須使其回升,這就是所謂的“平糶”。通過這樣的經濟措施,穩定市場谷價。他對谷價及與其他物價的比較研究在古代是極為少有的,胡寄窗認為范蠡可能是世界歷史上把政府的價格政策置于利用市場價格自發勢力理論基礎上的*早先行者。此后各封建王朝實行的平糶政策均可從這里找到思想淵源,僅就貿易與價格思想來說,范蠡所達到的水平比管子還要高些。 ……
中國國民經濟綜合平衡理論史 作者簡介
拓志超,女,生于內蒙古境內的河套地區,經濟學博士,畢業于中央財經大學。先后就讀于山東財政學院(今山東財經大學)、山東大學,現就職于內蒙古財經大學經濟學院,講授本科生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經濟思想史”等課程。同導師合作的論文《中國的國民經濟綜合平衡理論》被《新華文摘》摘要轉載,并被《中國社會科學文摘》收錄。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唐代進士錄
- >
巴金-再思錄
- >
莉莉和章魚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回憶愛瑪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