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茨威格短篇小說集
-
>
女人的勝利
-
>
崇禎皇帝【全三冊】
-
>
地下室手記
-
>
雪國
-
>
云邊有個小賣部(聲畫光影套裝)
-
>
播火記
幕僚:楊度(上中下)(精裝) 版權信息
- ISBN:9787806639979
- 條形碼:9787806639979 ; 978-7-80663-997-9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幕僚:楊度(上中下)(精裝) 本書特色
年輕的伍豪,就是日后中國現當代史上的巨人周恩來。他所呼喚的皙子先生,就是《幕僚楊度(上中下)》的主人公楊度。這個遭報界詬病而得到周恩來首肯的人,究竟是個何許人物呢?讓我們一起來回顧他那充滿著傳奇色彩的大起大落的一生……
幕僚:楊度(上中下)(精裝) 內容簡介
一九三一年九月下旬,上海法租界薛華立路,楊宅家主的喪事在沉默中進行。鼓樂不響,挽聯闕如,花圈極少,除偶爾二三知舊悄悄來憑吊一番外,守候在靈堂里的只有死者的妻子兒女。他們在哀哀哭泣,默默上香。
報童跟往日一樣送來剛出的當日《申報》。臂上纏著黑紗的孝子接過,隨手翻開,兩行粗體字赫然跳進眼簾:帝制余孽潦倒滬上,風流蕩子魂歸佛國。孝子氣得扔掉報紙,遺孀瞥見這兩行字后,哭得更傷心了。
夜色降臨時,四周一片昏暗。喪事的冷清,外界的譏諷,給整個靈堂罩上一股既凄慘又怨憤的沉重壓力。這時,一個濃眉亮眼英俊挺拔的年輕人來到楊宅。他肅立在靈柩前,恭恭敬敬地三鞠躬,然后凝視遺像良久。他走到守靈者的面前,伸出一雙強有力的大手,緊緊地將他們的手一一握過。楊宅遺孀終于忍不住號啕大哭起來。孝子拿出一副對聯,嘶啞著嗓音對這個年輕人說:“伍豪先生,這是我父親臨終前親手書寫的自挽聯。父親他為尋求中國強盛的道路,艱辛探索了近四十年呀!”
被稱為伍豪的年輕人鄭重接過挽聯,展開諦視:
帝道真如,而今都成過去事;
幕僚:楊度(上中下)(精裝) 目錄
上卷
**章 名師訪徒
楊度推開《唐宋八大家文鈔》,喟然嘆息:世無英雄,使豎子成名
碧云寺的泥塑羅?預卜落第舉子的命運
青年王運的風流韻事
王運不合時宜的舉動:拒絕見陸撫臺,倒屣迎張鐵匠
聽說楊度非韓薄柳,王運親赴石塘鋪指點迷津
大學者家嫁女與眾不同
為得天下一英才而教之,王運親赴石塘鋪指點迷津
第二章 帝王之學
王運的三門功課:功名之學、詩文之學、帝王之學
胡三爹將保存二百?的家傳《大周秘史》稿本送給王運
新政給古城長沙帶來了生機
一方菊花觀,凝結了維新志士的友誼
譚嗣同舉杯:我們對著蒼天神明起誓
王運妙解《楓橋夜泊》
叔姬將初戀珍藏在心靈*深處
一闋《玉漏遲》,閨閣壓倒須眉
第三章 淺涉政壇
譚嗣同千里迢迢為徐致靖送來緊急家書
自古以來在中國要辦成大事,光憑嘴巴子沒有刀把子是不行的
袁世凱年記嗣父的教導:官場猶如戲場,*大的本事在于裝假的做工技巧
新建陸軍統帥是當今官場上的鳳毛麟角
江亭初題《百字令》:西山王氣但黯然,極目斜陽衰草
潭柘寺定情
接到夏壽田送的宮花后,叔姬在病榻上整整躺了半個月
湘綺老人傳授帝王之學的真諦
第四章 佛門俗客
怪木匠齊白石
老衲無聊題紅葉
佛學原來竟是如此深奧而有趣
覺幻長老傳衣缽
無意中遇到了哥老會頭目
倭國古刀與松花念珠
第五章 八日榜眼
借討好周媽的小手腕,消除了王閏運的惱怒
張之洞眼中的高才
癸卯科會?在冷冷清清中收了場
八大胡同尋靜竹
亦竹告訴靜竹:你就要做榜眼公夫人了
“梁頭康足”毀了榜眼公的錦繡前程
第六章 亡命扶桑
五年前出逃的驚險情景,梁啟超終生不會忘記
王照的一句話,道出了戊戌政變的真正原因
楊度為梁啟超的書齋飲冰室題名
智凡帶來了八指頭陀的信:朵朵蓮花?觀音
若道中華國果亡,除是湖南人盡死
從看到千惠子的**眼起,楊度就喜歡上了 這個美麗的日本女郎
櫻花叢中,楊度與田中探討中國的富強之路
遺失在中國的千年古刀又回到了滕原家族
滕原對今天的留日生講述古代遣唐使的故事
中卷
第七章 借尸還魂
各路英豪聚會普跡市共圖大業
楊度獨自來到牛石嶺祭奠譚嗣同
在圣公會牧師的幫助下,黃興機智地逃出險境
王閻運為初出茅廬的弟子出謀劃策
首戰告捷,令張之洞刮目相看
博愛丸上,楊度靜下心對回國三個月來的經歷做了一番清理
千惠子向故園歸來的英雄獻上一束臘梅花
初次會晤,楊度就認定孫中山是個磊落大丈夫
楊度握著孫中山的手說?我事成。愿先生助我:先生事成,我將助先生
袁世凱為憲政出了一個極好的點子
熊希齡東渡日本找槍手
楊度道出借尸還魂的奧妙,終于說服了梁啟超
第八章 丁未政潮
孫毓筠造反被捕,卻意外地受到禮遇
千惠子的眼淚,滕原勾畫的藍圖。準備回國的楊度的心迷亂了
梁夫人輕柔地對皙子說:兄弟,一腔熱血不灑在自己的國土上,算?么中華好男兒
千惠子輕輕一曲《上邪》,直唱得楊度 五臟六腑都翻騰起來
丁未年北京城,政界風潮迭起,動蕩不安
張之洞與袁世凱商議奏調楊度進
第九章 投身袁府
為接兒媳婦回家,老名士煞費心機
王閻運為進京做官的弟子準備了兩份特殊禮品
兒子的情人轉眼間做了老子的姨太太
袁世凱要楊度轉告梁啟超,他不是戊戌政變的告密者
楊度踏遍西山,下定決心要尋到靜竹的墓穴
靜竹做出異乎尋常的抉擇
看到《大周秘史》的扉頁題詞,袁世凱有意成全楊度
即使是秉承士為知己者死的古訓,楊度也甘愿為袁世凱驅馳
第十章 山雨欲來
大喜之夜,楊度和亦竹雙雙來到靜竹的房里
臨終前夕,慈禧為中國選?了*后一位皇帝
徐世昌來到袁府,為把兄弟劃策渡難關
醇王府里,母子夫妻兄弟為爭權奪利吵得不可開交
錫拉胡同與肅王府的密謀在同時進行
張之洞巧敘前朝舊事。救了袁世凱一命
冷冷清清的前門火車站,前來給袁世凱送行的只有嚴修和楊度
江亭再題《百字令》:昨宵一夢兼春遠,夢里江山更好
悟宇長老指明朝廷亡?旦夕的三個征兆
第十一章 洹上私謀
奉內閣總理之命,楊度連夜奔赴彰德府
野老胸中負兵甲,釣翁眼底小王侯
張謇私下對袁世凱許愿:倒掉皇族內閣后由你來做總理
楊度沒有料到,袁世凱居然想當大總統
茶葉蛋里的四字情書:忍死須臾
袁世凱隆重宴請剛出牢門的汪精衛
楊度和汪精衛聯合發起國事共?會
楊度對革命黨人亮了底牌:袁世凱不是曾國藩
靜竹的鼓勵,自我的檢討,使楊度相信自己的轉變沒有錯
南下就職前夜,北京城鬧起了兵變
下卷
第十二章 一拍即合
八指頭陀笑道:和尚如此厭倦紅塵,何不出家
八指頭陀向楊度講授佛家哲理:人世好比一個圓圈
袁世凱巧妙地逼迫熊希齡在解散國民黨的命令上副署
袁克定決心效法太原公子
今日的太原公子與未來的房玄齡一拍即合
夏壽田對亡妾的深情眷戀,使叔姬心里很不是味道
楊度和梁啟超都把寶押在蔡鍔身上
湘綺樓庭院,王氏祖孫三代賞月聯詩
進京途中,王閏運為舊時名妓書寫《洛神賦》
老于應對的袁世凱,面對周媽,不知如何稱呼為好
第十三章 籌安會首
日本公使夜進居仁堂
從秦漢到前清,哪個辦大事的人不想做宰相-
發生在云吉班里的風流壯舉
袁世凱題贈的金匾高高懸掛在楊度的廳堂上
孫毓筠為即將建立的機構取名籌安會
嚴復說華風之弊,八字盡之:始于作偽,終于無恥
梁啟超公開宣布:復辟帝制一事,哪怕全國都贊成,我也斷不能贊成
國史館的餉銀居然被周大拿去賭博
靜竹為皙子褻瀆了他們圣潔的愛情傷心
正陽門城樓上,郭垣對袁克定談北京王氣
八大胡同的妓女為中華帝國取了一個動聽的年號:洪憲
袁克定破釜沉舟,要把帝制推行到底
皙子,早日奉母南歸,我在湘綺樓為你補上老莊之學
第十四章 小紅低唱
千年前的《推背圖》上便已載明袁克定要做皇帝
看到蔡鍔拍來的獨立通電后,袁世凱大罵楊度是蔣干
究竟是人生不宜久處順境呢,還是順境原本就是誘人墮落的陷阱
落難的楊度依舊羨慕宋代宰相贈妾與人的雅事
第十五章 由莊入佛
楊度在迷惘困惑中為恩師撰寫挽聯
臨終前,靜竹勸楊度讀讀佛經
八指頭陀的詩集將楊度引進佛學王國
一個萬籟俱寂的廬山月夜,楊度終于領悟了佛門的*高境趣
叔姬把五彩鴛鴦荷包送給了心中永遠的情人
虎陀禪師為信徒們開傳法會
第十六章 中山特使
禪意發揮到極致,原本與藝術的*高境界相通
梅蘭芳幾句俗家之言,無意間觸及到了佛門天機
尚擬一揮籌運筆,書生抱負本無垠
在陳炯明叛變的嚴重時刻,楊度踐約幫了孫中山的忙
千惠子在寒山寺立下中日合璧詩碑
孫中山交給楊度兩個使命
江亭三題《百字令》:卅年一夢,江山人物俱老
幕僚:楊度(上中下)(精裝) 節選
**章 名師訪徒
楊度推開《唐宋八大家文鈔》,喟然嘆息:世無英雄,使豎子成
這是一個多么使人悲憤、令人詛咒的年代:從去年夏天開始的海上戰事,以一份接一份兵敗將逃、艦毀人亡的喪報,向全世界宣告大清帝國已被日本徹底戰敗的無情事實。朝野恐愕,舉國震驚!到了今年年初,威海衛港一夜之間丟失,經營了十年之久、耗資數千萬兩白銀的北洋艦隊全軍覆沒。緊接著,《馬關條約》簽訂,中國割讓遼東半島、臺灣全島、澎湖列島,賠償軍費庫平銀二萬萬兩,相當于全國全年財政總收入的兩倍多。有著五千年悠久文化、曾在幾百年間雄踞世界之首的華夏古國,蒙受了罕見的奇恥大辱。皇上被震動了,文武百官被震動了,士農工商被震動了,連邊徼之地的土著野民也被震動了。從嘉慶以來的百年大夢仿佛初覺,人們都在思索:為什么國家竟會虛弱到如此地步,一個面積不及它三十分之一、人口不及它十分之一的小國都可以把它打敗?它今后還可以強大嗎?漢唐威儀康乾盛世還可以恢復嗎?它的自救自強之路究竟在哪里?一些有識之士在仇恨之余也能正視現實,冷靜地思考:為何那個與我們一衣帶水、同文同種的島國能有如此強悍的國力,中國能從自己的敵手那里學到些什么嗎?慘敗帶來奇恥,奇恥警醒酣夢,夢醒引起思索,思索孕育巨變。中國近世一場為期半個世紀、劇烈動蕩急速裂變的年代,就從此時開始了。這個跡象,已在京師露出端倪,并且突出地體現在寓居京師的士人身上。
時交仲秋,在北京西山一條僻靜的羊腸小道上,正有一個這樣沉于國事思索的年輕人在踽踽獨行。他才二十一歲,名叫楊度,是今科會試罷第的舉子。巍峨的大山,碧靜的藍天,枯黃的茅草,火紅的櫨葉,正是一幅絢麗與落寞相互交織的闊大背景,將這位青年舉子襯托得分外清晰:個頭中等,身材單薄,容長臉上眉骨突出,兩只大眼睛精光閃亮,在挺直的鼻梁與輪廓分明的嘴唇之間有一道深深的唇溝,給人以一見即不可忘卻的印象。今天,他身著一襲洗得發白的藍布夾長袍,腳穿單梁薄底黑色粗布鞋,頭上沒有戴帽子,腦后垂著一條尺余長的發辮。青年舉子沿著崎嶇的山路一步一步向上攀登,終于來到了峰頂。
現在,那座既雄偉壯麗又空虛窳敗的八百年古都,已全方位地出現在他的眼底。他縱目遠眺,神思飛揚。十個月來不平凡的京師生活,給初涉世事的楊度留下了終生不能忘懷的記憶。這真是一段難得一遇的時光啊!
他記得,一住進長郡會館,便被三湘舉子的愛國熱腸所激動。他們日日留心前方的戰爭,議論國是,指摘時弊,厭惡朝政的腐敗,斥責李鴻章的無能,一個個慷慨激昂,熱血沸騰,盡管春闈在即,詩云子曰卻拋之一旁,毅然置個人前途于不顧,誓與國家共存亡。當北洋艦隊全部被日軍接管時,他們連夜上書禮部,請求投筆從戎,與倭虜決一死戰。瀏陽舉子胡玉階帶頭以指血簽名,五十余名舉子個個仿效。他也一口咬破食指,滴血寫下自己的名字。
楊度生于清同治十三年,即1874年。光緒十八年,即1892年考取秀才,次年即中舉。光緒二十年(1894)、二十一年(1895)朝廷連開甲午科、乙未科會試,楊度均參加了,但都未考中。發生在1895年5月的“公車上書”事件,楊度因身為在京“公車”而被卷入。
他記得,當李鴻章代表朝廷在馬關簽署條約的消息傳來的那天,他們義憤填膺,破口大罵李鴻章是李二漢奸,應當千刀萬剮。正在這時,一個年輕人匆匆跑進來,自稱是廣東來京會試的舉人,名叫梁啟超,奉老師康有為之命前來聯絡聲息。康有為大名鼎鼎,大家一聽,都圍了過來。梁啟超說,廣東舉子明天聯名上折,請求朝廷拒絕承認李鴻章所簽署的條約,到都察院去遞折子,有誰愿意去的,明天可以一起去。他當即表示支持,其他人也都贊同。第二天,廣東、湖南兩省一百多名舉子來到了都察院。后來,各省舉子都步其后塵,紛紛來到都察院,請轉遞聯名奏折。就在這個時候,他結識了康有為和梁啟超。他敬佩康有為淵博的學問,更景仰他胸雄萬夫的氣概。此人竟敢直接對太后、皇上大聲疾呼:“今日中國倘若不改弦易轍,將有被外人吞并之禍!”這該要有多大的膽量!懷著對這位康南海先生的極大尊敬,他從一個朋友處借來了康著的《新學偽經考》。這部被朝廷明令銷毀的著作,使他大開眼界。后來,他又讀了康的《孔子改制考》的手抄本,更有振聾發聵之感。他也喜歡梁啟超。這位籍隸廣東新會的青年,雖只比他大兩歲,但對社會的閱歷對世事的洞察,卻比他豐富而深刻得多,且梁啟超性格開朗,舉止大方,也正與他的個性相合。見了幾次面后,他們便成了很投緣的朋友。
他尤其不能忘記的是,幾天后康有為發起了一個大集會,邀請十八省舉子共聚一堂,商量聯合上書的大事,地點選在松筠庵。松筠庵是明朝的大忠臣楊繼盛的舊居,他那篇著名的彈劾嚴嵩的奏折《請誅賊臣疏》,就是在這里寫成的。楊繼盛因此而招來奇禍,*后慘死在刑場上,直到十多年后才得以昭雪,謚為忠愍。后世人景仰他的節操,常來憑吊他的舊居。乾隆年間,松筠庵被改建為楊忠愍公祠堂。前些年,京師清流派首領李鴻藻、張之洞、張佩綸等人常在此聚會議事,以楊繼盛的風骨互為勉勵。他也一向敬佩楊忠愍公,只是還沒有到舊居來過。
這天一早,湘籍舉子結伴來到達智橋胡同,楊度和大家步入松筠庵,來到楊繼盛的塑像前。但見鐵骨錚錚的大忠臣傲然屹立于廳堂正前方,左右兩邊懸掛著一副字句鏗鏘的對聯:不與炎黃同一輩,獨留清白永千年。上面的匾額上題著四個莊重的顏體字:正氣鋤奸。他不禁肅然起敬,隱然覺得自己正在繼承楊繼盛的事業,要以憂國愛民的正氣鋤掉當今的嚴嵩。各省舉子絡繹不絕地涌進松筠庵,人數竟達一千三百人之多,幾乎所有參加乙未科會試的舉子都來了。
會議開始了。白白胖胖的康有為發表激情澎湃的演說,從庚子年的鴉片戰爭說到甲午年的海戰,從古代的改制說到今日的變法,說到動情處,聲淚俱下,哽咽不能成語。楊度和一千三百名舉子斂容聆聽,時而狂呼,時而跺足,時而鼓掌,時而悲號。接著,瘦瘦精精的梁啟超宣讀了康有為用一日兩夜草就的萬言書。這篇以忠誠和血淚組織的文章,字字句句在他的心里激起強烈的震蕩。特別是其中所列的四項國策更是銘刻在他的心頭:下詔鼓天下之氣,遷都定天下之本,練兵強天下之勢,變法成天下之治。
萬言書被全體舉子一致通過。大家排著長隊走向都察院。全國會試舉子聯名上書,這可是亙古未有的奇聞,京都沸騰了。一路上,行人為之讓路,車馬為之駐足,店鋪為之鳴炮,觀者為之喝彩,連都察院的都御史大人也為之感動得流淚。但條約已用寶,他們無力回天。這次行動雖未取得直接效果,但其影響之大卻無法估計。自從那一天之后,“公車上書”一詞,便成為京都乃至全國官場民間的流行口語,作為國魂民氣的象征,激勵著一切有良知的中國人去救亡圖存。身為上書公車之一的楊度,這一天于他來說,自然銘心刻骨,終生不忘!
會試發榜了,楊度名落孫山,但卻沒有失意感。他參與了康有為的強學會,如饑似渴地閱讀強學會創辦的《中外紀聞》。不少落第年輕舉子和他一樣,并不急著回家,而是待在北京,一方面欲為維新變法做點事情,另一方面也借此歷練才干。這群幼稚的愛國青年,天天沉浸在一片自我營造的喜悅中。剛開始還好,各部都有些官員名列強學會,朝中大老如李鴻藻、翁同龢等人都表示支持,剛從朝鮮回國的浙江溫處道道員袁世凱更是積極參與。但不久風向便不對了。有人攻訐強學會是結黨謀亂,也有人攻擊《中外紀聞》造謠惑眾,不時傳出要解散強學會,查封《中外紀聞》的消息來。大多數留京舉子見勢頭不妙,都打點書箱回家了。康有為也離開了北京,去上海創辦強學會分會,梁啟超也有赴上海的打算。長郡會館也變得冷冷落落的,幾個月前的熱鬧景象風流云散,只剩下三四個人還在觀望著。
楊度面臨著幾種選擇:一是繼續留在京都,二是去歸德鎮伯父家,三是兩種都不取,回故鄉去。他一時拿不定主意,心情有點煩亂。今天一大早他就起來了,練完早拳回房間時,同住的益陽舉子酈川已起床外出了。酈川家里貧困,無回家的路費,想在北京覓一塾師的位置,一邊教書糊口,一邊溫習功課,下科再試。楊度無心做事,見酈川枕邊擺著一本書,便順手拿過來翻看。
原來這是明代茅坤編的《唐宋八大家文鈔》。這是一本很有名氣的唐宋文選本。正是因為有了茅坤這個選本,才使得韓愈、柳宗元、三蘇、歐陽修、王安石、曾鞏成了著名的唐宋八大家。楊度早聞這本書,但他一直沒有機會拜讀。
他隨手翻開一頁,見是韓愈的《與陳給事書》,輕輕地念道:
愈再拜:愈之獲見于閣下有年矣,始者亦嘗辱一言之譽。貧賤也,衣食于奔走,不得朝夕繼見。其后閣下位益尊,伺候于門墻者日益進。夫位益尊,則賤者日隔;伺候于門墻者日益進,則愛博而情不專。
楊度讀著讀著,不覺眉頭皺了起來,嘴里嘀咕道:“這哪里是士人給官長寫的信,分明是妾婦向男人的乞愛!”
他繼續讀:
今則釋然悟,翻然悔曰:其邈也,乃所以怒其來之不繼也;其悄也,乃所以示其意也。不敏之誅,無所逃避。
“這就是文起八代之衰的韓文公的大作嗎?何自輕自賤、搖尾乞憐至此!”楊度怒道。
他跳過《昌黎文鈔》不讀,翻到了柳宗元的《愚溪詩序》,拿眼睛掃了開頭幾行:
灌水之陽,有溪焉,東流入于瀟水。或曰冉氏嘗居也,故姓是溪為冉溪。或曰可以染也,名之以其能,故謂之染溪。余以愚觸罪,謫瀟水上,愛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絕者家焉。古有愚公谷,今余家是溪,而名莫能定,土之居者猶龂龂然,不可以不更也,故更之為愚溪。
楊度心想,這文章怎么寫得這樣啰嗦?又冷笑道:“你以愚謫居此地,就改名為愚溪,別人或有因智巧而遷居此溪邊者,豈不要改名為智溪?真正武斷荒唐!”
號稱一代文宗的韓、柳,其文亦不過如此,他人的大可不必看下去了。楊度推開《唐宋八大家文鈔》,喟然嘆息:“世無英雄,使豎子成名。如此文章,亦可以傳世乎?”心里尋思:倘若自己一意做學問的話,定可寫出超過他們十倍的文章來!
他起身走到窗戶邊。空曠的庭院里,滿是白楊樹的落葉。一陣秋風吹過,又是十多片枯葉被卷得飄落下來。“秋風吹渭水,落葉滿長安。”他輕輕地吟誦唐人的名句,心里驀地生出一絲悲秋的情緒來。
“楊孝廉,昨天湯孝廉從西山回來,說那里的櫨葉全紅了。西山紅葉,可是北京一大景致,您不想去看看嗎?”給會館看門的景大爺扛著一把大掃帚過來,見楊度出神地站在窗邊,便笑瞇瞇地與他打招呼。
真的,西山櫨葉現在正是紅的時候,何不去欣賞欣賞!一向愛游山玩水的青年舉子,被西山紅葉的美妙所吸引,剛才的憤懣不平立時被沖得無影無蹤。說去就去,楊度匆匆出了會館,雇了一輛騾車,就這樣一人來到了西山。
西山的紅葉,粗粗地看,正如杜牧那首名詩中所說的,紅得好比二月的花一樣:一樹一樹的紅,一片一片的紅,一坡一坡的紅,漫山遍野,仿佛開出了紅彤彤的杜鵑花。細細地看又有不同:有的紅得鮮亮,如同燒旺了的烈火;有的紅得深沉,如同一盆積淀下來的朱砂;有的紅得斑斑駁駁,如同千年古寺外的那道赤墻。這是造化給人類創設的一種浩大壯觀的美景,但它畢竟又與二月鮮花不是一回事,它在壯美的同時又悄悄地帶給游人一股美人遲暮、烈士晚年的沉重感覺!
楊度就是在這樣一種復雜的心情下欣賞西山紅葉的。他從一個山頭走向另一個山頭,流連在自然界的秋景之中,徜徉于前人遺留下來的古跡之間,一面咀嚼著已逝去的那段不平凡的歲月,一面又思考今后的道路應當如何去走。
山坡樹林里傳出幾聲母牛低沉的鳴叫。一會兒,從灌木叢中鉆出一只小牛犢,用稚嫩的叫聲應答著,并向母牛的方向歡快地奔走。母牛也從林子間出來迎上前,小牛來到母牛身邊,親昵地晃頭搖尾。母牛伸出舌尖,愛撫地在小牛的頭臉上舔著。楊度被這一幅情景迷住了,癡癡地望著。他的腦子里漸漸浮現出了母親的形象,浮現出了家鄉的山水田園……
那是湖南省湘潭縣一個偏僻的山鄉,地名叫做石塘鋪。石塘鋪里住著一戶楊姓人家。據家譜記載,先世自明洪武年間由金陵上元遷衡山,天啟年間再由衡山遷湘潭。五百年來,楊家也曾出過幾個低級官員,但一直沒有大發過。四十多年前,中國南方突然風云巨變。揭竿于廣西金田村的太平軍,在天王洪秀全、東王楊秀清的統率下,很快地把廣西鬧得天翻地覆。隨后又進軍湖南,一路攻城略地,斬關奪隘,地方文武抱頭鼠竄,八旗綠營潰不成軍。太平軍圍困長沙八十余天后,又突然改變戰略方針,揮師北上,過洞庭湖,入長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拿下武昌漢陽,水陸兩路百萬雄師浩浩蕩蕩沿江東下,闖武穴,取黃州,克九江,復安慶,*后一舉攻下江寧,遂將它更名天京,建太平天國都城于此。那時天國勢如旭日東升,直欲指日之間推翻清廷二百年的統治,從愛新覺羅氏的手中奪走錦繡江山。
就在這時,一個名叫曾國藩的在籍禮部侍郎,奉旨在湖南辦起了團練。這個姓曾的雖也是腐敗官場中的一員,但比他的同事們都要精明能干。他白手起家創建的湘軍,在幾經挫敗之后,終于為朝廷收回了武昌、漢陽、田家鎮等軍事要地,頓時聲名鵲起。湘軍中不少人升了官,沒升官的也發了財,于是在湘鄉、湘潭、寶慶一帶興起了一股投軍熱。無權無勢、受饑受寒的作田人,有幾個不想升官發財?楊度的祖父楊禮堂當時正當壯年,在那股投軍熱的影響下也告別妻兒,投入了湘軍大將李續賓的麾下。沒有多久,他果然做了個哨長,朝廷賞他一套正四品都司銜的蟒爪袍服。一個先前低眉彎腰的農夫,僅僅因為打了幾場大仗,就成了四品大員,楊禮堂真是嘗足了投軍的甜頭。他請人寫了封家書,叫在家的大兒子楊瑞生也到前線來。
這兩年,靠父親在外面的戰利品,楊家的四個兒子都發蒙讀了書。十五歲的楊瑞生接到父親的信后,立即放下書本飛奔江西,在父親的哨里當了一名親兵。一年后,李續賓、曾國華率領的賓字營、華字營在安徽三河鎮中了陳玉成、李秀成的埋伏,全軍覆沒,楊禮堂也死在戰場。只有兩三百人僥幸逃了出來,楊瑞生是其中之一,被收編在鮑超的霆字營,幾個月后便升為什長。以后他又改投曾國荃的吉字營,跟著曾老九收復了幾座城池,升為守備銜哨長。到了金陵打下的時候,他做到了參將銜的哨官。湘軍大裁軍時,他沒有被裁掉,編入了張詩日部,同治四年北上與捻軍作戰。到了捻軍平定后,楊瑞生實授參將,以后又升副將,不久奉旨調河南歸德鎮總兵,成為鎮守一方的高級武官。世代貧寒的楊家,終于出了個光宗耀祖的大人物。
楊瑞生雖然官運亨通,但他的三個弟弟的命運都不濟。老二老三未成年便早逝,老四懿生天資聰穎,但體質羸弱,不能外出做事,只得在家鄉亦耕亦讀,冬閑時則參加鄉民的木偶戲班,在里面吹吹嗩吶,敲敲鑼鼓。懿生娶妻李氏,生下二子一女。不幸天不假壽,三十歲那年便去世了。那時大兒子才十歲。瑞生手足情深,對亡弟留下的寡婦孤子照顧周到,常常寄些錢來接濟,使他們一家衣食無慮。兩個兒子均能上私塾念書,女兒也能在家識字做女紅。三兄妹都聰明穎秀,資質遠在一般少兒之上。尤其老大楊承瓚不僅詩文卓異,更兼志向遠大,抱負宏偉,從小聽得大人們說當年湘軍的事,對曾、左、彭、胡等一班由書生而建大業的鄉賢景仰不已。十六歲那年,他把自己的名字改作度,字晳子,又將弟弟改名為鈞,字重子。母親問他為何要這樣改,他回答說改名乃為立志,兄弟倆立志做稱量天下的人。母親聽了欣慰不已。伯父也來信贊賞,并要他們到歸德府來讀書。他于是和妹妹楊莊一起離開家鄉去了歸德府。
(楊度出生于湖南湘潭縣石塘鋪。他的祖父楊禮堂生有四個兒子,次子、三子均早夭。長子名瑞生,四子名懿生。懿生即楊度的父親。楊禮堂本是一個清貧農人,后加入湘軍李續賓部,以軍功升任哨官。楊瑞生在十五歲那年亦棄農入伍,與父親同在一營。1858年,太平軍大敗湘軍李續賓部于安徽三河鎮,近七千人死于這場戰役,楊禮堂未逃過此劫,而楊瑞生則幸免于難。楊瑞生積戰功升至總兵,駐守歸德、朝陽等地,1907年病故。
楊瑞生任歸德鎮總兵時,曾招楊度及其妹楊莊(字叔姬)至歸德,在署中與他自己的兒女們一起生活讀書,直到楊瑞生奉調關外朝陽鎮時,楊度兄妹才回到湘潭。楊懿生一直在家務農,三十歲時病逝,其時楊度才十歲。
1895年初夏,楊度再次罷第后,從北京回到湖南。)
……
幕僚:楊度(上中下)(精裝) 作者簡介
唐浩明,湖南衡陽人,1946年出生,文學碩士、編審,長期致力于近代文獻的整理出版與歷史小說創作,曾獲過首屆中國出版政府獎。著有長篇歷史小說《曾國藩》、《楊度》、《張之洞》,多次獲*大獎,并著有隨筆《唐浩明評點曾國藩家書》、《唐浩明評點曾國藩奏折》、《唐浩明評點曾國藩語錄》等。現任湖南省作協主席、岳麓書社首席編輯。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姑媽的寶刀
- >
我與地壇
- >
煙與鏡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