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新書--漢寶德作品系列:中國建筑文化講座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8068927
- 條形碼:9787108068927 ; 978-7-108-06892-7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新書--漢寶德作品系列:中國建筑文化講座 本書特色
臺灣建筑教父式人物,漢寶德先生打通建筑與文化的關節,帶讀者一窺中國建筑的堂奧。
新書--漢寶德作品系列:中國建筑文化講座 內容簡介
本書從文化的角度,對中國建筑進行了深度的省思。漢寶德先生根據多年來的研究成果,對中國建筑給予文化上的詮釋,帶領讀者通過對中國文化特質的了解,更深刻地認識中國的建筑,更生動地欣賞中國建筑空間中包容的生活,進而從建筑與文化的交互對照中,把握中國建筑的意義與價值。
新書--漢寶德作品系列:中國建筑文化講座 目錄
**編 中國的建筑與文化
**講 建筑文化的基礎
建筑與文化的關系
包裝的原始文化
生命的建筑
人本的精神
務實的觀念
結語
第二講 自文化看中國建筑的三個段落
中國的古典時代
中世紀,佛教支配的時代
近世期,俗世文化支配的時代
第三講 中國人的空間觀
單純的文化
棒棒文化
軸線也是一個棒棒
平面文化
正負的空間觀
第四講 古典中國的空間課題
單與雙
方與圓
簡與繁
第五講 文字、文學與建筑
價值的意會
語音暗示
形通意同
文學的空間意象
文學中的空間觀念
第二編 認識中國建筑
**講 人生的建筑
宗教情緒淡薄
家族至上的觀念
現世主義的生活
第二講 自建筑看文化
建筑的空間
建筑的形式
建筑的結構
新書--漢寶德作品系列:中國建筑文化講座 節選
包裝的原始文化
自建筑尋求文化基礎是一個方向,但它常常是不夠的。有時候,不得不從文化尋求建筑的起源。兩者是缺一不可的。
要怎樣尋求呢?可惜的是學者們沒有為我們留下什么可以參考的資料,我們要學,只有靠敏銳的觀察與縝密的思辨。
近幾年來,我觀察與思辨的結論,是覺得一個民族建筑外顯的形式,可以一直回溯到文化的起源,這在中國古建筑上看得特別清楚。我認為中國文化是一個經過包裝的原始文化。
何以言之?所謂原始文化就是人類在原始時代以本能為求生存所產生的文化。其基本的性格就是生存,一切價值以維持生命為主要目的,因此是唯物的。文明社會則是在生存之外,肯定精神的價值;甚至會因精神的價值而犧牲生命。那么,難道中國文明沒有精神價值嗎?為什么我認為中國文化只是一種文明的包裝呢?
人類進入文明社會,必須在基本的價值上有利他的精神,約束生物性的欲望,以完成大我,這是西洋文明發展的軌跡。比如說,人類對性的欲望是強大的力量,它是來自生物繁衍后代的需要。自生物性視之,男性希望與多數女性交配是很自然的;自然界不乏這種例子。
而強者就是可以擁有大量雌性配偶的雄性,這常常是經過戰斗而得到的成果。可是人類進入文明,首先要約束這種欲望。在西方世界,以愛情來使性欲精神化,將愛、欲相提并論。這是因為在性交與孕育后代的過程中,愛扮演了一定的角色。西方人夸張了愛的重要性,發明 了一夫一妻制。其目的在于維持人類社會的和諧,以免因搶奪配偶而發生殺戮的非人行為。自此,西方人把人與動物分開。
無可諱言的,為了保持社會的秩序,西方文明有禁欲的色彩;以后的宗教也循著同一路線。因此,這種壓制性欲的道德觀,使自然人的性格受到挫折,而產生復雜的心理變化,制造了人間無盡的悲劇。西洋文學與藝術的悲劇常常是如此發生的。
對比于西方文明,原始部落中性的自由,與酋長可以擁有任何女性,是明顯的屬于動物世界。他們一直停留在基本的求生存的階段,也是顯而易見的。
中國的文化當然不是原始文化,但也沒有發展出與原始文化精神相反的文明。我們的祖先為了保持人間之和諧,也產生了人文色彩濃厚的文化,但其基本精神卻是尊重生物天性的。對“性”而言,中國人視為當然,因此有圣人“食色性也”的話。中國古代并沒有禁欲的倫理,認為性欲是自然的,只是要考慮其他人也有性欲而已。基于此,中國人沒有發展出“愛”的觀念,也沒有一夫一妻制度,有錢有勢的人可以娶三妻四妾。
什么是包裝呢?中國文化中保留了原始文明的自然需要,但加上了繁復的禮儀。性,強調孕育后代,稱之為傳宗接代。由于一個孝字的包裝,性成為家族責任,孕育后代就成為嚴肅的道德行為了。經過這樣的包裝,在中國社會里,納妾也是為子嗣,性行為變得十分神圣,然而在骨子里仍然是不免放縱性欲的。
包裝的原始文化在性方面*為突顯的,是中國本土宗教——道教對性的看法。他們以性為精,以為修養或服藥可以強化性能力,甚至有御女以養生的說法。民間神話的流傳中,有與仙相交而長生不老的故事。這都是把原始的性欲神圣化的企圖。
中國文化并沒有發展出約制原始欲望的體系,卻努力把這些欲望美化與神圣化。我們并沒有把獸性改為人性,這是原始的人性觀。由于承認了欲望是人性,為了保持社會的和諧,我們在倫理的要求上,不信任內在的自我規范,發明了“男女授受不親”的觀念,以
避免誘惑。
為說明“包裝的原始”,我畫了一個表,說明了中國文化特質為何推演出中國的建筑。這個表并不成熟,如依學者的嚴格標準,也許不應該發表出來。但是我希望把我思考的結果具體地表達出來,接受大家的批評指教。
我認為原始的信仰是*基本的文化要素,與本能主義的人性觀同樣居于重要的地位。好像生物性的欲望是在物質生活中表現出來的,中國人在精神生活中也表現了原始性,宗教信仰就是如此。
原始宗教是一種神秘的信仰,包含了強烈的恐懼感,每一個民族的信仰在開始的時候都是如此。任何一個文化,如果繼續保持神秘的色彩,經由祭司或巫師來溝通神人關系,這個文化就很難發展為文明國家。瑪雅文化已經自地球上消失,然而我們看到他們流傳下來的建筑與遺物,就能體會到那種恐懼感與神秘感。在這種氣氛下,人的智慧是不可能發揮出來的。
我們中國的商文化也是很可怕的。商代后期的銅器,想象力非常豐富,但卻是屬于充滿恐懼感的想象力;鬼神的造型兇惡,可知尚停留在恐怖的精神世界中。很難想象那時候的人,用自己的造物來恐嚇自己。從今天的遺物看,商代雖有了較進步的技術,在精神上,是同一層級的。
而文明的開始,我個人認為,就是從神秘恐怖的原始信仰,發展出神話的時候。神話是把超自然的信仰人性化的重要步驟,希臘的文明自神話開始,中國古代也自神話開始。人性中善良的部分,投射到神話中,軟化了兇惡的面貌,使神以人的化身出現。
今天讀《楚辭》中的《天問》,仍可以感到古代中國神秘信仰的力量。出現在文人筆下,已經是神話了。可是真正精彩的神話世界是希臘文明。
古希臘是通過藝術來落實神話世界,發揚了人性的光輝。古希臘所留下來的一切雕刻,所有的繪畫,甚至工藝品上刻畫的圖樣,乃至精美絕倫的建筑,都是神話世界的產物。對于神的信仰,在藝術家的手中,轉變為美的理想;美成為神人之間的媒介。希臘雕像中,那么高貴、美麗的女孩子,那么健壯、雄偉的男性,都在描述眾神,也都成為人間的典范。因而產生了藝術上寫實的理想主義的風格。
這些神因被賦予人的形象,神話才生動。我一直認為寫實的藝術品的出現,是文明的曙光。古希臘人要塑造理想的人體,才細心地觀察人體的構造,才敏感地覺察人體的美感,因此創造了人文社會中兩大支柱:科學與藝術。沒有走上這一步,是很難逃開恐怖主義的支配,而進入文明的世紀。
古代的中國雖已有了神話,卻沒有以神話為中心建立新的國度。周代開始,中國人建立了“天命”的觀念。天命代替神秘又恐怖的神祇,是一大進步;因為天命是人的道德、行為的投射。中國人*早發明了道德這樣的東西,來約束人類的獸性,然后把它投射到天上。這其實是“天人合一”的哲學觀的開始。
因此古代的中國雖也有多種神話,卻沒有利用它改變社會,而是使用天意來催化文明。這使得中國在科學與藝術上落后了西方。正面地看,這種以道德為主體的天命論,卻有吸納其他信仰的彈性。 而古希臘的神話,竟禁不起基督教的沖擊!
中國的神話就在天命觀承繼了原始宗教的大環境中,逐漸化解為片斷的故事,流傳在文人墨客、工匠藝師之間。雖然沒成什么大氣候,卻在古代文學中隨處可見。在近年出土的文物中,更證實了神話在人民生活的層面,占有重要的地位。神話在當時是實質的宗教。馬王堆出土的漢代帛畫,可以證明這一套神話是流行的,而且很虔誠地被信奉著,只是被天命論主導的儒家思想壓制了而已。
希臘神話被基督教所取代,后來被稱為異教,可是中國的神話就發展出仙話來了。仙話是什么?就是人可以成仙,就是干脆認定神、人是相通的;人經過修煉可以成為不老的仙人。有了這種信仰,就很熱鬧好玩了。中國人不承認有天堂,卻認為有天國。仙人可以飛升,可以羽化。這種想法雖然不切實際,也沒有建立起有系統的宗教,卻一直流傳著,對中國人的生活觀產生很大的影響。
“上天有好生之德”是一句很重要的文化宣示。它一方面使我們注意要愛惜萬物的生命,以仁慈對待生命,同時對于自己要注意生命的延長與延續。仙人的想象只是自生命的無限延長而夢想之轉化而已。
可是這種好生之德與神仙之說,帶來了“生生不息”的生命觀念,反映在多種文化現象上。中國的好生惡死,以“壽”為*重要的價值,充斥于通俗文化中,因此也產生了生命的建筑觀。這幾乎是中國建筑環境觀念的唯一源頭,實在是輕忽不得的。
……
新書--漢寶德作品系列:中國建筑文化講座 作者簡介
漢寶德,1934年生于山東日照。臺灣成功大學建筑學士,美國哈佛大學建筑碩士,普林斯頓大學藝術碩士。曾任臺灣東海大學建筑系主任、漢光建筑事務所主持人、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臺南藝術學院創校校長,是20世紀后半,引領臺灣現代建筑思潮的重要學者,在推動臺灣建筑教育、文化資產保存等方面,都有卓越成就。2014年11月20日在臺北逝世。
- >
二體千字文
- >
山海經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史學評論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自卑與超越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