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抵達晚清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185653
- 條形碼:9787100185653 ; 978-7-100-18565-3
- 裝幀:80g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抵達晚清 本書特色
國內研究梁啟超著名學者夏曉虹教授的學術隨筆,可謂“淡而實腴,平中有奇” 1.“抵達晚清”既是此書的編排次序,亦為作者的學術歷程。文筆從容自適,出語簡約,又平中有奇,是很好的學術隨筆讀物。 2.此書是了解夏曉虹教授學術轉向以及研究經歷不可多得的讀物。藉此,讀者也可以一窺學術研究之門徑。 2.此書亦為光啟隨筆之一,隨書配有四色藏書票,使得本書靈動可愛又有收藏意義。 善于敘事說理,材料運用妥帖,邏輯性強,而*大特點是平實:既不故作夸飾過甚之詞,也不追求一鳴驚人之論,不顯山,不漏水,而才華潛藏其中。 ——季鎮淮 夏君性格恬淡,溫文爾雅,不擅長即席演講,也不喜歡站在講臺上滿臉跑眉毛,因而*初的意愿是當“研究員”而不是“教授”。 ——陳平原
抵達晚清 內容簡介
本書為夏曉虹教授的學術隨筆,共四輯三十五篇,為“學古拾遺”“明末三大家散葉”“晚清研究一得”“序文小輯”,內有對傳統詩文與人物的賞鑒、個人的研究心得等,展現了作者從古代抵達晚清的治學經歷。作者在時光年輪中追溯學術生涯中的興趣點及收獲,使得本書清新耐讀、余韻悠長。
抵達晚清 目錄
《抵達晚清》小引 10
學古拾遺
懷此貞秀姿?卓為霜下杰 30
記言記行?文字傳神 80
《木蘭詩》藝術手法漫談 11
高啟《明皇秉燭夜游圖》賞析 17
談談《香玉》的人物描寫 26
張維屏《三元里》賞析 33
黃遵憲《度遼將軍歌》簡析 42
張謇《留別仲弢》鑒賞 55
康有為《庚子八月五日閱報錄京變事》鑒賞 58
梁啟超《臺灣竹枝詞》(十首選二)鑒賞 61
?附錄?并不簡單的“簡單” 65
明末三大家散葉
“明末三大家”的由來 71
并世三人?緣慳一面 760
顧、黃、王家世略說 810
顧、黃、王行跡合述 890
難識古人真面目 930
說“顧怪” 990
說黃宗羲的“名士風流” 104
逾矩與守法 115
坐而言?起而行 122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128
遺民心事 137
晚清研究一得
近代文學史料的發現與使用 149
近代世變與知識者的文化選擇 159
打開多扇窗口,眺望晚清風景 164
發近代之精微,教前人所未見 181
無可選擇,也不必選擇 195
問題與方法:我的晚清女性研究 200
我的“晚清女性研究三部曲” 220
晚清女性的啟蒙同樣關乎民族復興 225
女性為獲自由,曾付出生命代價 239
序文小輯
“西學東漸”的如實記錄 247
追求“聞韶”之旅 252
評語記錄的學思歷程 259
那一代學者的風貌 267
抵達晚清 節選
《香玉》是這樣一篇小說:即使你熟知了整個故事情節,仍然會百讀不厭。這種吸引人并使你始終葆有一種新鮮感的魅力,主要來自蒲松齡那精湛的人物描寫藝術。《香玉》中不乏大膽的構思與奇異的想象,借讀勞山下清宮中的黃生與白牡丹精香玉的戀愛及與耐冬樹精絳雪的交友是全篇的主干,死而復生、生而求死的情節安排相當離奇、曲折,但蒲松齡為此所用的一切筆墨,*終都集中到刻畫人物上了。黃生、香玉、絳雪是三個塑造得極為成功的人物,他們雖然都有情有義,在基本的方面一致,但卻各具鮮明的個性,在思想與行動方式上有明顯的區別。蒲松齡運用傳神之筆,合乎情理地展開描寫,使《香玉》中的三個人物在情節發展中各放異彩,令人久久難忘。 三人之中,描寫的重點是黃生,而寫黃生,又著重在突出他的情專義篤上。這一點,不僅通過故事中的人物之口一再加以強調,如絳雪說:“不知君固至情人也。”又說:“花神感君至情,俾香玉復降宮中。”而且更重要的是通過一系列情節細加表現。蒲松齡主要設計了三個情節,即哭香玉、救絳雪、化赤芽。 哭香玉表現了黃生的情深。黃生與香玉遇合不久,二人方夙夜偕歡,突遭變故,白牡丹被一游客“移花至家,日就萎悴”。黃生悲恨至極,“作哭花詩五十首,日日臨穴涕洟”。即此已見其情之專。黃生并不因知香玉為花妖,而以異物見棄。與《葛巾》中的常大用相比較,二人之不同立見。常大用因“癖好牡丹”,得與牡丹花精葛巾結合,但后來疑其為花妖,心中不安,旁敲側擊,葛巾不得安生,終以見疑脫身而去,拋下常生徒然“悔恨不已”。常大用在葛巾生時尚不能相容,而黃生在香玉死后雖悟其為花精,眷愛之情卻并未稍減一分,反而是“苦懷香玉,輾轉床頭,淚凝枕席”。他一往情深的至情終于感動了花神,使香玉死而復生,二人如前歡聚。其次,黃生的情專又表現在不忘舊情上。香玉去后,黃生作哭花詩五十首,還可視為風流才子的韻事佳話,尚不足以表明他不變的愛情。而對空穴灑淚,也屬人之常情。試想,二人本在熱戀之中,情意正濃,一旦長訣,如何能割舍得開?但黃生畢竟為一至情人,他的行動也自與常人不同。一般人們當陣痛過后,總會有新的追求,對于死者的傷悼之情也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減淡。黃生卻不然,他不僅在剛失去香玉時,“日日臨穴涕洟”,哀痛不減;而且在有了絳雪以后,也并未忘記香玉,反而思念彌深。從家中度歲歸來后,他對絳雪說:“今對良友,益思艷妻。久不哭香玉,卿能從我哭乎?”篇中兩次寫到哭穴,一次獨往,一次與絳雪同往,真實地表現了他對香玉的至愛之情。第二次哭穴,“二人乃往,臨穴灑涕。更余,絳雪收淚勸止”。黃生哭祭時間之長、又經勸止方還的詳細交代,顯示了他的終不忘情大異于常人。精誠所至,金石為開,這才有后面起死回生、出生入死這些看來奇異、想來卻又合理的情節安排。 救絳雪表現了黃生的義重。黃生對香玉的一片深情,是他與絳雪遇合的引線。雖然黃生初時未始不是對絳雪有心,但絳雪既愿以友處之,黃生也尊重她的意志,謂之曰:“香玉吾愛妻,絳雪吾良友也。”絳雪一旦有刀斧之難,托夢與他,他即“急命仆馬,星馳至山”,趕去救護,使絳雪得以全生。他以至誠待友,急友之難,贏得了絳雪的信任,使她敢以生死相托,*后三人才能同生共死,永不分離。 化赤芽則既表現了黃生的情深,亦表現了他的義重。結尾的這段描寫著實精彩:黃生病后,“其子至,對之而哀”。這時,黃生不僅無絲毫留戀人世的哀傷之情,而且不以死為意,反以死為生,笑曰:“此我生期,非死期也,何哀為!”如此欣然面對死亡,并不是像某些佛教徒那樣期待著靈魂投生極樂世界,而是由于愛得太深,愛而不舍,竟使得他樂死而忘生了。黃生初見香玉時,即對她說:“卿秀外惠中,令人愛而忘死。”既忘死,便可出生入死,更何況死亡能帶給他解脫人身束縛、與花木為伍的絕好機遇呢!黃生對死亡的來臨自是不勝慶幸。他留下遺言,說:“他日牡丹下有赤芽怒生,一放五葉者,即我也。”黃生的形體雖已消亡,實際上卻是如他所愿,跨越了生死的界限,消除了與異物的阻隔,黃生從此可以自由自在,日日夜夜與妻、友長相隨、無別離了。所以,這不僅不是死,在黃生看來反而是得生了。本來近乎荒誕的囈語,從黃生口中吐出,卻成了確鑿不移的信語,并且非此不足以顯出黃生的情深義重,也非此不足以寫盡作者對美好的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向往和贊頌。
抵達晚清 作者簡介
夏曉虹,原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近代中國的文學思潮、女性生活與社會文化。先后赴日本、美國、德國、捷克、韓國、英國、馬來西亞、以色列、新加坡、法國以及中國臺灣、中國香港等國家與地區從事研究與參加學術會議,并在日本東京大學、德國海德堡大學、香港嶺南大學客座講學。著有《閱讀梁啟超》《晚清文人婦女觀(增訂本)》等。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煙與鏡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推拿
- >
巴金-再思錄
- >
有舍有得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