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亨利·詹姆斯詩學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366465
- 條形碼:9787520366465 ; 978-7-5203-6646-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亨利·詹姆斯詩學研究 本書特色
《亨利·詹姆斯詩學研究》從隱喻思維和隱喻修辭的視角,對已有的亨利·詹姆斯研究領域進行了視域拓展和深度解析。在大量發掘史料的背景上,對詹姆斯的戲劇和小說,尤其是后期戲劇和小說進行了鞭辟入里的細致分析。該書對一直困擾讀者與批評者的“詹姆斯式”文體以及詹姆斯小說理論的隱喻特征進行了梳理和廓清。闡明了“詹姆斯式”作為一種“預肯定模式”,與20世紀哲學、符號學、語言學及心理學等認知領域的同構及成因。該書對詹姆斯的小說理論、戲劇理念、批評科學及其紐約版序言等“詹姆斯式”文體進行了整合分析,對詹姆斯的“歧義”文體有獨到的發現。對“詹姆斯式”隱喻文體與文學隱喻功能之間的關系有所總結。該書既是對詹姆斯文本的細致解讀,也是對亨利·詹姆斯詩學體系的整合與總結。《亨利·詹姆斯詩學研究》的研究成果填補了國內詹姆斯研究領域的空白,深化了國外同一領域的研究深度。
亨利·詹姆斯詩學研究 內容簡介
亨利·詹姆斯是現代小說和現代小說理論的奠基者。《亨利·詹姆斯詩學研究》系統地探討了亨利·詹姆斯戲劇和小說的隱喻思維與隱喻修辭特征;分析了詹姆斯的內傾認知習性與探究對象的智性生物特征;提出了“詹姆斯式”是文學的一種“預肯定模式”,它在文體和語言上具有未來學特征,呼喚著更有理解力的讀者與批評者去認識它。
亨利·詹姆斯詩學研究 目錄
**章 1869-1900年的戲劇實驗與小說修辭
**節 劇作與小說同時起步
一、劇作起步之年
二、《羅德里克·赫德森》:啟動“小說發條的銀鑰匙”
三、《黛西·米勒》:“一出完全不可能的喜劇”
第二節 1881-1900年小說的隱喻修辭
一、《一位女士的畫像》:小說文體的融合與變革
二、《卡薩瑪西瑪公主》的“社會政治題材”及其隱喻
三、《螺絲在擰緊》與《圣泉》中的認知困境
第二章 中期劇作的“得失”與三部杰作的成就
**節 中期劇作的“得”與“失”
一、《美國人》:文本的互文與“問題大全”
二、兩個喜劇系列:《劇院:兩個喜劇》與《劇院:第二個系列》
三、《居依·多姆維爾》:來自“另一個星系”的戲劇
四、《柔美夏日》:懷舊感與犧牲“逼真性”
第二節 《使節》:對未來美國的想象及對小說未來的預言
一、“使節”之“赫爾墨斯”命意
二、作為社會動物的文明模壓程序
三、想象一個“所有時代的繼承者”
四、古鐘人偶邏輯與未來小說技藝
第三節 《鴿翼》:一部大隱之作
一、隱私與哀思
二、“羅蕾萊的旋渦”
三、視角、焦距與隱喻
四、意識遠游
五、隱喻創造世界
第四節 《金碗》:言、象、意一體的隱喻詩學特征
一、辭生互體
二、義生文外
三、秘響旁通
第三章 “詹姆斯式”小說理論的隱喻特征
**節 故事基礎:“無人踏過的雪原”
第二節 精神過程:捕捉“意識迷宮的銀色線索”
第三節 批判思維:隱喻敘事與視角的倫理范式
第四節 審美理想:從已知見出未知的想象與判斷
第五節 小說建制:建構自己話語規則的嘗試
第四章 詹姆斯的隱喻思維對傳統的繼承與發展
**節 亞里士多德以來的隱喻理論
一、隱喻研究史的五個階段
二、亞氏隱喻的倫理學特征與保羅·利科的多元隱喻詩學
第二節 詹姆斯對隱喻理論的繼承與發展
一、對亞里士多德隱喻理論的繼承與發展
二、對《圣經》隱喻傳統的繼承
三、對《圣經》隱喻的“化用”
第三節 隱喻思維與“詹姆斯式”隱喻
一、隱喻思維概念的形成
二、“詹姆斯式”隱喻思維的特征
三、“詹姆斯式”隱喻修辭的兩個例子
第五章 “詹姆斯式”與過程哲學、符號學語言觀的
同構及成因
**節 與過程哲學及符號學語言觀的同構
一、過程哲學的。攝入“運化概念
二、與德里達”增補“理論的同構
三、向語言中心的后現代主義過渡
第二節 “詹姆斯式”隱喻修辭的成因
一、家族語言環境的潛移默化
二、科學語言的影響
三、信仰因素
四、歐美雙重身份在詹姆斯小說修辭中的作用
第六章 將文學“虛構”帶人戲劇“現實”
**節 《高投標》:文學的優雅與“不可思議”的戲劇
第二節 《三幕劇梗概》:“場景”與“提示”的功能
第三節 《沙龍》:“將一個幽靈搬上舞臺”
第四節 《另一問屋子》:戲劇“援助”小說
第五節 《吶喊》:“過于超前的深度”
第六節 《獨白》:以文學現實“調控”社會現實
第七章 “詹姆斯式”與20世紀西方文學的現實性問題
**節 讀者反應批評的復雜面相
第二節 20世紀西方文學的“現實性”問題
第三節 詹姆斯的“文本現實性”
一、制造幻覺的現實
二、自我身份的現代意識
三、詹姆斯的多元現實
第四節 正在生成的現實:詹姆斯小說詩學的文化綜合價值
一、小說藝術的“合法化”
二 詩意語法
三、詹姆斯的現代小說史地位
余論
參考文獻
附錄
1.亨利·詹姆斯年表
2.《卡薩瑪西瑪公主》序言
3.批評的學問
4.《國家》的創建
后記
亨利·詹姆斯詩學研究 節選
《亨利·詹姆斯詩學研究》: 羅蘭與羅德里克在美麗的康涅狄格山谷散步時,引出了兩人之間時常爭論的話題:“(美國的)貞潔之美”和“我們與我們自己國家之間關系”。羅德里克立志廣泛宣傳“美國本土藝本”實績。他認為,我們“應該將模仿拋到船舷之外”,“將眼睛鎖定在我們自己民族的個性上”。詹姆斯雖是在對這種“粗魯”打趣,但他也因此發掘出新舊大陸之間關系的國際題材,這一題材隨后占據了他整個寫作生涯。對詹姆斯來說,他的男女主人公,應該不是那些家鄉人物,如庫伯《皮襪子故事集》中的納蒂-邦波(Natty Bumppo),或是霍桑筆下的海斯特·白蘭(Hester Prynne)。詹姆斯的人物是一些可以對“國際關系問題”不斷進行審視和對比的“代理人”:他們被詹姆斯置于缺乏想象力的美國清教徒和既光彩奪目又頹廢時尚的歐洲人之間,他們被觀察、被對比。他們代言著詹姆斯有關新舊大陸的思想。這一代言人特征突出地表現在羅蘭、羅德里克和克里斯蒂娜三人身上。羅德里克作為藝術家新類型特征是“不適合去到舊世界(歐洲),而是應該去到下一個(next)世界”。他對自我藝術理念的“過分”標榜,標注出“更適于下一個世紀”的藝術家特征。 詹姆斯對人物個性的描述,足以讓我們強烈地感覺到羅德里克個性的脆弱與其藝術創造力之間的不平衡,感覺到羅德里克的藝術品質在當時的美洲與歐洲雙方面的“不適”。克里斯蒂娜上場之前,我們便知曉羅德里克之災早已在他體內埋下種子,即使克里斯蒂娜不出現,也會有某人或某事引發此難。羅德里克之死是必然的:羅德里克的藝術自由理念超越了時代,他個性乖張的“新類型”還得等到下一個世紀才會獲得更多的理解。《羅德里克·赫德森》對藝術家品格的藝術探尋,產生了某種超驗意義上的“雄辯”和“證詞”:小說中人物的“生”與“死”,一如羅德里克想要塑成的那些“美”“勇”“文化”“星辰”等符號,是詹姆斯實驗小說敘事技巧,獲得書寫文字存在感的一次文學歷險。 從根本上講,這部小說是關于藝術家們,尤其是美國藝術家們的普遍性情及其困境的。后期詹姆斯所擅長之文風,那種過度的美學苛求,在這部小說中有所流露。畢竟,庫珀、愛默生、梭羅、霍桑、麥爾維爾、惠特曼、吐溫、豪威爾斯、諾里斯、克萊恩、德萊塞——這名單只涵蓋了一小部分——在復制美國題材方面都輕而易舉。而詹姆斯因受困于復雜的命運(生為美國人卻迷戀風云變幻的國際題材)反倒提供給歐美文壇更為復雜豐富的文學樣本。美國藝術家的困境變為美國藝術家在歐洲的隘口,這頗具諷刺意味。詹姆斯的歐美雙重身份使他發現,在歐洲,無論是題材的豐富性(在其本土是匱乏的),還是置身其中的日常氛圍,在這兩方面他都難以融入。實際上,詹姆斯當年在《羅德里克·赫德森》中傾盡全力探尋的東西,他本人并非完全明了。激情與藝術是否可以并存,婚約是否是藝術的障礙,男性間的友誼是否可以信賴,對美的未來之念是否對傳統造成危害,一個人可否過著尋常生活而依然是位偉大的作家,等等。這一系列的爭辯延伸至那個更廣泛、更重要的問題:藝術品性的本質問題。羅蘭雖是小說的意識中心,但占據主導地位的卻是羅德里克的獨特品性,那是詹姆斯更樂于創造的。接下來,詹姆斯將延續這一創造計劃,以更加圓熟的敘事技巧呈現出更具闡釋空間的“美國人”類型。 ……
亨利·詹姆斯詩學研究 作者簡介
陳秋紅,博士,青島大學文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英美小說文體學研究、亨利·詹姆斯詩學研究及比較文學研究。主持并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一項、省部級社科項目兩項。發表論文二十余篇。近年發表的論文主要有《宗教世俗化與英國小說的現代性》《喻眾象殊、相持并存:論亨利·詹姆斯小說理論的隱喻特征》《“詹姆斯式”隱喻與20世紀西方哲學與符號學的同構》《遠距詩學:21世紀比較文學的友愛政治學》等。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隨園食單
- >
有舍有得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