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真美之思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9043261
- 條形碼:9787519043261 ; 978-7-5190-4326-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真美之思 內(nèi)容簡介
《真美之思》輯錄了作者從事文化藝術研究30年來的學術論文,主要分“理論探賾”“評論視界”“春晚春晚”三編。 《真美之思》既有具體的作品評論,又能從具體的作品評論出發(fā)并超出,深入到對一般規(guī)律的探索,其所內(nèi)含的從文藝評論到文藝理論再到文藝美學的不斷深入的研究層次,正是對文藝研究科學路徑的揭示。 同時,《真美之思》也可作為文藝學、美學、藝術學專業(yè)研究生從事學術研究的學術方法范本。
真美之思 目錄
視覺文化研究的現(xiàn)象學之維
視覺文化的現(xiàn)象學描述
主客反轉與非切身性——關于影像文化的兩點思考
電視藝術的學理探新
電視綜藝晚會的審美價值探析
電視晚會的文化美學解讀
轉型期文藝廣播的后審美結構
融合相通的“后審美”
電視舞蹈的傳播美學思考
舞蹈“電視化”——《千手觀音》的藝術魅力探析
論新時期流行歌曲的文化屬性
流行歌曲的三種類型
理論與創(chuàng)作風貌:新時期流行歌曲的嬗變軌跡
審美基礎知識
反思思維方式,創(chuàng)造新世紀生活
文學精神:文藝學的當代關注論域
民族文化傳統(tǒng)片論
……
評論視界
春晚春晚
參考文獻
后記
真美之思 節(jié)選
《真美之思》: 在文藝廣播節(jié)目鑒賞的活動中,由于審美接受主體在生活閱歷、文化知識、審美興趣以及審美能力等方面存在著差異,對于同一文藝節(jié)目的鑒賞就必然存在著分歧,即所謂傳統(tǒng)藝術觀所認為的“有一千個人看《哈姆雷特》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種美感的個體差異是普遍存在著的,如在長書連播節(jié)目中播講的小說《人生》的審美分歧就是一例,對于小說男主人公存在著肯定與否定兩種爭論得極為激烈的審美認識。對于引起爭鳴爭議很大的藝術形象,傳統(tǒng)文藝廣播一般通過開辟《聽眾來信選播節(jié)目》的方式消除歧義,達成共識。但這類節(jié)目往往是在分歧很大的情況下臨時組織籌劃的,并沒有固定的節(jié)目安排和時段保證,因而滿足不了經(jīng)常性大量存在于聽眾心中的審美疑問。況且對于所謂的*終審美判斷是由主持人根據(jù)聽眾來信中的一部分擬定的,難免帶有個人主觀傾向性和片面性,并不是在當下的、人人都可參與發(fā)表意見的審美論爭交流中達成的普遍共識,因而難以讓所有心存疑問者口服心服。 轉型期經(jīng)常性的熱線直播文藝形式大大消解了聽眾審美認識上散亂無序、千差萬別甚至矛盾相悖的狀況,達到了相對意義上的審美共識。以《熱線評點歌曲模仿秀》節(jié)目為例,電臺往往參照優(yōu)秀當紅歌手的原唱歌曲選播一些模仿秀的作品給聽眾欣賞品評,聽眾一般都比較熟悉原唱歌手的演唱風格,能夠自覺地以此為參照品評模仿秀的表演。即使對偶爾打開收音機的非固定聽眾群,不熟悉原人原唱也沒關系,對同一首歌曲電臺一般會播放兩遍,其中一遍是原人原唱,另一遍是模仿秀的演唱。兩遍聽過后,熱線評點就開始了,聽眾紛紛打來電話評價模仿秀的演唱,儼然一個個負責亮分的評委行使著裁判權。在聽眾的品評過程中,審美感受是十分細致而周密的。這里,挑剔而負責的聽眾并沒有把原人原唱作為審美的唯一標準,而是客觀地將原人原唱與模仿秀的演唱推向同一平臺,相互比較。在二者音色、音域、技巧、情感表現(xiàn)乃至文化積淀等各個方面——加以梳理比較。主持人作為審美交流的中介人也在不斷接聽聽眾審美感想的過程中觸發(fā)靈感的火花,將審美鑒賞推向深入,于是,在聽眾與主持人、聽眾與聽眾之間相互啟發(fā)、相互感染、相互觸動的審美互動中逐漸達成了對文藝鑒賞的共識。可見,在轉型期熱線文藝鑒賞中所獲得的共識并不是預先設定的,而是在欣賞與評價的過程中逐漸生成的。*終的審美結果可能認為模仿秀的表演與原唱作品相去甚遠,或者認為模仿秀的歌聲超過了原人原唱更接近于人們心中美的理想,還有可能認為原唱歌手與模仿秀的優(yōu)長加在一起才是真正的天籟之音。總而言之,正是在連續(xù)不斷的熱線審美交流過程中,在你說我聽、我啟你發(fā)的審美互動過程中,在對審美感受細致人微的描摹刻畫過程中,審美共識如層層剝筍般被剝露了出來——聽眾對模仿秀的表演有了相對一致的看法,聽眾對作品中“應當如此”的美的樣子有了相對一致的看法。 轉型期文藝廣播審美共識的獲得是頗具深意的: 一方面,在理論建設上,它為提倡“讀者中心論”的接受美學思想*終找到了歸宿。何以這樣說?因為接受美學認為,藝術生產(chǎn)以接受主體對文本的創(chuàng)造性閱讀為終結點。藝術作品只有經(jīng)由接受主體的欣賞過程才能將潛在的藝術化為現(xiàn)實的藝術,因而藝術作品的欣賞同時也就是藝術創(chuàng)造。雖然在作品欣賞過程中,接受主體并沒有實際地創(chuàng)造出物態(tài)化的藝術作品,但是,一部藝術作品經(jīng)過千百人的審美內(nèi)化,融進了各自富有個性的人生體驗、審美情趣后,原有物質形態(tài)的作品就在每個人的心中“活”了起來,化為審美意象,跳起生命的舞蹈,閃動生動的靈光,以不同的感染方式燭照著每個個體人生的精神生活,藝術創(chuàng)造到此才算*終完成。接受美學這種以接受主體的創(chuàng)造性欣賞作為藝術生產(chǎn)終結點的觀點是完全正確的,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對于同一文本的不同解讀卻使*終的審美創(chuàng)造難以達成一致的結果,甚至有可能互相沖突、差異很大。例如前文提到的對廣播小說《人生》中男主人公的審美認識就莫衷一是,沒能達成共識。即使站在同一肯定(或否定)立場的人對主人公持肯定態(tài)度(或否定態(tài)度)的具體原因也會千差萬別細密分亂。因而,對于接受主體來說,審美創(chuàng)造的*終結果是什么便不得而知,于是接受美學提出的這一理論因為無法落實到操作層面而成了一種理論假設。這是不無令人遺憾的事情。令人興奮的是,轉型期的熱線直播文藝節(jié)目在實踐上促成了這一理論難題的解決。 ……
真美之思 作者簡介
耿文婷,1970年1月生,黑龍江牡丹江人,教育部新世紀優(yōu)秀人才支持計劃入選者。2018年被廣西民族大學人才引進,現(xiàn)任廣西民族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海軍大連艦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大校軍銜。曾先后在東北師范大學、遼寧師范大學、中國傳媒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攻讀哲學、文藝學、廣播電視藝術學、文藝美學專業(yè),獲哲學學士、文學碩士、藝術學博士學位以及文藝學出站博士后。迄今出版學術專著3部,在《文藝研究》《現(xiàn)代傳播》等刊發(fā)表論文150余篇,主持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項目(08GJ353-048)。所著《中國的狂歡節(jié)一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的審美文化透視》,是國內(nèi)首部研究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的學術專著;《信息化條件下軍隊基層文化建設》,是軍內(nèi)首部研究軍隊文化工作生成戰(zhàn)斗力的學術專著;《傳播學視野下的軍旅文化研究》,是國內(nèi)首部研究軍旅文化的學術專著。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朝聞道
- >
煙與鏡
- >
我與地壇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史學評論
- >
自卑與超越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