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流動的社區/宋元以來泉州灣地域社會與海外拓展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1578094
- 條形碼:9787561578094 ; 978-7-5615-7809-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流動的社區/宋元以來泉州灣地域社會與海外拓展 本書特色
在海禁政策下,民間社會究竟如何走向海外?這是本書試圖探討的重點問題。作者利用族譜、碑刻等民間文獻和田野調查資料,深入考察明代泉州私人海上貿易的發展。作者發現,明代泉州灣地區出現了許多強宗大族,如作為農業移民的芝山劉氏家族,作為水上居民的祥芝蔡氏、東埔邱氏等家族,作為阿拉伯后裔的白崎郭氏、陳埭丁氏等家族,作為衛所軍戶的福全蔣氏、永寧李氏等家族。這些強宗大族的共同特點,就是利用家族勢力控制地方資源,突破官方制度的限制,發展私人海上貿易。*為重要的是,在嘉靖倭亂之后,地方豪強建立了鄉族武裝,形成了區域性軍事聯盟,為鄭氏海上勢力的崛起奠定了社會基礎。
流動的社區/宋元以來泉州灣地域社會與海外拓展 內容簡介
明清時期的國家政權,不僅未能扼殺泉州的海洋傳統,同樣未能控制泉州的基層社會。自明代以來,泉州的地方事務一般都在鄉族內部解決,很少依賴于地方政府。這種鄉族自治的傳統,深刻地影響了移居海外的泉州人,為海外拓展提供了社會文化資源。歷代居留于海外的泉州人,始終與故鄉親友保持密切的聯系,共同建構跨越國界的生存空間。晚清以來,海外華僑代領泉州的現代化建設,抵御了現代國家政權的侵蝕,維護了面向海洋的歷史文化傳統。 《流動的社區:宋元以來泉州灣地域社會與海外拓展》的研究成果表明,在明清王朝閉關鎖國的歷史環境中,泉州人為了維持“以海為田”的生計模式,不斷向海外地區拓展,造就了泉州史的“流動的社區”。因此,我們對泉州史的理解和解釋,應該注重民間的生存策略與生存空間,而不是局限于官方的制度與疆域。
流動的社區/宋元以來泉州灣地域社會與海外拓展 目錄
**節 問題的緣起
第二節 學術史回顧
第三節 結構與資料
第二章 泉州平原的開發與宋元市舶貿易
**節 地理環境與早期居民
第二節 沿海平原的開發與海洋生計模式的形成
第三節 刺桐港的極盛與海洋傳統的確立
小結
第三章 明清時代的政治控制
**節 里甲戶籍制度的異化
第二節 地方治安與教化制度
第三節 衛所制度的廢弛
第四節 海洋政策的轉變
第四章 家族發展與地域聯盟
**節 農業移民的家族——以芝山劉氏為例
第二節 水上居民的家族——以祥芝蔡氏、東埔邱氏為例
第三節 阿拉伯后裔家族——以白崎郭氏、陳埭丁氏為例
第四節 衛所軍戶家族
第五節 從都蔡冤械斗看地域聯盟
第五章 大航海時代的海外拓展
**節 東西方在海上相遇
第二節 明清之際的海商與海盜
第三節 清代泉州的海外貿易
第四節 海外移民與開發臺灣
第五節 海外拓展的組織形式
第六章 現代國家建設與僑鄉社會變遷
**節 華僑地位的改變與僑鄉社會的形成
第二節 現代國家政權建設與地方社會的改造
第三節 海外華僑與僑鄉的現代化歷程
第七章 結語
**節 生存空間與流動的社區
第二節 生計模式與海洋傳統
第三節 明清國家與社會的關系
參考文獻
后記
流動的社區/宋元以來泉州灣地域社會與海外拓展 節選
《流動的社區:宋元以來泉州灣地域社會與海外拓展》: 在僑鄉的近代化經濟建設中,華僑不單是以僑匯為維持泉州經濟消費提供資金,基于“實業救國”的感召,華僑亦投資鄉里,發展近代工商業,泉州的舊城改造和公路建設都有華僑的參與。比之民國時期匪患嚴重的閩南鄉里,廈門市面較為安靖,因此泉籍華僑的投資于廈門較泉州為多,②但是依舊有不少華僑資本投入泉州,在近代的福建經濟中,*大的投資來源就是華僑。據調查,從**次世界大戰后期至1957年止,華僑直接投資在泉州工商、交通、文化和其他事業的共有一百七十八個企業或單位,大約占泉州1956年工商各業總戶數的百分之三十左右,比例雖然不大,但投資總額卻高達八百七十一萬四千一百九十二元,占福建全省華僑總投資的百分之十二,其中在與近代化建設有直接關系的公路汽車運輸業上有十五個企業,僑資六百一十九萬八千五百余元,約占總投資額的百分之七十一,泉安汽車公司和泉安公路的建設在泉州近代化發展中是很重要的一筆;此外與近代化關系密切的文化事業二個,投資總金額為十六萬八千余元。③在直接投資之外,由于南洋華僑在外辛苦獲得的財富通常交予親眷族人經紀處理,或者經由僑批局、存入錢莊變為借貸資本,因此間接受益于華僑資金的工商業數字亦十分可觀,據泉州工商業人士估計,新中國成立前泉州工商業戶百分之七十以上或多或少地利用或者借用僑匯、僑資以維持企業的經營活動。20年代后,南洋華僑因世界資本主義景氣的關系僑匯更形充足,錢莊始大量發展起來,在北伐前后,安海一地就多出振安、復源、通利、東南、和濟、裕川、福安、順利等新錢莊。錢莊經營的依舊是高利貸,以安海錢莊為例,一般存入的利息為六厘,貸出一分二厘,①而錢莊的資本多來自華僑投資,安海錢莊資本來源就有實業救國不成的泉安汽車公司創辦人陳清機、呂宋華僑吳起順等;民國初年泉州新橋頭聚集的錢莊許多為南門外樹兜鄉印尼華僑蔣氏家族所創辦。 華僑倡導了從1923年開始的歷經十五年的泉州老城的改造。1923年,泉安公路建成通車,泉州老城的改造變得迫切起來。在歸僑陳新政、徐劍虹、戴愧生等人的促成下,以剛從菲律賓回國的泉州辛亥革命名人、地方事務中舉足輕重的人物葉青眼為中心,組建了泉州市政局,著手按當時的近代化理想進行老城的拆除改造,泉州因此失去了一部分舊城墻,而得到了一條新式的中心馬路,殘余的舊城墻在抗戰期間完全被拆除,泉州老城中心的中山路則充滿了來自南洋的異域風情。 然因時勢所迫,閩南先是民軍之患、后又有抗戰之苦,華僑受“實業救國”感召在泉州投資的近代化工商業多數并不成功,陳清機等倡導的在安溪、永春探礦開發的計劃,在獲得海外華僑認購優先股三十余萬銀圓的情況下因1933年“閩變”而告流產,1929年陳清機創辦的“泉州安海橋西墾殖公司”也因匪亂而廢棄。曾被寄予厚望的泉安汽車公司因鎮壓“閩變”為政府征用而損失甚巨,抗戰中泉秀汽車公司因投資的公路被破壞、車輛被征用而告破產,②此類事例不勝枚舉。在整個20世紀,華僑對泉州經濟現代化的影響更多地表現在*后二十年的經濟建設運動中,泉州的確因“僑鄉”的優勢而走在經濟發展的前列。 在泉州近代公共事業和慈善事業上,華僑幾乎是絕對主力。近代政治制度從清末新政開始名正言順地影響中國社會,1909年,清廷公布了《城鎮鄉地方自治章程》,要求各地遴選公正之紳士,依章程將城鎮鄉自治各項事宜迅速籌辦。這些自治事項共計八項,其中前六項為:(1)學務,中小學堂、勸學堂、閱報社、圖書館等;(2)衛生,清潔街道、清除污穢,施醫藥局、醫院、戒煙會等;(3)道路工程,修繕道路、建筑橋梁、疏通溝渠等;(4)農工商務,勸工廠、工藝學堂等;(5)善舉,救貧、恤嫠、保節、育嬰、施衣、施粥、義倉積谷、貧民工藝、救生會、救火會、救荒、義棺義冢等;(6)公共事業,電車、電燈、自來水等。實際上這些內容以自治之名囊括了*主要的應由各地政府提供的公共產品,然而從清末到民國,由于近代化啟動資金的匱乏、國家財力的不足,政府在公共產品的提供上情況不盡如人意,而在泉州這樣的僑鄉社會,華僑以集體之力在許多方面替代政府提供公共產品,因此華僑成為泉州僑鄉社會公共事務中舉足輕重的力量,而他們對僑鄉公共事務的參與之深,證明他們不脫離于僑鄉社會,即使身在外鄉,依舊是僑鄉社會的成員,若以“公共領域”為比擬的話,華僑的活動不僅拓展了所屬社區的邊界,甚至將僑鄉的公共領域亦拓展到了海外,在海外營造出一個為僑鄉服務的公共空間。 華僑資本首先在泉州修建了泉安公路、泉秀公路等工程,改造了舊城,為基礎建設的公共產品出力,但是在替代政府提供公共產品上更明顯的是各種公共事業,華僑在泉州興辦、支持了許多公益事業,包括學校,贈藥處、養老院等等,在政府力量所無法做到的地方彌補了空缺,是泉州非營利事業的先驅者。 ……
流動的社區/宋元以來泉州灣地域社會與海外拓展 作者簡介
蔣楠,福建泉州人,1980年生,2009年獲廈門大學歷史學博士學位。任職于華僑大學華僑華人研究院/國際關系學院,曾赴哈佛大學東亞系訪學。研究領域是華南僑鄉社會經濟史、東亞海洋史。
- >
姑媽的寶刀
- >
經典常談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唐代進士錄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回憶愛瑪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