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自我同:問題之現代哲學史嬗變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355278
- 條形碼:9787520355278 ; 978-7-5203-5527-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自我同:問題之現代哲學史嬗變 內容簡介
從一個立足于現代西方哲學史內部的角度來看,全部現代哲學被認識問題所統攝,由這一統攝而來的就是所謂的“自我同一”問題。本選題從自我這一問題出發,梳理了自我與他者的關系,考察和反思了古希臘、近代西方哲學和禪宗等思維的缺陷,并引入馬克思的實踐觀,分析了其與海德格爾的關聯,在歷史與實踐的視野中完成自我的建構。
自我同:問題之現代哲學史嬗變 目錄
卷一 自我
一 追根尋源,解構自我
二 自由,自我的幻象
三 自我與主體間性理論
四 自我論證的進路
五 先驗自我、指號學和實踐
六 良知與良心
七 文化基質與自我
八 認識自我與改變自我
卷二 他者
一 他心知哲學問題
二 主體間性和哲學的啟示
三 馬克思與消解主體
四 人的社會性的通道
五 “此在”與沉思之思
六 存在論的暴力
七 自我認同觀與現時代
八 反自我同一的哲學思想
卷三 人
一 古希臘的理性人學
二 人的本質的解釋
三 個人與黑格爾的現代性哲學反思
四 人的需要與價值原則
五 馬克思與個人的真實存在
六 自由主義之形而上“自我觀
七 政治哲學與個人
八 反黑格爾派的群眾史觀
九 人的目的、意志與社會運動
卷四 人的發展
一 人的全面發展問題的邏輯
二 教育與人的全面發展
三 人及其全面發展的二重路向
四 人的全面發展之主客體關系
五 人的全面發展問題的方法論
結束語 哲學家的能力
參考文獻
后記
自我同:問題之現代哲學史嬗變 節選
《自我同一問題之現代哲學史嬗變》: 休謨固然執著于感覺經驗,他有意識地盡量把感覺主義、情感主義、經驗主義貫徹到底,然而由于他在方法論上不自覺地執著于知性分析,執著于感性與理性的外在對立,堅持“形式的或知性的同一”,這就把人的一切豐富多彩的具體內容變成了單一的知覺,他在對人的一切認識中抽象出了“感覺的強弱”這一種屬性,又用同樣的方法從復雜的人性中抽象出趨利避害的本能性刺激一反應活動,結果是從人本主義的初衷跌落到自然主義的泥坑。因而在休謨那里,人之作為道德實踐的主體的確認并不就等于人的主體性——人的現實能動的主體性——的實現。在真正確立人的現實能動的主體性道路上,休謨卻在做解構近代主體概念的形而上學基礎的工作。這具體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其一,如前所述,休謨把自我還原為川流不息的知覺,實在的人性只是一束穿梭表演、毫無常性、無法把握的知覺和觀念。甚至在具體情感生活意義的人格同一性方面,那也只是心靈的習慣性推移,所以這種由情感和道德生活的需要而做的假設同樣沒有任何確定性和可靠性。在此,我們看到休謨極為強調世界的不確定性。由于休謨認為道德的基礎是感覺,是一種涉及自我與世界關系的幸福感(與美感不同,一般認為,“美”所引起的幸福感需要超越“自我”)。而自我與世界的關系是多變的,這就決定了道德感的不穩定性。休謨的幸福理論告訴我們,人的幸福有三個來源:其一,個人對幸福的知覺。其二,個人品質和氣質上的優點。其三,個人占有的財產。所有三個幸福的來源當中,個人財產是可以被剝奪的,是可以轉移到他人、為他人帶來幸福的。因此休謨說,社會動亂的*大根源在于人們互相爭奪財產的無限欲望。一個文明社會必須對這種天然的欲望加以制約。依靠道德是不可能達到這種制約的。如果道德是哈奇森所理解的“惻隱之心”(推己及人的道德),那么在變動不居的世界上,人我關系的多變使人們難以建立足以維系社會的強大的對他人的同情心。因此,休謨的結論是,在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上,一個相對穩定的社會必須建立一種相對穩定的財產權利關系,而這種關系不能依賴任何意義上的道德,它只能是超越個人聯系和道德感覺的某種秩序。休謨于是提出:必定有著一種超越個人理性而且不以變動不居的道德情感為轉移的規則或秩序——制度性的東西,成為人類社會穩定的基礎。休謨的此一觀點,盡管談不上什么主體或主體性,但是就建構今天市場經濟新秩序而言,此一觀念無疑不僅屬于休謨時代的精神體現,而且應該把它視為現代人類睿智的表現。 其二,如上所述,在休謨那里,人并非是主體,這就內在地包含了人的情感意志活動并不體現主體性。休謨認為,自我、情感、意志都是同等的印象和觀念,其中*原始的就是苦樂禍福的感覺印象,其他一切情感道德方面的印象和觀念,包括“自我”之作為情感意志的主體或對象,歸根結底是由這種原始的苦樂感覺派生的。人的情感是不由自主地隨著苦樂感覺的變化而變幻無常,而且人的意志活動也只服從眼前經驗的快樂和功利而毫無自由。所謂理性對意志的指導作用,是幫助意志認識到它的行動是否可以達到它要實現的(解除某種痛苦的)目標和幫助意志計算出達到目的的*佳手段和方法。而休謨贊同洛克所論的,使我們行動起來的是“意志”,而不是理性。一個完全幸福的人絕不會有什么“意志”,即要改變現狀的沖動。休謨的這一切想法都說明人并不是自己社會的主人,他只能像物那樣服從“自然必然性”——苦樂禍福的感覺。至此,休謨方便地說,理性是激情的奴隸,不過,按休謨自己的思路,我們方便地補充一句:激情(及由此決定的人的意志)則是自然的奴隸。可見,休謨的自我學說,原初地是從“我”,從經驗的、肉體的個人這一正確起點出發的,但是休謨的狹隘的經驗主義立場,則使他無法像馬克思、恩格斯那樣理解從經驗的“我”出發,不是為了陷在里面,而是為了從這里上升到“人”。 ……
自我同:問題之現代哲學史嬗變 作者簡介
張文喜,男,1961年生,浙江東陽人。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中國人民大學首批“杰出學者”特聘教授,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出版專著《歷史唯物主義的政治哲學向度》《顛覆形而上學:馬克思和海德格爾之論》等10部,在《中國社會科學》《哲學研究》等學術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近270篇。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自卑與超越
- >
隨園食單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經典常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