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鄉土末路與城市魅影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365666
- 條形碼:9787520365666 ; 978-7-5203-6566-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鄉土末路與城市魅影 內容簡介
新世紀開始后,鄉土小說創作呈現出一個顯著的變化:關于田園詩意的表現越來越少,而對鄉村苦難的書寫越來越多,尤其是游走于城鄉之間的農民工的生存困境,成了鄉土文學關注的焦點。本書從這一文學現象出發,考察鄉土與城市、傳統與現代在中國城市化進程中的碰撞與融合,清理創作界比較混亂的鄉土與現代觀念,探討建構和諧城鄉文化的可能途徑。在對城市化時代的農民形象進行歸納總結的基礎上,本書力圖從歷史與文化層面揭示中國復雜的城鄉關系的形成過程,發掘城市與鄉土、傳統與現代深層的互補與融合,探索城市化背景下對傳統農耕文化更合理的認知、發掘和體驗途徑。
鄉土末路與城市魅影 目錄
**節 中國現代史:源自農耕文明的現代性追求
第二節 中國現代文學:新舊糾纏與城鄉困惑
**章 鄉土:逃離與守望
**節 家園與夢想
第二節 逃離
第三節 守望
第二章 城里的“鄉下人”
**節 農民進城:身份焦慮與身體分裂
第二節 城鄉隔膜與“種族”意識
第三節 城鄉轉換:仇恨與詩意的糾結
第三章 城鄉生存空間的對立與互補
**節 城鄉差距與對立
第二節 城鄉的異質與互補
第四章 傳統與現代的融合及歸宿
**節 被寫作凝固的傳統與現代
第二節 從傳統的“匱乏”走向現代的“豐裕”
第三節 農耕傳統的整合與新生
結語
主要參考文獻
鄉土末路與城市魅影 節選
《鄉土末路與城市魅影》: 自中國步入現代歷史階段之后,新文學在如何面對現代城市與鄉土世界的態度方面就一直是復雜的、多元的。以魯迅為代表的鄉土小說作家群落對傳統鄉土世界更多的是持批判的立場,在他們筆下,中國農村顯得老氣橫秋、封閉沉滯、悲慘壓抑、令人窒息。“新文學主流在表現鄉土社會上落入這種套子,一個重要的原因在于新文化先驅們的‘現代觀’。在現代民族國家間的霸權爭奪的緊迫情境中,極要‘現代化’的新文化倡導者們往往把前現代的鄉土社會形態視為一種反價值。鄉土的社會結構、鄉土人的精神心態因為不現代而被表現為病態乃至罪大惡極。在這個意義上,‘鄉土’在新文學中是一個被‘現代’話語所壓抑的領域,鄉土生活的合法性,其可能尚還‘健康’的生命力被排斥在新文學的話語之外,成了表現領域里的空白。”在一群價值觀明顯傾向于“現代”的知識分子那里,傳統文化主要成了批判對象,對鄉土世界衰朽一面的揭示則是批判傳統文化的主要途徑。但是就整個現代文學范疇來看,“鄉土生活的合法性,其可能尚還‘健康’的生命力”其實并未“被排斥在新文學的話語之外”。以沈從文、廢名等為代表的京派作家,他們筆下的鄉土世界則呈現出另一派意境幽遠、生機無限的詩意景象,反倒是代表著“現代”的城市顯得腐朽墮落、萎靡頹廢。所以,在20世紀的絕大部分時間里,新文學中的鄉土與城市其實是一種相互依存、價值互補的關系。即使在對傳統文化的批判*為激烈的作家那里,也無法掩飾濃烈的鄉愁和對記憶中鄉土世界的無限留戀。比如魯迅在小說中對故鄉主要持批判立場,然而在其以回憶為主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對故鄉則是一往情深。這一現象說明,即使像魯迅這樣激進的現代作家,在如何面對現代與傳統的問題上。也不是無所保留地選擇現代否定傳統,而是在走向現代的過程中時時回頭打量,在城市謀生的閑暇還戀戀不忘關于故鄉農村的美好記憶。而在京派代表沈從文筆下,都市里的生命是虛偽的、萎縮的,城市文明用各種無形的繩索捆綁人性,讓人扭曲、變態。在沈從文看來,“城市中人生活太匆忙,太雜亂,耳朵眼睛接觸聲音光色過分疲勞,加之多睡眠不足,營養不足,雖儼然事事神經異常尖銳敏感,其實除了色欲意識和個人得失外,別的感覺官能都有點麻木了。”而鄉下人遠離城市文明的種種束縛,反倒更能返璞歸真,在單純原始的鄉村世界求得健康和諧、天人合一的生命狀態。 事實上,在現代文學的范疇內,城市與鄉村在價值層面一直呈現出互補的狀態。**批進入城市的中國現代作家很深切地體會到城市生活“注定了要使我們在失去一部分‘過去’的同時,失去與其連帶著的詩意”②。他們大多是住在城市思念故土,住在城市往往是由于生存和發展的現實需要,屬于形而下的生存策略的選擇;而思念故土則牽涉著情感與精神的需要,帶有形而上的意味。也就是說,當中國現代知識分子的生存空間由鄉村轉移到城市之后,他們中相當一部分人的精神家園并沒有隨之進城,而是依然留在了鄉土故園。在他們的情感世界和哲學體系中,農耕傳統的鄉土中國依然決定著他們的感受方式和思維習慣,“城市從來沒有為中國現代作家提供像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彼得堡或喬伊斯在都柏林所找到的哲學體系,從來沒有像支配西方現代派文學那樣支配中國文學的想象力”。然而,這并不一定意味著缺憾,甚至可能反而是種幸運,因為中國現代作家既有城市的生存背景,又有源遠流長的傳統精神資源,在有限的生命中可以同時擁有現代城市與傳統鄉土的雙重體驗。特別是對中國現代文學的**代作家而言,他們往往受過傳統的私塾教育,有著深厚的國學根基,后來又受到五四思潮的洗禮,崇尚新學,放眼世界,傳統與現代在他們身上匯集交融,使得他們得以有機會基于自己的親身經歷和切身體驗對傳統和現代、鄉土與城市進行比較,從而為中國歷史在由傳統而現代的轉型過程留下一代知識分子珍貴的情感和思想的痕跡。 ……
鄉土末路與城市魅影 作者簡介
黃曙光,男,四川渠縣人,文學博士,主要從事現當代文學研究。代表作有長篇小說《漂浮》、學術專著《當代小說中的鄉村敘事——關于農民、革命與現代性之關系的文學表達》等。現為西南交通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姑媽的寶刀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隨園食單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