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漢學與中國文論(東亞卷)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3228928
- 條形碼:9787303228928 ; 978-7-303-22892-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海外漢學與中國文論(東亞卷) 本書特色
本書是****次系統梳理日、韓學者中國古代文論研究的著作。在此之前,雖然日本學者的研究成果或是翻譯成為了中文,或者是在中國文論的研究中被不斷地涉及,但大多不夠完整,而韓國學界的古代文論研究*是甚少有學者涉足,至今缺乏系統的介紹,就此而言,本書的出版無疑也將極大地彌補這一缺憾,并對東亞漢學的研究提供珍貴的啟示。
海外漢學與中國文論(東亞卷) 內容簡介
“海外漢學與中國文論”原屬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的重大攻關項目,本書是該項目的一部分,主要梳理與研究中國古代文論在日本與韓國的介紹、研究及其影響的狀況。由于一千多年以來接受中國文化與文學的影響,日本漢學不僅起源甚早,而且在世界漢學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韓國的漢學也同樣歷史悠久、根深葉茂,尤其是自現當代以來學者輩出,成就顯著。本書是靠前次系統梳理日、韓學者中國古代文論研究的著作。在此之前,雖然日本學者的研究成果或是翻譯成為了中文,或者是在中國文論的研究中被不斷地涉及,但大多不夠完整,而韓國學界的古代文論研究更是甚少有學者涉足,至今缺乏系統的介紹,就此而言,本書的出版無疑也將極大地彌補這一缺憾,并對東亞漢學的研究提供珍貴的啟示。
海外漢學與中國文論(東亞卷) 目錄
緒論 東亞學者視野中的中國古代文論
一、從漢學到中國學的中國古代文論
二、東亞中國學的中國古代文論研究特征
**章 鈴木虎雄與《中國詩論史》
一、周漢諸家的詩說
(一)詩言志說
(二)思無邪說
二、魏代文學自覺說
(一)鈴木虎雄的“魏代文學自覺說”
(二)鈴木虎雄文學觀的特殊性
(三)“魏代文學自覺說”對國內同時期學者的影響
三、格調說、神韻說、性靈說
(一)格調說
(二)神韻說
(三)性靈說
(四)對三詩說的總評
四、結語
第二章 青木正兒的中國文藝思想研究
一、文學史研究模式與中國文學理論史的時期劃分
(一)青木正兒與中國文藝理論史的“三分法”
(二)時期劃分原則與青木正兒的中國文學史觀
二、“文學思想史”與青木正兒的中國文藝理論研究模式
(一)青木正兒中國文學思想史研究的基本特色
(二)中華文人的政治生活與儒家文藝思想
(三)中華文人的藝術生活與道禪文藝思想
(四)飲食之“香”與藝味論
三、“文學自覺”與多元文學觀念的建立
(一)“魏晉文學自覺說”與純文學觀念的凸顯
(二)“文氣說”與氣格主義
(三)“詩賦欲麗”與修辭主義
四、文人畫與詩畫理論的匯通
(一)文人畫的審美理想
(二)文人畫的藝術趣味
五、結語
(一)京都學派對青木正兒的學術影響
(二)對老莊文化的迷戀
(三)中西合璧的文學批評與鑒賞原則
第三章 林田慎之助與中國六朝文論研究
一、漢魏六朝文論的總體研究
(一)對中國文學批評史的總體認識
(二)漢魏六朝文論中的“情”“志”問題研究
二、《典論·論文》與《文賦》研究
(一)《典論·論文》中“氣”的內涵
(二)《典論·論文》《文賦》與魏晉清談的關系
(三)《典論·論文》與《文賦》的比較
三、《文心雕龍》研究
(一)文學原理論的構成
(二)《文心雕龍》之“道”
(三)劉勰之“道”與韓愈之“道”
四、南朝文學放蕩論及其美意識研究
(一)“且須放蕩”:放蕩論體系的建構
(二)“性情卓絕”:宮體詩的產生和發展
(三)“體物密附”:齊梁文學美意識的體現
五、結語
第四章 岡村繁與魏晉南北朝文論研究
一、《典論·論文》研究
(一)岡村繁研究《典論·論文》的動機
(二)關于《典論·論文》與《與楊德祖書》的**篇文論的爭議
(三)作家批評論和文氣論、文體論是獨創還是繼承?
(四)“文章不朽說”中的傳統傾向性和文章所指
(五)曹氏兄弟對辭賦價值的認識
二、《文心雕龍》研究
(一)岡村繁與《文心雕龍》
(二)《文心雕龍索引》及其索引方法的研究
(三)《原道》篇中的“自然之道”的思想來源及其特點
(四)文體起源論:對《宗經篇》“文本于五經”的學說批評
(五)《宗經》篇中的“六義”的功用
三、岡村繁魏晉南北朝畫論研究
(一)東晉畫論中的老莊思想研究
(二)東晉畫論中的顧愷之繪畫理論研究
四、結語
第五章 興膳宏與《文心雕龍》研究
一、興膳宏對《文心雕龍》的理論研究
(一)《文心雕龍》原理論
(二)《文心雕龍》文體論
(三)《文心雕龍》創作論
二、興膳宏對《文心雕龍》的接受研究
(一)《文心雕龍》對日本文學的影響
(二)日本對《文心雕龍》的接受和研究
(三)興膳宏的《文心雕龍》譯注
三、結語
第六章 韓國學者對中國文論的研究
一、文論研究的開端:從1945年解放至1960年
(一)李家源的《中國文學思潮史》刊行
(二)車相轅的《中國古典文學理論》
(三)車柱環的《鐘嶸(詩品)校證》與《劉勰(文心雕龍)疏證》
二、20世紀70年代的中國文論研究
(一)文論研究以及整理
(二)文學理論著述的翻譯和刊行:《文心雕龍》與《中國詩學》
(三)研究對象的多樣化:“公安派”文論、“唐樂”以及“文學史”的刊行
三、20世紀80年代前期(至1984年)
(一)作為文論研究對象的“經學”及其周邊范疇
(二)變化與對立:明代至清末的文論
(三)初期研究者的持續性研究和新研究者的出現
(四)《文心雕龍疏證》和《(詩品)匯注》
四、20世紀80年代后期(至1989年)
(一)先秦兩漢的文論研究:《莊子》《史記》
(二)魏晉南北朝的文學論:陶淵明
(三)韓愈、自居易的文論以及唐詩論
(四)蘇軾和歐陽修以及改革派文論研究
(五)公安、桐城派的文論和清代的詩論、小說論
(六)歷時性的文論研究與批評史展開
五、文論研究的整理期: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情況
(一)原論研究的集中化:《詩品》和《文心雕龍》以及小說理論
(二)理論著述的刊行和20世紀90年代的整理
六、結語
后記
展開全部
海外漢學與中國文論(東亞卷) 作者簡介
張哲俊,1995考入北京大學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研究所,師從嚴紹璗先生攻讀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東亞比較文學。現為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中日比較文學學會理事,北京大學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研究所兼職教授,韓國國立麗水大學國際學部客座教授,日本早稻田大學客座研究員。著有《中日古典悲劇的形式——三個母題與嬗變的研究》、《東亞比較文學導論》、《中國古代文學中的日本形象研究》、《中國題材的日本謠曲》、《吉川幸次郎研究》、《楊柳的形象:物質的交流與中日古代文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