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意大利文學對歌劇發展的影響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5727191
- 條形碼:9787565727191 ; 978-7-5657-2719-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意大利文學對歌劇發展的影響 內容簡介
本書內容: **部分從歌劇的發源地意大利, 以時間為順序講述意大利文學歷史、歌劇歷史發展變化的梗概, 以及文學、歌劇發展中的重要歷史事件與重要流派、文學家、歌劇作曲家。較為詳盡地敘述了解與欣賞歌劇所需要普及的常識、要點。另一部分人物志, 做為文學與歌劇的具體“個案”研究, 突出情節性 (增強全書可讀性) 撰寫著名作曲家莫扎特搭檔的歌劇文學創作者, 意大利文學家、劇作家達·蓬特, 使讀者從具體的“個案”中體味文學與歌劇密不可分的關系, 以及文學對于歌劇藝術的重要性、關聯性。
意大利文學對歌劇發展的影響 目錄
**部分 意大利文學概況與歌劇發展
**章 文藝復興前的意大利文學
一、意大利文學的起源及概況
一、古羅馬文明及其對文學戲劇的影響
二、但丁、馬可·波羅及游吟詩人
第二章 文藝復興時期的意大利文學
一、文藝復興時期的意大利文學概況及歌劇萌芽
一、意大利戰爭時期的意大利文學概況
二、彼得羅·阿雷蒂諾
四、文藝復興時期的諸般意大利雜劇
第三章 巴洛克時期的意大利文學與歌劇
一、巴洛克時期的意大利文學藝術概況
一、歌劇的誕生
二、蒙特威爾第與朱利奧·斯特羅齊
四、曲式誕生
第四章 阿卡狄亞與啟蒙運動時期的意大利文學及同時期的歌劇發展
一、啟蒙運動與阿卡狄亞
一、喬萬尼·梅里與比埃德羅·梅塔斯塔齊奧
二、兩位斯卡拉蒂
四、啟蒙運動時期的意大利文學與歌劇
五、哥爾多尼
六、喜歌劇與意大利悲劇
第五章 新古典主義時期的意大利文學與歌劇
一、新古典主義時期的意大利文學及文學家概況
一、羅西尼的歌劇
第六章 浪漫主義時期的意大利文學與歌劇
一、浪漫主義在意大利的開端與發展
一、亞歷山德羅·曼佐尼
二、賈科莫·萊奧帕爾迪
四、浪漫主義時期的意大利歌劇四杰
五、經典音樂與普契尼
第七章 意大利統一后的文學與歌劇
一、意大利革命與統
一、真實主義文學與喬萬尼·維爾加
二、馬斯卡尼
四、其他重要的真實主義歌劇作曲家
五、埃米爾·左拉
第八章 20世紀初的意大利文學與歌劇發展
一、20世紀初的意大利文學發展概況
……
第二部分 歌劇人物志——達·蓬特
后記
意大利文學對歌劇發展的影響 節選
《意大利文學對歌劇發展的影響》: 一、啟蒙運動與阿卡狄亞 17-18世紀誕生于英國的啟蒙運動是對整個歐洲有著深刻歷史意義和深遠影響的思想文化運動。這場運動旨在將歷史,包括神學、理性、人與自然這些觀念綜合起來,從而找到一種統一的世界觀,對一千多年來統治歐洲人思想的基督教教義進行質疑、發起挑戰。啟蒙運動發源于英國,但是啟蒙運動的中心卻轉移到法國。歐洲各國的往來是非常密切頻繁的,因此啟蒙思想持續地向意大利傳播,這對意大利的文學有著極大的影響和推動。 但是這個時期是比較“模糊”的,并不是意大利半島上的所有人都接受啟蒙運動的思想。當時有一個可以稱作“思想派別”的阿卡狄亞(Arcadia)詩派。17世紀末至18世紀初,阿卡狄亞詩派在文壇上是占有絕對統治地位的。從時間層面分析,啟蒙運動與阿卡狄亞詩派大致是并行的。然而二者并不難區分,因為它們的文化差異非常明顯。我們可以試著來做一個*“武斷”的劃分:偏向于守舊、脫離現實的是阿卡狄亞詩派;偏向于啟蒙運動新思想,“覺醒”的、不沉浸在意大利半島過去的輝煌中的屬于啟蒙運動。 在談阿卡狄亞詩派和啟蒙運動這兩個正題之前,先來說說阿卡狄亞詩派針對的馬里諾詩派。馬里諾詩派是巴洛克時期比較有特色的詩派,以馬里諾(Giambattista Marino,1569-1625)為代表并以其名字命名。馬里諾的詩歌作品以象征為主要手法,風格極盡浮華,對辭藻的修飾極為刻意,達到一種比較徹底的浮華絢麗的狀態。在馬里諾的大部分詩歌中,同時出現初學者般過度的概念堆砌、多重又多余的隱喻、無聊的文字游戲、極端的夸張和“大師級的精彩與超人的寫作水平”。與馬里諾同期和在馬里諾之后,有無數的模仿者,但是馬里諾對浮華(以及他這種奇特的風格)的追求是徹底的、完全不避諱的,有很強的純粹性,在歐洲比較受歡迎,其受歡程度遠遠高于他的模仿者。模仿者們,即我們所說的“馬里諾詩派”的人,將馬里諾式詩歌的種種夸張進一步發揮到極端,*終異化,所以后來“馬里諾詩派”逐漸變成一個貶義詞。 我們再來看一看阿卡狄亞詩派。阿卡狄亞詩派的出現是針對“馬里諾詩派”的,認為馬里諾詩派根本不配主宰意大利文壇,他們的作品是無比拙劣、相當平庸的。 “阿卡狄亞”如今是希臘的一個地名,阿卡狄亞詩派的“阿卡狄亞”指的就是這個地方,即古希臘時期伯羅奔尼撒半島中部的阿卡狄亞高原地區,公元前2世紀被并入羅馬的版圖。為什么要用這個名字呢?這就好比中國讀者很熟悉的名字“香格里拉”,它代表著純凈、美好、與世無爭,田園牧歌一般的生活,是人們向往的純潔美好之地,可以把阿卡狄亞理解成歐洲人的香格里拉。 17世紀末,有一位傳奇人物——瑞典女王克里斯蒂娜(Drottning Kristina,1626-1689)。克里斯蒂娜6歲就繼承了王位,18歲親政。據史料記載,克里斯蒂娜女王能文善武,無論是文學、藝術還是騎馬、射箭,都有過人的天分。她在理政之余,用大量的時間與學者們討論哲學和文學,癡迷于音樂,戲劇和芭蕾舞,且達到了業余演員(中國稱為“高票”)的水平。克里斯蒂娜女王身邊的詩人為她創作了一些瑞典語歌劇,演出時,女王扮演女神。克里斯蒂娜女王從小便進入路德宗的瑞典教會,但很早就秘密改信羅馬天主教。喜愛文學、音樂和戲劇的女王,邀請眾多哲學家、文學家、詩人、劇作家、音樂家在其私人行官組織“清談雅集”,討論文學、音樂、哲學。克里斯蒂娜女王的行宮變為高水準的文化交流中心,眾多文藝學者都成為她的座上賓和摯友。為此,克里斯蒂娜女王揮霍掉很多金錢。1654年6月5日,早已厭倦了政治的克里斯蒂娜女王退位,同年底僑居羅馬(這位瑞典女王終于和意大利產生了緊密的聯系)。 在經歷了坎坷而又多彩的一生后,克里斯蒂娜女王于1689年去世。但她一生交往的文學家、詩人們沒有“解散”,而是在1690年創建了阿卡狄亞詩社。為了紀念女王,大家公推克里斯蒂娜女王為“阿卡狄亞詩社女王”,同時“任命”耶穌為詩社的“保護人”。詩社起初的宗旨是,通過他們的努力,恢復、再現意大利詩歌鼎盛時期的水準和榮耀。18世紀初,許多詩人、文學家、哲學家都有逃避現實生活的欲望,追求“阿卡狄亞”般田園牧歌式的生活,紛紛人社。而且18世紀初意大利各地建立了繁多的分社,這為阿卡狄亞詩社成為“阿卡狄亞詩派”埋下了伏筆。 ……
意大利文學對歌劇發展的影響 作者簡介
曹卉,花腔女高音,聲樂碩士、室內樂(藝術歌曲)碩士,中國傳媒大學藝術學部音樂與錄音藝術學院聲樂表演專業教師。 意大利菲爾莫音樂學院歷史上獲得聲樂、室內樂(藝術歌曲)雙滿分學院嘉獎的首位華人。多次連續擔任托斯蒂歌劇院新年音樂會獨唱演員、馬切拉塔中心教堂音樂會獨唱演員;作為歌劇女主角多場次于拉奎拉歌劇院、馬切拉塔博斯科歌劇院、圣貝內丹托歌劇院以及奇維塔諾瓦演出。
- >
莉莉和章魚
- >
回憶愛瑪儂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煙與鏡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朝聞道
- >
經典常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