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指揮家瓦爾特自傳:馬勒時代的德奧音樂圈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2197096
- 條形碼:9787562197096 ; 978-7-5621-9709-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指揮家瓦爾特自傳:馬勒時代的德奧音樂圈 本書特色
《指揮家瓦爾特自傳:馬勒時代的德奧音樂圈》是晚期浪漫主義重要的指揮家之一——布魯諾·瓦爾特所寫的自傳。作為二十世紀德國偉大的指揮家之一,瓦爾特被譽為是“把音符鑿刻成音我,那溫柔與人性的光輝是失落已久的真心”的神一樣的音樂家。瓦爾特是馬勒的學生和密友,是馬勒的時代和他的藝術生涯的重要見證者,也是指揮藝術史上的里程碑人物,足跡遍布歐美各大劇院和音樂廳,與許多管弦樂團和藝術家(如馬勒、富特文格勒、托斯卡尼尼等)有過密切合作。作為瓦爾特的自傳,《指揮家瓦爾特自傳:馬勒時代的德奧音樂圈》從始至終都以“自我審視和自我剖析”為敘述主線,無論是兒童期的求學經歷,青年期的劇院生活,與數位音樂大師的交友經歷等,一直都用平實的語言,通過很多生活中的細節和內心活動描寫,刻畫出作者平凡的經歷,通過勤奮和自制,逐漸捋清了自己的人生規劃,在自己熱愛的音樂專業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指揮家瓦爾特自傳:馬勒時代的德奧音樂圈 內容簡介
本書是晚期浪漫主義很重要的指揮家之一——布魯諾.瓦爾特所寫的自傳。全書共分六卷,近四十章。全書回溯了瓦爾特自己的家庭生活和職業生涯,生動展現了他所處時代的音樂生活、文化氛圍和政治背景,例如歐美許多劇場和音樂廳的經營狀況;兩次世界大戰帶給歐洲的震動;希特勒時代德奧藝術家的命運。該書文筆優美,事件翔實,可讀性很強,是一部的音樂家傳記。該書將為靠前西方音樂研究,特別是音樂社會學、音樂史學等領域,提供新的研究資料,加深當代對浪漫主義時期音樂的認知與體悟。
指揮家瓦爾特自傳:馬勒時代的德奧音樂圈 目錄
**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二卷
**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三卷
**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四卷
**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五卷
**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六卷
**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索引
譯后記
指揮家瓦爾特自傳:馬勒時代的德奧音樂圈 節選
《指揮家瓦爾特自傳:馬勒時代的德奧音樂圈》: 我是在1876年9月15日來到這個世界上的。出生的屋子是什么樣,我現在記不得了。它坐落在梅恩納大街,靠近亞歷山大廣場,屬于柏林東北部一個人口稠密的貧民區。兩歲時,父母搬到了埃爾薩斯街。我*初的童年回憶,可以追溯到這個平淡無奇但相當整潔、鄰里和睦的柏林北部街區。它與附近兩條丑陋喧鬧的交叉路形成鮮明的反差。這兩條路給我的印象是陰暗險惡,從街角望去,它們的悠長讓人恐懼,卻也有令人著迷的地方。人們需要穿過它們和博爾西克車廠才能到達腓特烈大街。腓特烈大街作為南北干線,通向柏林*繁華的菩提樹大街,萊比錫人大街,還有更遠的美盟廣場。當時埃爾薩斯街的居民屬于中產階級下層,他們簡單的日用品,在街邊小店就可以買到。那個年代,馬車是柏林主要的交通工具,它由兩匹高頭大馬拉著,在路上奔跑,車輪的隆隆聲伴隨著砰砰的金屬撞擊聲。有一路有軌電車穿過埃爾薩斯街,我還記得它尖利、急促、激越的叮當響動。送牛奶的手推車鈴聲低沉、緩慢、溫和,小販們推著鮮菜和馬鈴薯穿過街道,粗聲大氣地叫賣著,破爛商們有節奏地喊著:“破布,爛骨頭,廢紙,舊鞋!”它們依然縈繞在我耳畔,構成了柏林街頭不和諧交響曲的主旋律。 我家位于公寓樓的二層,包括陽面的客廳和陰面的餐廳、父母的臥室、還有育兒室。廚房由一位什么活都要干的女傭掌管。不管換了多少人,我們都用一個極具柏林特色的名字“明娜”來稱呼她。女傭的存在以及房間的數量,似乎能夠表明這是個相當殷實的家。然而,勤儉樸素依然是家中風尚。盡管當時(以及日后)我不曾所求無著或陷入貧困,但我還是能非常清晰地記起自家的簡樸生活。 猶太人的小康之家,都講究平和、友善、有禮。我不記得爸爸媽媽之間曾經吵過架,也想不起什么時候在我們的家庭生活中,出現過任何粗魯難聽的字眼。我爸爸當時在一家大型絲綢工廠當會計,他積極向上工作了50年,薪水和職位一直在不斷提升。他是個內斂但又極靠譜極認真的人。除了工作時間,爸爸只與家人在一起。他早先住在馬哥德堡區,此地的方言間或會出現在他很標準的德語中。爸爸是苦孩子出身,在艱苦樸素的環境中成長,身上充滿了對美好事物的渴求。他喜歡閱讀抒情文學作品、德國古典名著以及莎士比亞著作。每過一段時間,他就會去腓特烈·威爾海姆劇院[Friedrich Wilhelmstadtische Theater]看場話劇,或者去聽歌劇,這在當時算是高雅之舉。就連尚小的我,也能有幸參與此類讓人快樂的事情,分享那繞梁三日的樂曲。我還是小孩子的時候,爸爸就喜歡把我抱在懷里,嘴里哼著歌劇里的調調。其中有莫扎特詠嘆調的開頭,是用德語唱的,比如《費加羅的婚禮》里的“你們可知道”[“Voi che sapete”],《唐璜》中的“只要樽中有酒”[“Finch’han dal vino calda la testa”],諸如此類的歌劇片段。據說我特別愛聽(《費德里奧》**幕里羅科的詠嘆調“幸運女神的眷顧經常被出賣”[“Dame Fortune's favors of are sold”]。爸爸還讓我得到了古典詩歌的清洌滋養。他喜歡朗誦詩歌,從那些動人的詞語中獲得快樂,交談時也旁征博引,特別喜歡引用席勒的詩句。這種做法通常不討人喜歡,他卻樂此不疲,在引經據典的時候,總是飽含激情。那些儒雅的文辭在我尚未完全理解之前就已經在愉悅我的耳朵。 爸爸媽媽小聲交談時,我會感覺到出現了嚴重問題或者困難狀況,那是爸爸在尋求媽媽的幫助或者建議。我的頑皮偶爾會讓家人怒氣爆發,然而,這股怒氣很快又被我善意的惡作劇轉化為笑聲。我們家庭生活的主旋律,被家人的和善性格和寧靜快活所左右。時至今日,我眼前還能浮現出爸爸媽媽一起坐在沙發上的樣子。到了晚上,爸爸從辦公室回來,開始享用這一天他的**頓熱湯熱飯。一小時前吃過了黃油面包加可可的孩子們眼巴巴地看著,期待爸爸能留點好吃的給他們。我們的這些愿望很容易實現,因為爸爸經常會把依然半滿的盤子推開,好像已經吃夠了。掛在屋頂上的煤油燈,在桌上投下光影。如果燈冒煙的話,屋里會有煙灰。墻上褪色的照片里的人俯視著我們,那是裹著頭巾的奶奶和拄著拐杖的爺爺。聽到孩子們伶俐的饒舌,爸爸媽媽總是很高興。爸爸是個愛早起的人,在晴朗暖和的星期天早上,他喜歡6點就帶著孩子們,到美妙的蒂爾加藤飯店的帷帳里去吃早餐。在樹下呼吸早晨的新鮮空氣,看著草地上的露水,品嘗我們自帶的抹著黃油的鮮脆三明治(佐餐之物,是爸爸從飯店里叫來的咖啡),這是多么美妙! ……
指揮家瓦爾特自傳:馬勒時代的德奧音樂圈 作者簡介
布魯諾·瓦爾特(Bruno Walter,1876-1962),美籍德裔猶太指揮家、鋼琴家,德國指揮傳統的重要繼承人和發揚者。曾創辦莫扎特音樂節,指揮馬勒《第九交響曲》和《大地之歌》的首演,對布魯克納在20世紀的接受史產生過重要影響。1894年首次作為歌劇指揮在科隆歌劇院登臺,此后曾任維也納宮廷歌劇院指揮、慕尼黑歌劇院音樂指導、巴伐利亞州立管弦樂團音樂總監、萊比錫格萬特豪斯管弦樂團音樂總監,活躍于柏林、萊比錫和薩爾茨堡音樂節。二戰爆發前,因受納粹迫害而移居美國,擔任過紐約愛樂樂團的藝術指導。瓦爾特是德奧音樂20世紀的重要代言人,是古典音樂高峰時期的一代傳奇。作為馬勒的高足和伯恩斯坦的恩師,他被公認為莫扎特、瓦格納、勃拉姆斯、馬勒、布魯克納等德奧古典音樂的闡釋者。 王崇剛(1968-):畢業于蘭州大學,同時獲得文學和歷史學兩個學士學位。歷任河北日報新聞出版部編輯、文藝副刊部編輯,河北新聞網副總編輯。曾創辦古典音樂資訊網站,兼任過國際古典音樂雜志《留聲機》《Gramophone)中文版編輯主任。長期擔任《愛樂》《音樂愛好者》雜志專欄主筆,編著出版過《老唱片》一書(北京現代出版社)。除翻譯德國指揮家瓦爾特的自傳外,另譯有匈牙利鋼琴家喬治,齊夫拉的自傳《大炮與花叢》(連載于《愛樂》雜志)、紐約大都會歌劇院總經理魯道夫·賓格的自傳《歌劇院的5000個夜晚》《連載于《歌劇》雜志)。目前正在翻譯柴科夫斯基胞弟——莫杰斯特·柴科夫斯基的《柴科夫斯基生平與書信》一書。
- >
煙與鏡
- >
二體千字文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史學評論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莉莉和章魚
- >
推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