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醫入門必背歌訣
-
>
醫驗集要
-
>
尋回中醫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
-
>
補遺雷公炮制便覽 (一函2冊)
-
>
人體解剖學常用詞圖解(精裝)
-
>
神醫華佗(奇方妙治)
-
>
(精)河南古代醫家經驗輯
李中梓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3216579
- 條形碼:9787513216579 ; 978-7-5132-1657-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李中梓 內容簡介
李中梓,字士材,號念莪,生于明萬歷十六年(1588),卒于清順治十二年(1655),江蘇云間(又名華亭、松江府)南匯(今上海南匯)人。明末清初著名醫家,學術成就卓著。著有《內經知要》《醫宗必讀》《刪補頤生微論》等。李中梓重視脾腎,提出水火陰陽論,擅長“別癥、知機、明治”,注重養生、三因制宜,重視醫風醫德。《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李中梓》主要包括李中梓的生平概況、著作簡介、學術思想、臨證經驗和后世影響等。
李中梓 目錄
一、時代背景
(一)醫學背景
(二)家族背景
二、生平紀略
三、從醫經歷
著作簡介
一、《刪補頤生微論》
二、《醫宗必讀》
三、《內經知要》
四、《(鐫補)雷公炮制藥性解》
五、《傷寒括要》
六、《診家正眼》
七、《本草通玄》
八、《病機沙篆》
九、《里中醫案》
學術思想
一、學術淵源
(一)中醫學經典著作的啟示
(二)儒家、道家及佛家的影響
(三)取諸家學術之長而不偏執
二、學術特色
(一)重視先后二天
(二)闡發水火陰陽
(三)別癥知機明治
(四)治病求本論“化源”
(五)闡發“乙癸同源”論
(六)學道參禪論“養生”
(七)重視醫德醫風
臨證經驗
一、臨床辨治特點
(一)總結辨治大法
(二)反對拘泥成方
(三)提倡三因制宜
二、診療“不失人情”
(一)闡釋“不失人情論”
(二)論婦人多情志所傷病
三、四診合參重脈診
(一)望診
(二)聞診
(三)問診
(四)切診
四、病證診治
(一)中風
(二)虛勞
(三)水腫脹滿
(四)積聚
(五)瘧疾
(六)痢疾
(七)泄瀉
(八)疝氣
(九)淋證
(十)癃閉
(十一)便秘
(十二)痰飲
(十三)痹
(十四)痿
(十五)邪祟
五、臨床用藥
(一)用藥特點
(二)用藥心得
六、自創方劑
(一)潤肺飲
(二)利金湯
(三)陰陽攻積丸
(四)肺癰神湯
(五)新定清寧膏
(六)新定拯陽理癆湯
(七)新定拯陰理癆湯
后世影響
一、歷代評價
二、學派傳承
三、后世發揮
參考文獻
李中梓 節選
《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李中梓》: 一、學術淵源 作為溫補學派代表醫家的李中梓,其學術思想的形成既受到中醫經典及前代諸家的影響,又有其自身的特點。 (一)中醫學經典著作的啟示 李中梓學識淵博,博覽群書,非常重視醫學經典,認為《內經》為醫學之祖,“三墳”之一,非常推崇《內經》。其在《醫宗必讀》卷首設“讀《內經》論”,并指出:“精深儒典,洞徹玄宗,通于性命之故,達于文章之微,廣征醫籍,博訪先知,思維與問學交參,精氣與《靈》《素》相遇,將默通有熊氏于靈蘭之室,伯高、少俞,對揚問難,究極理義。”認為如此才能擔負關乎病者性命的神圣使命。其又撰成《內經知要》2卷,使《內經》的內容更加精實簡要,后人學起來更加容易。 李中梓認為,張仲景《傷寒雜病論》是補《內經》之未備,亦非常經典。傷寒病機復雜,自古難于證治,而張仲景的理法辨證論治,可應臨證中無窮之變。李中梓提倡醫生要擁有精深的醫學理論,又能融匯仲景之理與法,堅持“操通靈之法,以應無窮之變,惟變所適,而不膠于法也”(《傷寒括要·自序》)。由此可見,其對《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等諸經閱歷之深而學有淵源。 在《內經知要》中,李中梓注釋《內經》原文時,大量采用了“以經釋經”的方法,力求辭義精確,符合《內經》的原旨。有些經文以本經自證,《內經》前后文之間常有互相發明之處,如果能抓住這些互相發明的詞語進行釋義,不僅可以節省筆墨,還能揭示出前后文之間的關聯性,進而從整體上幫助讀者理解經文旨意。《內經知要》所引的《素問》《靈樞》文字,約有二十多處,全有篇名查對。例如,“道生篇”中引《素問·六元正紀大論》中經文,來解釋《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的“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引《素問·上古天真論》中經文,來解釋《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惟圣人從之,故身無奇病,萬物不失,生氣不竭”。“陰陽篇”當中引用《素問·天元紀大論》中的經文,來解釋《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陽生陰長,陽殺陰藏”。又如,在“藏象篇”中引《靈樞·脹論》中經文,來解釋《素問·靈蘭秘典論》中“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李中梓對道學造詣很高,尤精于老、莊之學,常以他經證來證本經。他參考儒家、道家的經典作品,對《內經》加以注釋評述,以顯其本意。以“道生篇”為例,引皋陶《漠》中的經文,來注釋《素問·上古天真論》的“適嗜欲于世俗之間,無恚嗔之心,行不欲離于世,被服章,舉不欲觀于俗”;另外,還引《文始經》《胎息經》中的經文,來注釋《素問·上古天真論》的“將從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壽而有極時”;引《荀子》中的經文,來注釋《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的“夜臥早起,無厭于日”;引《中和集》中的經文,來注釋《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的“從欲快志于虛無之守,故壽命無窮,與天地終”;引《尚書·緯》《禹禁》《管子》中經文,合注《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的“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等。李中梓引用這些道家、儒家的經典來詮釋《內經》經文,從而使《內經》之旨更加旁通曲暢。 李中梓在《內經知要》的注釋中,敢于提出個人見解,訓疑釋義,頗有見地。 ……
李中梓 作者簡介
王蓓蓓,女,1980年出生,山東省濰坊市人;云南中醫學院講師,從事《內經》教學、中醫藏象學及醫家學術思想研究、民族醫藥研究、中醫臨床診療工作。參編《醫學正旨擇要》《重訂醫門攬要》《(傷寒論后條辨)整理與研究》及西部精品教材《內經選讀》。《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集成》編委。 潘桂娟,女,1953年出生,遼寧省人。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研究員,醫學博士、博士研究生導師、博士后合作導師;中醫基礎理論重點學科帶頭人;國家“975”計劃項目“中醫理論體系框架結構研究”首席科學家;2002年至2015年期間,任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所長。研究方向:中醫理論體系框架結構研究、中醫痰證理論研究、中醫名家學術研究、日本漢方醫學研究。主編《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集成》《中國醫學百科全書·中醫卷·中醫基礎理論分卷》《中醫痰病研究與臨床》等。著有《日本漢方醫學》。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煙與鏡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月亮與六便士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莉莉和章魚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