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獎不罰:如何讓難管的孩子擁有自控力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2029819
- 條形碼:9787552029819 ; 978-7-5520-2981-9
- 裝幀:80g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不獎不罰:如何讓難管的孩子擁有自控力 本書特色
★2019年美國記者與作家協會杰出非虛構類圖書獎,入選美國“社區共讀書” ★2018年“35名35歲以上優秀新作家”得主,“母親瓊斯”網站極受歡迎、被世界各地讀者追捧的熱門作者 ★如何成為為孩子提供資源的人,而不是他們前進路上的障礙? ★關注“孩子難管怎么辦”,不如關注“孩子為什么難管” ★為什么“學徒型養育模式”更適應當下的育兒環境? ★作者走訪十余州搜集豐富案例,“學徒型養育模式”為學校、家庭、社區、教育機構帶來哪些神奇變化? ★2-18歲分年齡段適合家務清單,助力孩子掌握生活技能,和孩子一起做家務吧!
不獎不罰:如何讓難管的孩子擁有自控力 內容簡介
本書主要內容包括: 今天的孩子面臨著自控力危機、培養孩子自控力的關鍵步驟、“學徒型”養育模式的實用技巧與建議。
不獎不罰:如何讓難管的孩子擁有自控力 目錄
PART 1 今天的孩子面臨著自控力危機
孩子越來越難管,聰明爸媽怎么辦?
不聽話會傳染
“熊孩子”與大腦發育有關?!
老一套的育兒方法該淘汰了
PART 2 培養孩子自控力的關鍵步驟
用“學徒型”養育模式代替“命令一服從”模式
真誠聯結:締造強健親子關系的**要素
積極溝通:不包辦、少命令,共情式聆聽
提升自我管理能力:讓孩子學會解決問題
確立界限,才能規約行為
PART 3 “學徒型”養育模式的實用技巧與建議
放棄做完美父母,但要努力成為孩子的榜樣
持久改變:建立育兒支持網絡
邀請你的孩子一起來做家務吧:2-18歲分年齡段適合家務清單
精華知識要點以及延伸資訊
鳴謝
參考文獻
不獎不罰:如何讓難管的孩子擁有自控力 節選
《不獎不罰:如何讓難管的孩子擁有自控力》: 當我開始為本書的寫作做研究的時候曾經想象過,只要能夠使用恰當的鼓勵性語言和跟孩子的成長相匹配的育兒策略,那么我的家庭生活就會變得有序而且冷靜。但是由于我養的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機器人,所以不免意識到無論怎么樣,養孩子都會是一個充滿麻煩的過程。即便我已經在腦子里把家長培訓課程的各大原則都內化了,但是相應的育兒語言和思維模式,仍然需要經過幾年持續不斷的練習,才能習慣成自然,尤其是在面臨親子沖突的時候,堅持這些理念就更是一種考驗。在這個過程中我不得不摒棄許多自己曾經深信不疑的育兒理念,而且還要依賴布萊恩或者其他跟我們育兒思維類似的家長,來給自己堅持下去的意志。比如說如果孩子們在準備入睡之前磨磨蹭蹭的,那么就得不到睡前的擁抱了,但是我們不會出言挖苦孩子,也不會用眼神警告他們。好的時候,即便是一點點的進步,也要花好幾個星期的時間才能看得見,而每當在這個時候,我就只能依賴信仰的力量來堅持這條路了。 我必須讓自己放棄,不能總是想著時時刻刻都要說出*完美的話語,也不用要求自己在任何一種情況下都能做出*正確的選擇。所有育兒理念都告訴我們,要盡可能維持始終如一,但我們都是人,總有起起伏伏,狀態好的時候耐心十足,可以又冷靜又堅定地慢慢商量好規則,說清楚如果孩子不守規則,要面臨怎樣的后果。而狀態不好的時候也會不冷靜。但是狀態不好并不是什么值得羞愧的事,而是一個好機會,可以向孩子們展現應該要怎樣去道歉,還有彌補自己的錯誤。 又或者如果我們能夠在發脾氣之前及時剎車,就又獲得了一個鍛煉在五分鐘之內平息情緒的好機會了,這樣一來也不會直接把怒火都發泄出來。更何況,那種宣稱只要一以貫之地堅持下去,任何語言模式都能起作用的說法,其實并不對。反之,已經有研究證明如果長期對孩子打罵的話,勢必會造成持續的傷害。要相信孩子們能夠在不經歷痛苦或者羞愧的情況下得到學習經驗,其實并不容易。當我開始啟用什么行為就會產生什么相應的后果,而不再用做錯事就要接受懲罰這個方式來教育孩子的時候,仍然常常使用譴責的語氣,有的時候也在家長培訓課程當中感到很糾結。如果要是這種育兒方式,跟孩子立規矩顯然是特別困難的,這也是我們常常遇到的問題。如果孩子的行為帶來了相應的后果,那么我們應該要讓他們靜靜地品味這一段經歷,如此一來,孩子才可以在后果當中得到教訓。而要做到這一點,對家長來說就意味著要對于這種教法有信心。 遺憾的是,要堅守這種育兒模式,也意味著我們要把那些自己滿意的育兒工具拋棄,尤其是當我們想要向整個世界展示,自己其實是好父母的時候。不能在公眾場合羞辱孩子,也不會為他們的錯誤買單, 無論孩子是不是忘記帶午餐到學校去,還是報名參加拉拉隊之后又后悔了,都需要由孩子自己負責,而不是家長出面。與此同時,雖然教一個四歲的孩子,跟教一個十幾歲的少年是不同的,但是基本的育兒原則仍然是一樣的,那就是要盡可能多地賦予孩子主人翁意識,要給 予孩子充分的支持和幫助,明確討論清楚究竟要做哪些事項,以及如果違反了商量好的規矩之后會有什么樣的行為后果。 比如說一個還在上幼兒園的孩子,可能沒有辦法想清楚究竟應該要怎么安排早上的行程才會更加便利,但要在早餐之前還是之后穿衣服,卻是可以自己選的。從另一方面來說,一個十歲的孩子可能就有辦法,能夠通過頭腦風暴來決定放學以后應該要做什么事情,以及做這些事情的順序了,包括獨立弄一份零食吃,然后做作業,全都完成之后再去玩耍之類的。而一個二年級的小學生應該已經足夠大,可以簽訂協議來保證,如果爸爸媽媽幫自己出了足球訓練費用的話,那么他就應該要在未來八周的足球課程中堅持下來,即便自己其實在學了三周之后,就已經覺得無聊了,那也要繼續參與每一次訓練和比賽。 有一件事很重要,你一定要記得,那就是孩子們如果感到心情沮喪,其實是沒有問題的。有時候正是那種不開心或者是不舒服的感覺,能夠促使人們產生變化。當然了,孩子只能在并不愉快的經歷當中變得更有韌性,如果一直被你保護在羽翼之下,他們是不會有任何成長的。而當你開始踐行類似這種新的教養模式的時候,可能在這種模式還沒有落地生根之前就會遇到反抗,尤其是當你們家的孩子已經比較大了的時候。 如果某個懲罰措施披上了行為后果的外衣,你該如何區分呢?接下來就來為你介紹四個評判標準。行為后果應該是跟行為相聯系的,在一定范圍內是合理的,是尊重孩子的,而且是提前就說好了的。所以如果你的孩子總是忘記要把自行車放到車庫里面去,那你就可以頭腦風暴出一個相應的后果,比如說接下來一周就不能騎自行車之類的。如果一下就要求孩子三個月之內都不能騎自行車,就不夠合理了。如果你沖孩子嚷嚷、說他們不負責任,同時又開始罵他們的話,就不是尊重孩子的表現了。當然啦,如果你們事先沒有就這個行為的后果達成一致意見的話,你也不應該直接就宣布孩子接下來一周當中不可以騎車。 并不是每一個問題行為發生之前,都一定要預設好相應的行為后果的。當你發現問題之后,再頭腦風暴也不遲,因為這個問題再度出現的概率其實是很高的。等待時機并不意味著你容忍這個行為,而是說你要在下一次機會出現的時候解決這個問題。 如果看完這本書,你只能吸取到一點內容的話,那么我*希望你能記住的是這一點——孩子調皮搗蛋并不是緊急情況,也不是有問題的標志,只不過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自然環節。在面對孩子種種行為的時候,你要想辦法暫停一下,從而在意識清晰的狀況下作出回應。 脫離反應模式可以提升你跟孩子之間的聯結,能夠讓你有機會跟孩子進行更好的溝通,同時在你不插手的情況下,給你的孩子隨機應變和培養自身能力的空間。這種思維模式轉變本身,就是一個很大的進步,能夠強化學徒型育兒模式的三大支柱。 航海的時候是沒有辦法一步就到達目的地的,必須要善用逆風的力量,從而一點點兒地改變航向、迎著你的目標前進。當風不再吹的時候,你就需要改變方向了,調轉船的另一邊,繼續朝著既定的方向前進。你仍然要繼續迎風航行,來來回回地調換方向,繼續以一定的角度向著目標前行。越靠近目標的時候,船越要以之字形繼續前進。有的時候風停了你就只能隨波逐流,似乎看上去并沒有什么進步似的,如果你變得缺乏耐心、想讓船直接沖向目的地,風帆反而會被吹直,隨后船也會停下來。 養育孩子都是有相似性的,孩子需要在你有愛的指引下,在生活中進行長期學習,這其間是沒有捷徑的。盡管我們特別想要把自己頭腦當中好不容易得來的知識,全都一股腦地傳給孩子,但是他們需要自己經歷生活的種種,他們也必須自己探索出人生的答案。我們的任務就是在孩子取得勝利的時候為他們歡呼,在他們跌倒的時候把他們托住。同時為孩子祈禱他們能夠迎來強勁的離岸風,好讓他們加速向自己的目標前進。
不獎不罰:如何讓難管的孩子擁有自控力 作者簡介
凱瑟琳·雷諾茲·劉易斯,一位屢獲殊榮的記者,并持有家庭培育師資質證書。畢業于哈佛大學物理系,曾任紐豪斯新聞社和彭博新聞社的全美通訊記者。長期為《大西洋報》《財富》《美國今日》《華盛頓郵報》《職業母親》《彭博商業周刊》《紐約時報》等報刊撰稿。她的調研和寫作曾得到諸如凱瑞全球善行中心、美國新聞基金會、波因特研究所和馬里蘭大學凱西新聞中心等機構的資助。如今與丈夫及三個孩子在華盛頓定居。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唐代進士錄
- >
月亮虎
- >
姑媽的寶刀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自卑與超越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