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論中國
-
>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
-
>
同盟的真相:美國如何秘密統治日本
-
>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
>
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
-
>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第四卷
-
>
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民的主要問題:economic sociology perspective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9669723
- 條形碼:9787509669723 ; 978-7-5096-6972-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民的主要問題:economic sociology perspective 本書特色
《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民的主要問題:經濟社會學視角》沒有將農民非經濟主張如民主參與、社區治理等納入研究范圍,而主要是從經濟社會學的角度或更側重于經濟學的視角研究當代農民財產權與發展面臨的問題。從世界觀角度講,遵循了馬克思主義的經濟基礎決定意識形態的唯物史觀。關于這五個方面內容的選擇,主要運用文獻研究法獲得,其重要性的排序沒有納入該書范圍之中。 《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民的主要問題:經濟社會學視角》研究的數據、案例等既有全國性的,也有區域性的,這是根據研究內容的需要而做的相應安排,當然也與數據獲取的方便性有關。誠然,樣本數據和案例這樣選取也不會影響該書所形成的結論和主張的合理性、正確性,更多是提供政策啟示的作用。
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民的主要問題:economic sociology perspective 內容簡介
《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民的主要問題:經濟社會學視角》從經濟社會學視角研究了鄉村振興戰略中的農民問題,即主要研究了農民(工)流動、農民土地財產權利實現、農民轉型及發展等三個維度五個方面的農民問題。這五個問題既自成體系,又共同構成了農民權利和發展體系,任何一個方面如果處理不當都將會直接影響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效推進。從經濟社會學角度來看,農民(工)流動、農民土地財產權利實現、農民轉型及發展等是鄉村振興戰略中必須要解決好的問題。其中,農民土地財產權的實現是核心,其深刻影響著農民(工)的市民化抑或回流返鄉的選擇,以及農民自身的轉型與發展。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既要發揮市場的決定作用叉要更好地發揮政府的作用是處理好農民問題的“金鑰匙”,構建市場化與包容性發展相結合的體制機制是破解鄉村振興戰略中農民問題的基本方略。
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民的主要問題:economic sociology perspective 目錄
1.1 農民工基本情況
1.1.1 農民工規模、分布、流向及基本特征
1.1.2 農民工就業與收入狀況
1.1.3 進城農民工居住狀況
1.1.4 進城農民工隨遷兒童的教育情況
1.1.5 進城農民工的社會融合情況
1.2 農民工市民化
1.2.1 農民工市民化的內涵
1.2.2 影響農民工市民化的核心因素:成本
1.2.3 科學確定農民工市民化的成本
1.3 農民工的回流
1.3.1 回流農民工的含義與回流過程
1.3.2 農民工回流的影響與現狀
1.3.3 農民工回流的原因
1.3.4 創造條件吸引農民工回流
1.4 本章小結
第2章 農民現代性轉型與回流農民工人力資本建設
2.1 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民的現代性轉型
2.1.1 網絡新技術革命推動下的現代化進程與中國農民的現代性轉型
2.1.2 網絡新技術革命的科學倫理觀意蘊及對當代人的發展要求:“全面發展的人”
2.1.3 “全面發展的人”與新型農民
2.2 回流農民工的人力資本
2.2.1 回流農民工的含義及其在鄉村振興戰略中的意義:與留守農民相比
2.2.2 回流農民工的現狀
2.2.3 河南省回流農民工人力資本現狀與需求
2.3 新型農民培育和回流農民工人力資本建設
2.3.1 新型農民的培育
2.3.2 提升回流農民工人力資本
2.4 本章小結
第3章 農民的土地財產權實現
3.1 農村土地制度變遷:土地功能視角
3.1.1 正確認識和理解土地功能
3.1.2 1949年以來我國農地制度變遷及其解讀:基于農地功能變遷視角
3.2 農民土地財產權的現實困境
3.2.1 農民土地財產權利的內涵與特彳正
3.2.2 農民土地財產權的現實困境與原因
3.2.3 農民土地財產權的充實與實現
3.3 農村宅基地使用權流轉
3.3.1 江西省農村宅基地使用權流轉現狀
3.3.2 江西省農村宅基地使用權流轉陷入困境的原因
3.3.3 農村宅基地使用權區域間流轉的總體思路和機制構建
3.3.4 在機制構建中需要進一步說明的問題
3.4 余論:農民農地發展權權益問題
第4章 “三權分置”下農民農地承包權有償退出
4.1 “三權分置”下的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權益體系
4.1.1 所有權與成員權
4.1.2 承包經營權、承包權、經營權的權能
4.2 農地承包權退出的必然性與影響因素
4.2.1 農地承包權退出的基本含義
4.2.2 農民農地承包權有償退出的必要性
4.2.3 制約農村土地承包權有償退出的因素
4.3 農地承包權退出的地方實踐
4.3.1 寧夏平羅“插花安置”的農地退出實踐
4.3.2 四川內江“三換模式”的農地退出實踐
4.3.3 重慶梁平“退用結合”的農地退出實踐
4.4 土地承包權有償退出的實現機制設計
4.4.1 土地承包權退出機制的原則
4.4.2 構建農地承包權有償退出機制的思路
4.4.3 土地承包權退出機制的內容
4.5 本章小結
第5章 農民的脆弱性貧困與精準扶貧
5.1 農村剩余貧困的長期性和脆弱性
5.1.1 農村的精準扶貧與剩余貧困
5.1.2 農村剩余貧困的長期性
5.1.3 農村剩余貧困的脆弱性
5.2 社會排斥、人文缺失與脆弱性農村剩余貧困的形成
5.2.1 社會排斥與脆弱性農村剩余貧困
5.2.2 深刻認識我國農村反貧困模式中的缺陷:缺乏人文思想
5.3 決勝2020
5.3.1 進一步清理并消除對農村的排斥性政策
5.3.2 增強有助于降低未來貧困的風險應對機制,提高農民抵御風險沖擊的能力
5.3.3 堅持扶貧工作中貧困人口脫貧的“主體性”人文精神
第6章 結論與研究展望
參考文獻
后記
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民的主要問題:economic sociology perspective 作者簡介
彭新萬(1969-),男,博士,博士生導師。江西財經大學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鄉村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
- >
月亮虎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煙與鏡
- >
朝聞道
- >
自卑與超越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我與地壇
- >
二體千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