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元稹和中唐士人心態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363976
- 條形碼:9787520363976 ; 978-7-5203-6397-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元稹和中唐士人心態 本書特色
根據接受狀況考察元稹樂府詩與元白并稱、元白優劣的關系,而后集中于元稹形象的傳播與接受的探討。
元稹和中唐士人心態 內容簡介
本書內容分為三個部分: **部分是元稹與中唐文學群體研究, 主要側重于元的文學活動與士風、貶滴生活以及與政治事件的關聯。第二部分則是元稹文學交游考論, 主要側重于元稹文學交游空間的梳理, 并考察文學接受史研究的情況。*后一部分從文學接受史角度尋索元稹的文學家形象與士人形象的關聯性。
元稹和中唐士人心態 目錄
**章 議論、詩筆、史才與元和士風之駿發
**節 陽城故事:元和士風駿發之起點
第二節 各有所指:議論、詩筆與元和士人的陽城情結
第三節 因德人職:韓、柳關于史職辨析的起點
第四節 史才初具:韓愈以儒者為底色的史家手筆
第五節 “史”可以群:世變與中唐士風的重建
第六節 文儒風范:著史以涵養時代精神
本章結論
第二章 貶謫之思與中唐士人的文學書寫
**節 元和十年前后:激情的歸途
一 因事獲罪:欲將沉醉換悲涼
二 歸心各異:零落成泥碾作塵
三 夢斷魂牽:每依北斗望京華
第二節 楚地悲歌:呂溫之死與元和士人的同情書寫
一 紀事的限度:史家對呂溫人生行跡的書寫
二 思想的溫度:劉禹錫、柳宗元對于呂溫的評價
三 思念的熱度:空懷濟世安人略
本章結論
第三章 “平淮西”與元和士人的文學書寫
**節 故事的前奏:特殊年份里的敘事指向
第二節 平淮西:故事的完整圖景
第三節 中唐貶謫士人關于“平淮西”的文學書寫
第四節 余論:《平淮西碑》帶來的風波
本章結論
第四章 元稹的親緣與身份意識
**節 元稹與元氏家族的婚姻關系
第二節 文官職位與元稹的身份意識
一 諫官身份與元稹詩文的政治母題
二 御史官身份與元稹的反省意識
三 翰林學士與元稹的制誥改革
第三節 詩家名望與元稹的無嗣之憂
一 婚姻生活:無嗣之憂的滋生源
二 宦途遷轉:無嗣之憂的助推力
三 詩家名望:無嗣之憂的負重力
本章結論
……
第五章 元稹文學交游考論
第六章 元稹任職浙東時期唱和活動主題敘論
第七章 文學史中的元稹樂府詩
第八章 元稹形象的傳播與接受
參考文獻
后記
元稹和中唐士人心態 節選
《元稹和中唐士人心態》: 武元衡是當朝宰相,他與劉禹錫、柳宗元之間始終有那么一層隔閡。當劉禹錫、柳宗元等人以不屈者的姿態回到京師,顯然會響起反對的聲音,對于本朝的臣子來說,這些舊人物的介入是相當不和諧的。劉禹錫去了一趟玄都觀,故地重游,看罷桃花,再看同行諸君子,一首絕句脫口而出,也是禍從口出。《戲贈看花諸君子》云:“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觀里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后栽。”如此目中無人還了得,于是就讓他陷入絕境,尤其是劉禹錫在游玄都觀寫下的詩作中所體現的傲然盛氣,一定會觸動反對者的某根神經。關鍵問題則在于召回他們是加以重用還是繼續外放呢?*后的結局是官升了,人卻離得更遠了。他們剛剛升起的希望之火迅速熄滅,還得離開京城。韓泰出為漳州刺史,韓曄為汀州刺史,劉禹錫為播州刺史,陳諫為封州刺史,柳宗元為柳州刺史,他們剛剛從遠州回來,就又要出發了。他們要去的是今天的福建、貴州、廣東、廣西等地,距離京城長安十分遙遠。劉禹錫因為作詩諷刺當政者的原因,被派往道路難行、去途艱險的播州,還要帶著八旬老母。柳宗元實在不能無視摯友所面臨的悲慘際遇,他要求和劉禹錫對調,自己去播州,這些細節體現出柳宗元的君子品格,能夠勇于犧牲自我來幫助自己的朋友,這件事讓我們從中懂得了患難情深的道理。正因為這樣,劉禹錫、柳宗元之間的友誼才能遇挫彌堅。這個場景應該寫入史書,這是中唐士人心史的經典片斷,也是傳統士大夫品格的杰出樣本,在仕宦與德行的檢驗中,元和士風的魂靈再現。 再度從長安出發,他們要到新的去處。與白樂天的十里春風吟詩比賽結束了,玄都觀里的桃花依舊,通州的月亮,柳州的風土,還有連州的山水,不管你想不想去看看,都身不由己。臨別之際,元稹有《灃西別樂天博載樊宗憲李景信兩秀才侄谷三月三十日相餞送》,詩云:“今朝相送自同游,酒語詩情替別愁。忽到灃西總回去,一身騎馬向通州。”還有《歸田》及樂府詩《紫踟躇》《山枇杷》《褒城驛二首》《寄曇嵩寂三上人》《蒼溪縣寄揚州兄弟》《新政縣》《南昌灘》等作品。如《新政縣》詩云:“新政縣前逢月夜,嘉陵江底看星辰。已聞城上三更鼓,不見心中一個人。須鬢暗添巴路雪,衣裳無復帝鄉塵。曾沾幾許名兼利,勞動生涯涉苦辛。” 一段充滿希望的旅程結束了,柳宗元還要重新上路,奔赴新的目的地,比永州還要遙遠的柳州,唯一改變的是,這次他是一個有實職的刺史。劉禹錫與他一同出發,一路上,他難以抑制內心的失落,如《長沙驛前感舊》寫到:“海鶴一為別,存亡三十秋。今來數行淚,獨上驛南樓。”行至衡陽,兩人不得不分開,走向各自的州府,今朝一別,不知何時再見,柳宗元動情地寫下《衡陽與夢得分路贈別》一詩,“十年憔悴”換來的是無法接受的“嶺外行”“綠蔭不改來時路”,只是由歡欣變為傷感。劉禹錫有《再授連州至衡陽酬柳柳州贈詩》,詩云:“去國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歧。重臨事異黃丞相,三黜名慚柳士師。歸目并隨回雁盡,愁腸正遇斷猿時。桂江東過連山下,相望長吟有所思。”讀了劉禹錫的和詩后,柳宗元又寫了一首《重別夢得》:“二十年來萬事同,今日歧路忽西東。皇恩若許歸田去,晚歲當為鄰舍翁。”劉禹錫有《重答柳柳州》:“弱冠同懷長者憂,臨岐回想盡悠悠。耦耕若便遺身老,黃發相看萬事休。”柳宗元還有一首《三贈夢得》:“信書成自誤,經事漸知非。今日林歧別,何年待汝歸。”劉禹錫有《答柳子厚》:“年方伯玉早,恨比四愁多。會待休車騎,相隨出罻羅。”從三贈三答中可以看出兩人對再次外放的態度,更可以看出柳宗元與劉禹錫之間的友朋情深。此刻的柳宗元覺得自己的人生前景更加渺茫,或許在此際他真的想就此隱去,與友人一起做個自在的田舍翁。到達連州,劉禹錫與柳宗元、竇常繼續唱和,不知想起朗州的生活會有何種感慨。還是舊日友朋,只是換了空間,柳宗元已是柳州刺史,竇常已是夔州刺史,尤其與竇常的交往,朗州往事歷歷在目。 ……
元稹和中唐士人心態 作者簡介
田恩銘,黑龍江德都人,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教授,“龍江學者”青年學者。2018年畢業于陜西師范大學文學院,獲文學博士學位。先后在西北大學、吉林大學完成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文學研究,在《光明日報》《中國文學研究》等期刊發表學術論文六十余篇,著有《中古史傳與文學研究》《唐宋變革視域下的中唐文學家傳記研究》《中國文學與人生十五講》等。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山海經
- >
自卑與超越
- >
經典常談
- >
史學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