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國寶迷蹤III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1067183
- 條形碼:9787501067183 ; 978-7-5010-6718-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國寶迷蹤III 本書特色
《國寶迷蹤Ⅲ》是“國寶迷蹤”系列叢書,以傅小凡教授在***-10百家講壇所作同名講座(第三部)為基礎整理潤色而成,共選取20件國寶,包括青銅器(吳王夫差盉、子龍鼎、青銅方壺、虢季子白盤等)、書法(《草書前后赤壁賦》、《祭侄文稿》、《曹全碑冊》等)、繪畫(《簪花仕女圖》、《步輦圖》、《十詠圖》等)以及古書《維摩詰所說經》、黃金編鐘等重要文物進行講述。作者以細致的感情、鋒利的筆觸,描繪這些國寶身后豐盈感人的故事,以及它們所代表的文明火種,民族華光。破除時空的限制,體會解謎的魅力,《國寶迷蹤Ⅲ》繼承《國寶迷蹤》前兩部尋密探訪的足跡,配合講座內容向讀者展示中華之魂,血脈之本,使讀者得以近距離了解國寶曲折跌宕的身世,深入觸碰民族悠久的歷史和璀璨的文明。
國寶迷蹤III 內容簡介
《國寶迷蹤Ⅲ》是“國寶迷蹤”系列叢書,以傅小凡教授在CCTV-10百家講壇所作同名講座(第三部)為基礎整理潤色而成,共選取20件國寶,包括青銅器(吳王夫差盉、子龍鼎、青銅方壺、虢季子白盤等)、書法(《草書前后赤壁賦》、《祭侄文稿》、《曹全碑冊》等)、繪畫(《簪花仕女圖》、《步輦圖》、《十詠圖》等)以及古書《維摩詰所說經》、黃金編鐘等重要文物進行講述。作者以細致的感情、鋒利的筆觸,描繪這些國寶身后豐盈感人的故事,以及它們所代表的文明火種,民族華光。破除時空的,體會解謎的魅力,《國寶迷蹤Ⅲ》繼承《國寶迷蹤》前兩部尋密探訪的足跡,配合講座內容向讀者展示中華之魂,血脈之本,使讀者得以近距離了解國寶曲折跌宕的身世,深入觸碰民族悠久的歷史和璀璨的文明。
國寶迷蹤III 目錄
第2講 《簪花仕女圖》之謎
第3講 《草書前后赤壁賦》之謎
第4講 子龍鼎之謎
第5講 《步輦圖》之謎
第6講 神秘的古書
第7講 神秘的青銅方壺
第8講 《溪山行旅圖》之謎
第9講 《黃州二帖》之謎
第10講 神秘的馬槽
第11講 《十詠圖》之謎
第12講 《祭侄文稿》之謎
第13講 追索青銅壺
第14講 《重屏會棋圖》之謎
第15講 《座右自警辭卷》之謎
第16講 金編鐘之謎
第17講 《臨韋偃牧放圖》之謎
第18講 《曹全碑冊》之謎
第19講 大晟鐘之謎
第20講 《事茗圖》之謎
第21講 《熹平石經》之謎
國寶迷蹤III 節選
《國寶迷蹤(Ⅲ)/百家講壇》: 目前,人們普遍接受專家們對上海博物館陳列的這件青銅器*初的命名“盉”。岙是古人用來溫酒或調酒的器具。當然,也有專家提出不同的觀點,認為它不是酒具,而是在重大節日和社交活動時,或者貴族在日常生活中洗手時盛水用的器具,不過依然稱它為“盉”,顯然盉的功能是多樣的。 *近又有人提出不同觀點,認為它不是盉,而是卣。這位學者的理由是,岙是調酒器,卣是盛酒器。從出土的器物看,盉的后部有“鏨”,也就是茶壺的把手,便于調酒時把持;而卣只有提梁沒有鏨。這件青銅器有提梁而沒有鏨,因此更符合卣的特點。可是,這位學者忽略了一點,卣固然有提梁沒有鏨,同時也沒有壺嘴。因此,我還是堅持專家們*初的意見,這個青銅器不是卣而是盉,通俗地說,就是一個沒把手的壺。 其實,這件青銅器如果是生活用品,用來做什么都行。就像我們尋常百姓家的壺,可以裝酒,可以盛水,也可以泡茶,在飯館里用來裝醬油、醋也很方便。可是,有學者認為,這件青銅器根本不是生活用品,而是祭祀用的禮器,從這件青銅器制作的精美程度和用料的講究來看,的確有道理。那么,它究竟是生活用品,還是祭祀的禮器呢?這只能通過它的流傳過程追溯它的源頭,看它*初從哪兒來,也許可以找到答案。 說起這件青銅盉的流傳,還真有些傳奇色彩。時光倒回到1995年年末的一天,上海博物館館長馬承源和副館長汪慶正在香港著名的古董街上逛,他們的目的很明確,就是想在各家的古董店里淘些寶物。當時,新建的上海博物館剛剛落成,需要添置一些文物,二人這才來到香港。結果逛了一整天沒有什么收獲,當二人略帶失望準備離開的時候,一家古董店里一件銹跡斑斑的青銅器引起了馬承源的注意。他走上前去捧起這件青銅器仔細地端詳起來。 馬承源是國內著名的青銅器鑒定專家,因此,他一眼就看出,這是一件春秋時期的青銅器,并且認定是盛酒的盉。從器物通體裝飾的龍紋看,應該是王公貴族的用具。更令馬館長驚異的是,在青銅盉的肩上,也就是盉口的周邊有一圈銘文。馬館長不僅是青銅器專家,也是古文字專家,因此稍加辨認就識別出此銘文的內容“敵王夫差吳金鑄女子之器吉”。意思是,我王夫差用吳國的青銅為一位女子鑄造的青銅器吉利。解讀完銘文之后,馬館長不禁大喜過望,天啊!吳王夫差的東西!這可是國寶級的文物啊! 極度興奮的馬館長來不及認真思考,就決定買下這件青銅器。經過與古董商討價還價之后,雙方*終達成一致,以150萬元港幣的價格成交。但是,古董商卻提出要求,必須在半個月之內付清貨款,否則,這件青銅器他就要另做處理了。半個月之內,讓馬館長到哪兒去找這150萬元港幣呢?就在馬館長不知如何是好,可能與這件珍貴的青銅寶貝失之交臂的時候,香港富商、慈善家何鴻章聽說了這一消息。問明情況之后,他立刻買下了吳王夫差岙,隨后又將這件寶物捐給了上海博物館。 幸虧愛國商人仗義出手,否則,這件國寶級的文物很有可能流失海外。可是,當進一步追問古董商這件文物的來路時,古董商卻根本說不清楚,只知道它曾經在土里埋藏了很久。這豈不是廢話,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器,哪件不是從土里挖出來的。可是,什么時間,在什么地方挖出來的,古董商根本不知道。這一下,線索全斷了。沒有出土時的基本信息,人們就沒有辦法判斷它的實際用途和功能。那么,這件青銅器究竟是岙還是卣,是生活用品還是祭祀禮器呢?失去了考古線索之后,人們再次把目光集中到吳王夫差岙的銘文上,這可是唯一的線索了。 ……
國寶迷蹤III 作者簡介
傅小凡,籍貫遼寧省,華東師范大學哲學博士。廈門大學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宋明理學、閩學、中國美學等方面的研究。 著有《晚明自我觀研究》《宋明道學新論》《朱子與閩學》《李贄哲學思想研究》《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中華民族精神概論》等。2014年2月在《百家講壇》開講《大明悲歌》,2015年6月開講《大明疑案》。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史學評論
- >
我與地壇
- >
二體千字文
- >
回憶愛瑪儂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朝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