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重慶歷史地圖集
-
>
飛虎隊隊員眼中的中國:昆明 四川 杭州 上海(明信片)
-
>
威尼斯書
-
>
一聽說那島上有貓,我就出發了:日本貓島旅行筆記
-
>
中國分省系列地圖冊:江蘇(2016年全新版)
-
>
生命的邊緣-站在珠穆朗瑪峰之巔
-
>
不一樣的云南
康巴腹地:四條線路發現昌都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9644190
- 條形碼:9787559644190 ; 978-7-5596-4419-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康巴腹地:四條線路發現昌都 本書特色
四條優選進藏路線,帶你走進韓紅的家鄉! 韓紅、劉少創、背包客小鵬聯袂推薦! 1. 新晉的藏地旅游熱門目的地西藏,一直以來都是熱門的目的地。昌都作為西藏的“東大門”,是四條進藏路線的必經之地。處于四川盆地與青藏高原過渡地帶的昌都,具有獨特的自然風光,擁有不可錯過的精彩。 2. 世界級風景的集結地三江并流、干旱河谷、高寒山地、原始森林、雪山冰川……這里擁有震撼的垂直自然景觀,從低海拔到高海拔,在進藏的路途中能欣賞多樣、多變的風景。 3. 戶外行攝專家的經驗分享由《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副社長才華燁主編、四位擁有多年戶外行攝經驗的作者撰寫,將昌都“二花二草”“三江三山”“四路四桃源”的特色一一呈現,給讀者以直觀的視覺享受,為“西藏游”提供*易得的路線指南。 4. 原創的手繪實用地圖實用又直白的路線地圖,展示四條路線上極具特點的景觀。不會迷路,也不會錯失風景。 致每一位熱愛西藏的朋友:我是西藏昌都人韓紅,我的母親、我的家人都是地地道道的昌都人、康巴人。昌都,位于藏東,是西藏東大門,是康巴風情不可錯過的旅游目的地。小時候的建設路,如今熱鬧的昌慶街,新時代的昌都人正感受著陽光普照的美好生活。然烏湖水和浪拉山,它們不斷穿梭于我的夢里……它們給我力量,讓我在城市的樓群中也能安心工作,報效祖國。希望大家通過這本《康巴腹地》了解我的家鄉,歡迎大家來我的家鄉做客,放眼昌都,投資昌都,發現昌都,這里是——傳奇昌都,卓卓康巴。 ——歌手 韓紅昌都,是西藏連接青海、四川和云南的樞紐,多民族在這里相互交融,使康巴腹地具有獨特的民族文化特征;三條匯集于此的世界級大河——金沙江、瀾滄江和怒江,以及中國*長、*寬的南北向山系——橫斷山脈,使這里具有獨特的“三江并流,平行嶺谷”地貌特征,也造就了豐富多彩的自然景觀和生物多樣性。您無論是想深入了解和認識這一地區,還是選擇一條精彩的進藏路線,這本書都是一部難得的寶典。 ——中國科學院研究員 劉少創提起西藏,我們首先會想到拉薩、納木錯,還有珠峰大本營,但是作為藏東門戶的昌都卻鮮為人知。這里豐富的自然景觀能讓背包客們飽覽藏地風光。四條*主要的進藏線路同時經過昌都,這本書是*好的向導。 ——職業旅行家 背包客小鵬 四條優選進藏路線,四位熟悉路線的戶外專家,多方位、翔實的出行經驗分享,深入康巴腹地——昌都,不可錯過的風景!
康巴腹地:四條線路發現昌都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本旅游攝影類圖書。 昌都,地處大橫斷與大香格里拉的交會處,擁有三江并流的重量風景和鮮為人知的超大冰川群,是國道317、318、214、349(川藏中線)四條進藏路線的必經之地。本書以四條進藏路線為線索,邀請在幾條路線上擁有多年探索經驗的作者謝罡、卡布、孫吉、老魚撰寫,將“二花二草(兩大草原和兩大花海)、三江三山、四路四桃源(四條路線與四個桃源)”的昌都重點推介內容貫穿其中,在大家關注的西藏重點探索目的地上加上一個“昌都”。
康巴腹地:四條線路發現昌都 目錄
通達主路
從芒康到類烏齊:豐富多樣的康巴腹地景觀
東壩:撩人的世外桃源
鹽井:散落在茶馬古道旁的歷史遺珍
深入輔路
察雅:擁有豐富人文的探索地
02 G317昌都段:橫斷天路 象雄文化與古冰川地質探尋之旅
通達主路
江達:入藏門戶
卡若:水流交匯的重鎮
丁青:鯨浮出水面的脊背
丁青孜珠寺:傳說中的外象雄中心
深入輔路
貢覺三巖:傳說中的帕措和民居
波羅古澤木刻:藏族木刻之美
03 G318昌都段:重新定義的深度人文之美 冰川桃源與歷史人文體驗之旅
通達主路
芒康:從“亞洲的天堂走廊”進藏
左貢:“小三江并流”與“三大寺”
八宿:草原、神山與冰川桃源
深入輔路
八宿之北:攝影新天堂與昌都文物**寺
04 G349昌都段:歷史厚重的人文大道 古道遺址與自然風光探索之旅
通達主路
洛隆:沿著古官道前行
邊壩:“吉祥火焰”照耀的寧靜之地
深入輔路
金嶺鄉:翻越天險才可進入的秘境、
康巴腹地:四條線路發現昌都 節選
從芒康到類烏齊:豐富多樣的康巴腹地景觀 214國道跨越昌都的距離*長,連接自然與人文景觀的區域*多,景觀呈“串珠”狀分布。沿著214國道從芒康縣到類烏齊縣,干旱河谷、山峰雪山、紅層地貌、森地草原、塔林寺院等景觀漸次進入視野,移步換景,美不勝收。 瀾滄江干旱河谷:宜人宜居的地方 怒江、瀾滄江、金沙江占據了藏東地理地形的半壁江山,三條大江流經的三大峽谷,也是三大典型的干旱河谷,這是昌都地區*突出的自然景觀和地貌特點。 1987年,我**次沿214國道進藏,途經德欽奔子欄時,看到金沙江峽谷兩岸沙礫瘠壤,基巖裸露,灌叢稀疏,荒涼的環境讓我的心情頓時沉重起來。然而我又好奇,峽谷如此荒涼,為什么山頂卻大面積生長著高大茂密的喬木?為什么河谷地帶的臺坎地郁郁蔥蔥,青翠的田園和綠樹圍繞著一棟棟獨特的藏族民居?后來慢慢才知道,干旱河谷并非窮山惡水,它是大自然精彩的地質景觀,其獨特的地貌形態早已存在于我們這個星球上,億萬年來一直展示著獨具一格的地質之美。 干旱河谷的形成有地質和氣候的基礎內因,主要還是暖濕氣流在翻越峽谷兩側高山迎風坡時爬坡變冷引發降水,所以山頂降雨頻繁,植被茂盛,喬木高大。另一方面,氣流經背風坡下降變熱,到達谷地時成為干燥熾熱、焚燎植物的“焚風”;同時,谷地在陽光照射下,江河溪流受熱蒸騰形成“山谷風”,非但沒有增加空氣濕度,反倒加劇了“風干”程度,造就植被稀疏、土壤貧瘠、基巖裸露、高溫高熱的干旱河谷。然而令人想不到的是,干旱河谷卻成為藏東地區人類分布*密集的地方。 事實上,河谷谷底海拔低、氣溫高、氧氣充足,峽谷兩側陡峭高聳,阻擋冷空氣進入谷地,使谷地成為天然的避寒“保溫帶”。同時,谷底的水資源豐富,溪流溝壑中分布著有限的植被。在遠古流水侵蝕而成的堅固河槽臺坎地,以及沖積扇和洪積扇長期堆積形成的地質穩定的緩坡地,千百年來,當地人通過對其利用和改造,擴展面積、改良土壤、興修水利、廣種植物等,建造出一方溫暖濕潤、適合農作物等植物生長、宜人宜居的局部環境。 214國道大部分路段沿瀾滄江干旱河谷延伸,沿線有臺坎坡地的地方,就有田園民居、樹木植被的分布,就有麥浪翻滾、瓜果飄香的景象。這不僅是優良的生存平臺,在褐黃背景里,一塊塊綠洲、一片片民居,與雪山、峽谷、江河共同繪制出一處處獨特亮麗的風景線。 沿著瀾滄江往下,如美鎮是觀賞干旱河谷自然景觀的打卡地。芒康縣瀾滄江峽谷如美段的地理位置非常特別,位于他念他翁山扎隆雪山南側,地質復雜,坡壁陡峭,多隘谷地形,瀾滄江水面到山峰的高差超過3000米,干旱河谷分帶特征十分明顯。從海拔4376米的拉烏山山口到海拔3911米的覺巴山山口,直線距離不足25公里,而公路距離卻達到了60余公里。也就是說,在這段跨越峽谷的公路上,可以完整觀賞“山頂白雪皚皚、喬木高大茂盛,山腰植被稀疏、土壤貧瘠,山下氣候炎熱、民居秀麗、農耕繁忙”的干旱河谷景象。 峽谷兩側的拉烏山和覺巴山,多為海拔5000米以上的高山,山頂常有積雪,多高山流石灘,零星分布著高山灌叢、高山草甸。在海拔3000~4000米的迎風坡分布著川西云杉、冷杉、紅杉、高山櫟等組成的針闊葉混合林,以圓柏為主的稀疏而低矮的森林則分布在陽坡。從海拔3000米的森林帶下線到海拔2600米的瀾滄江一帶,眼望之處盡是裸露的黃壤礫石和風化石灰巖,稀疏生長著白刺花、巖生忍冬、毛球蕕、鞍葉羊蹄甲和旱生禾本科草類植被。南北是陡峭的隘谷區,瀾滄江水從北面的槽谷中奔流而出,流經縱長3公里的如美鎮河槽臺坎地中央,向南流入新的隘谷區。東北部有絨曲,西接瀾滄江,東至拉烏山,是該地域唯一相對平緩的坡谷帶。 春夏兩季穿越絨曲河谷是一種美的享受,荒涼的河谷里蕩漾著綠意,河谷兩側是茂盛的高山櫟與冷杉混合林和綠茵茵的灌叢草甸,谷地上幢幢精美的民居,周圍楊樹青青,桃梨花開,青稞麥浪,牛羊遍地,幾許的詩情畫意。 坐落在峽谷*低處的如美鎮海拔2600米,和沿線動輒海拔三四千米的地方相比氣候溫暖得多,物產豐富,是高寒區抵御寒冷的理想地。四周被高山封閉,只有一條國道東西穿越,成為重要的交通樞紐,以及人員食宿休整和物資集散地。 瀾滄江昌都段的下游便是芒康縣,而納西民族鄉是峽谷深處的桃花源。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沒有“標準”可循,不同審美觀有不同的解釋,只是共同認為“桃花源”都是與外界聯系少、局部自然環境好、物產豐富、宜人宜居的封閉之地。 瀾滄江峽谷納西民族鄉南北段就是這樣,它被紅拉山隔斷在峽谷深處,谷底平均海拔2200米,兩側卻是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山,只有214國道穿行其中。這一段是瀾滄江流域緯度*低、氣溫*高、林線*低、水資源*豐富的地段。盡管山頂白雪皚皚,山麓卻氣候溫暖、物產豐富。這段長65公里的瀾滄江段,兩岸零零落落地分布著芒康縣的木許鄉、納西族民族鄉、曲孜卡鄉下轄的32個村一萬余人。精美的藏族民居錯落有致,柔美的田園里青稞、小麥、玉米、土豆綠油油,還有葡萄、西瓜、核桃、梨、石榴、桃樹等組合豐富多樣。不曾想到,億萬年形成的干旱河谷竟如此之美。 以瀾滄江為界,東岸為云南,西岸為西藏。木許鄉緊鄰瀾滄江,是干旱河谷的典型村落之一。放眼望去,村落之上盡是裸露的基巖,紅褐色的土壤多含硅鐵化物,利于吸熱儲溫,使地表升溫。而村里田園整齊,植被茂密,農作物豐富多樣。 納西民族鄉和曲孜卡鄉是這段峽谷中面積*大的臺坎坡地,水資源豐富,溝壑縱橫,氣候干熱,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曲孜卡鄉還有溫泉分布,因此成為干旱河谷里氣候溫暖宜人的康養地。 ……
康巴腹地:四條線路發現昌都 作者簡介
才華燁,畢業于天津師范大學中文系新聞專業,共產黨員,現為《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副社長、新媒體CEO,富有二十多年新聞媒體從業經驗,十五年媒體企業高層管理經驗。在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的15年期間,對青藏高原情有獨鐘,足跡遍布西藏、青海、云南、四川、甘肅藏區,曾經三次帶隊深入阿爾金山自然保護區,是國內抵達阿爾金無人區三大湖泊的女性媒體人,并多次行走在進藏的各條路線上。其主編的圖書《入藏八線》,市場反應良好,已加印多次。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朝聞道
- >
二體千字文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我與地壇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煙與鏡
- >
經典常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