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醫入門必背歌訣
-
>
醫驗集要
-
>
尋回中醫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
-
>
補遺雷公炮制便覽 (一函2冊)
-
>
人體解剖學常用詞圖解(精裝)
-
>
神醫華佗(奇方妙治)
-
>
(精)河南古代醫家經驗輯
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危亦林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3217521
- 條形碼:9787513217521 ; 978-7-5132-1752-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危亦林 內容簡介
本書介紹了危亦林的生平和著作情況,研究了危亦林學術淵源和學術特色,對危亦林《世醫得效方》進行了細致的梳理和研究,將危亦林各科疾病治療理論和經驗進行了總結,對其中代表性的方劑進行了評述。希望本書的整理研究進一步引起后人對危亦林學術思想的重視,為現代中醫臨床工作者提供可資借鑒的有益經驗。
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危亦林 目錄
一、時代背景
(一)社會背景
(二)醫學背景
二、生平紀略
三、從醫經歷
著作簡介
學術思想
一、學術淵源
(一)《諸病源候論》的影響
(二)前代骨傷學說的影響
(三)劉完素學術思想影響
(四)宋元兒科學說的影響
(五)唐宋婦科學說的影響
二、學術特色
(一)學宗經典,繼承與創新并重
(二)醫善全科,尤精骨傷與瘡腫
(三)辨證全面,外感與內傷并重
(四)醫貴于精,病與證分型細致
(五)臨證重氣,治氣病全面系統
(六)用藥獨特,活用香藥動物藥
(七)方不秘藏,公開家傳單驗方
(八)選方精準,方劑實用價值高
臨證經驗
一、診療特色
(一)骨傷整復
(二)眼病診治
(三)口齒咽喉病診治
(四)瘡腫病診治
(五)針灸療法
二、疾病診治
(一)骨傷病
(二)外感病
(三)痛證
(四)痹病
(五)疸證
(六)腸胃病
(七)氣病
(八)泄瀉與痢疾
(九)心病
(十)咳喘病
(十一)崩漏
(十二)血證
(十三)小兒熱證
(十四)中風病
(十五)小便異常
后世影響
一、歷代評價
二、學術傳承
三、后世發揮
四、海外流傳
參考文獻
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危亦林 節選
《危亦林/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 古人對骨傷病的認識從原始社會就開始了,龍山文化時期已經有了石鐮、骨針和骨刀,用來治療癰瘍之類的外傷。西周時期按《周禮·天官》的記載,醫生中的“瘍醫”主治腫瘍、潰瘍、金瘍、折瘍類的傷病,即是骨傷科的*早萌芽。治法主要是內外兼治,包括藥物外敷、包扎,刮去膿血,用藥祛腐生肌并內服藥物養氣血等。 秦漢時期是中醫學理論系統化的時代,骨傷學知識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近代秦漢考古發掘出的竹簡、帛書,對研究這一領域的診療經驗提供了可靠的資料。如馬王堆帛書《五十二病方》記載有“癰”“骨疽”“腫瘤”等骨科病名,治療外傷、外傷痙攣和癰疽等的方劑有40多首。《居延漢簡》中有記載骨折創傷的治法,屬于“折傷部”。歷史資料中也有扁鵲用砭石治療癰疽,華佗利用麻沸散進行外科手術,為關羽刮骨療毒等記載。特別是《內經》中記錄了完整的解剖生理知識,對全身骨骼的命名、形狀、大小、長短都有所描述,系統區分了骨、關節、筋、肌肉等概念,闡述了臟腑與筋脈肌骨病的關系,明確指出“腎主骨”“肝主筋”“脾主肌肉”等認識,特別重視氣血與運動功能的聯系。骨傷病的病因病機理論也初步形成,認為腫痛與氣滯血瘀有關,肌膚筋骨外有所傷,內在相應臟腑必有所損,惡血不散再遇風邪則可能引發痹痛。秦漢時期已經形成了外治法(手術兼外敷)、內治法、導引按摩法和針灸法相結合的綜合骨傷病療法。骨傷病的藥物和方劑研究成就也蔚然可觀,《神農本草經》中傷科、痹痛科藥物有150多種,特別注意到續斷能夠“療金瘡,續筋骨”,黃芪能止痛生肌,干地黃能治折跌絕筋。張仲景就在《金匱要略方論·雜診》中記載了王不留行散內服、外敷治療金瘡。方中王不留行、川椒、厚樸行氣導滯散結,桑白皮、黃芩、接骨木、芍藥清熱化瘀,止血定痛。對于風痹,張仲景發明了黃芪桂枝五物湯,另有八味腎氣丸治療腎陽虛腰痛等。 秦漢對骨傷病的認識雖然有了很大進步,但是偏重于手術、藥物療法,對骨折類疾病的固定尚無深入研究。 東晉葛洪著《肘后備急方》,對危重創傷的早期處理較為重視,主張靜養,金瘡出血病人要禁食水和酸咸食物。對各種危重創傷如顱腦外傷、動脈損傷、開放性傷口引發破傷風等惡候進行了鑒別描述。在傷科治療上,葛洪善用生地黃汁、茅根汁、飴糖、赤小豆煮汁等生津補血,用琥珀粉、蒲黃粉等鎮靜安神、活血化瘀。葛洪也開始用按摩法進行關節脫位的整復,如下頜關節脫位的復位,并且首次創立竹板固定幫助骨折復位法。 另外,魏晉時期治療傷科的藥物開始重視理氣藥,如木香、沉香、乳香、丁香、枳實、厚樸等,其次是開始運用活血化瘀類藥物如琥珀、白茅根、蒲黃、紅花、劉寄奴等。大黃、桂心成為治療瘀血證的藥對,比較著名的是葛洪的“蛇銜膏”用大黃、桂心治金瘡瘀血,深師的“桃枝湯”用大黃、桂心治腹中瘀血,苦寒與辛熱相互制約,既能活血又能逐瘀。 魏晉時期對附骨疽的認識開始完善,類似今日急、慢性骨髓炎。《小品方》詳細描述了附骨疽的癥狀、病因病機和治法。《劉涓子鬼遺方》描述了各部位的癰疽,指出預后情況,并且提出癰疽先辨有膿與否再做治療的理念。其中記載的“五黃膏”是后世外敷癰瘡的名方。這一時期對傷科癰疽病的治療綜合了外消、內托、排膿、追蝕、生肌、滅瘢等,黃柏末、吳茱萸、姜、蒜搗散外敷,甘草或芒硝煎水外洗,赤小豆粉外敷等,切開傷口排膿引流,標志著骨傷科治療實踐的進步。 ……
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危亦林 作者簡介
葛曉舒,女,1974年出生,河南省濮陽市人;湖南中醫藥大學副教授;醫學博士,中醫醫史文獻專業;從事醫古文及中國醫學史教學,以及湖湘醫學、中醫各家學說研究。主編《傳媒工作者健康字典》《中醫熟記100句名言》《湖南省中醫單方驗方精選(外科)》等。《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集成》編委。 潘桂娟,女,1953年出生,遼寧省人。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研究員,醫學博士、博士研究生導師、博士后合作導師;中醫基礎理論重點學科帶頭人;國家“973”計劃項目“中醫理論體系框架結構研究”首席科學家;2002年至2013年期間,任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所長。研究方向:中醫理論體系框架結構研究、中醫痰證理論研究、中醫名家學術研究、日本漢方醫學研究。主編《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集成》《中國醫學百科全書·中醫卷·中醫基礎理論分卷》《中醫痰病研究與臨床》等。著有《日本漢方醫學》。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推拿
- >
回憶愛瑪儂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煙與鏡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