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醫入門必背歌訣
-
>
醫驗集要
-
>
尋回中醫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
-
>
補遺雷公炮制便覽 (一函2冊)
-
>
人體解剖學常用詞圖解(精裝)
-
>
神醫華佗(奇方妙治)
-
>
(精)河南古代醫家經驗輯
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許叔微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3217545
- 條形碼:9787513217545 ; 978-7-5132-1754-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許叔微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中國古代百名中醫學家研究叢書》之一。在對許叔微現存著作《傷寒百證歌》《傷寒發微論》《傷寒九十論》《類證普濟本事方》和《類證普濟本事方續集》及相關文獻系統深入研究的基礎上,從生平概述、著作簡介、學術思想、臨證經驗、學術影響、案例選評等六個方面對宋代臨床大家許叔微進行了較為全面的研究。許氏一生,先儒而后醫,精思敏求,躬身實踐,治傷寒宗仲景,于雜病取諸家,尤能不墮流俗,開辟新境,臨證立方,通權達變,言前人所未言,示后人以門徑,為中醫學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本書可使讀者對許叔微有一個較為全面深刻的了解,并有助于中醫學術的研究和臨床技能的提高,適合于中醫院校的廣大師生和中醫臨床愛好者閱讀。
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許叔微 目錄
一、時代背景
(一)宋代理學思想的影響
(二)宋代科技的發展
(三)宋代政府對醫學的重視
(四)宋代儒醫的產生
二、生平紀略
三、從醫經歷
著作簡介
一、《傷寒百證歌》
二、《傷寒發微論》
三、《傷寒九十論》
四、《類證普濟本事方》
五、《類證普濟本事方續集》
學術思想
一、學術淵源
(一)精研經典,勤求古訓
(二)游學各地,大膽實踐
(三)博采眾方,化裁創新
二、學術特色
(一)推尊仲景,闡微發揮
(二)重視脾腎,論治雜病
(三)權衡邪正,辨證施治
(四)活用針灸,論治疾病
(五)制方用藥,特色突出
臨證經驗
一、常見病診治
(一)傷寒
(二)消渴
(三)泄瀉
(四)痢疾
(五)嘔吐
(六)情志病
(七)頭痛
(八)頭暈
(九)中風
(十)積聚
(十一)遺精
(十二)虛勞
(十三)水腫
(十四)痰飲
(十五)血證
(十六)婦科病
(十七)兒科病
二、醫案選評
(一)外感時病醫案
(二)內科雜病醫案
(三)五官科病證醫案
(四)婦科病證醫案
后世影響
一、歷代評價
二、學派傳承
(一)對傷寒學派的影響
(二)對金元四大家的影響
(三)對補腎學派的影響
三、后世發揮
(一)葉天士在溫病和雜病診治中的發揮
(二)后世醫家對許叔微方劑的運用與發揮
(三)當代醫家對許叔微學術著作的評價與考證
(四)當代醫家對許叔微學術思想的探討與發揮
(五)當代醫家對許叔微臨證醫案的評論與分析
(六)當代醫家對許叔微臨證經驗的研究與運用
參考文獻
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許叔微 節選
《許叔微/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傷寒九十論》,又名《傷寒論》《傷寒治驗九十論》。《鐵琴銅劍樓藏書目·卷十四》記載:“《傷寒治驗九十論》一卷,宋許叔微撰,每證各系以論,凡九十篇。原書名《傷寒論》。群人劉大生校錄,增‘治驗’字。大生不知何時人。”本書共一卷90論,每論首記病例和治療經過,然后再加以評述,是許叔微治傷寒的醫案集。共精選醫案90例,以《內經》《難經》《傷寒論》等典籍為根據,結合自己臨證體會加以剖析,詳加討論,闡發機理和處方用藥的心得。其中,有成功經驗,也有不治病例,是現存*早的醫案專著,頗具臨床價值。本書為《傷寒論》臨床運用時不可多得的重要參考書,在歷代醫案中也可稱得上乘之作。其主要特點和貢獻有:其一,辨證論治,靈活運用。《傷寒九十論》中所載案例,是許叔微研讀《傷寒論》并實踐于臨床的經驗總結。許叔微遵循仲景方義,辨證論治,效如桴鼓。如“桂枝加厚樸杏子湯證第三”所言,一武弁被俘,僥幸逃脫后,飽食、解衣而臥,次日即作傷寒,他醫僅根據病因而運用汗、下等法,雜治數日,出現昏困,上喘息高。許叔微根據仲景太陽病下之,表未解,微喘者,桂枝加厚樸杏子湯,一投而喘定,再投而濺濺汗出,至晚身涼而脈已和矣。向后人證明仲景法之良好療效,并非誑惑后世也。又如,“陽明急下證第十四”記載:“鄉里豪子得傷寒。身熱目痛,鼻干不眠,大便不通,尺寸俱大,已數日矣。自昨夕,汗大出。予日:速以大柴胡下之。眾醫駭然,日:陽明自汗,津液已竭,當用蜜兌,何故用大柴胡藥?予日:此仲景不傳妙處,諸公安知之,予力爭,竟用大柴胡,兩服而愈。”許叔微深得仲景妙義,力爭用大柴胡湯而病愈,并進一步論述日:“仲景論陽明云:陽明病,多汗者,急下之。人多謂已自汗,若更下之,豈不表里俱虛也……世人罕讀,予以為不然,仲景稱急下之者,亦猶急當救表,急當救里。凡稱急者,急下之有三處。才覺汗出多,未至津液干燥,速下之,則為徑捷,免致用蜜兌也。蓋用蜜兌,已是失下,出于不得已耳。若胸中識得了了,何疑殆之有哉?”詳細闡述了其如何理解仲景原義并應用于臨床的過程。其他,如大青龍湯證、大柴胡湯證、葛根湯證、桂枝湯證、白虎加人參湯證等,都是許叔微根據《傷寒論》的條文,直接運用經方有效治療的典型案例。在臨證實踐中,不僅以辨證論治為準則,還靈活運用仲景法。如“麻黃湯證第四”記載:一病人患傷寒,診之則“發熱、頭痛、煩渴,脈雖浮數無力,自尺以下不至”,據此,許叔微認為“雖麻黃證,而尺遲弱”,于是遵仲景“尺中遲者,營氣不足,血氣微少,未可發汗”之義,先予以建中湯加當歸、黃芪調中補虛,及六七日,中氣已補,營氣已充,“尺脈方應”之時,方投以麻黃湯解散風寒,五日得愈。其二,加減化裁,補其未備。《傷寒九十論》中所載案例,大多為經方原方的臨證應用,加減化裁的情況相對較少。縱觀《傷寒九十論》90例醫案,僅有3例是對經方的加減。一是熱入血室證十六,治毗陵學官王仲景妹,許叔微先用一呷散,再用小柴胡湯加生地黃,是對仲景小柴胡湯的加味。二是少陽證三十三,治市人周姓者,許叔微先用牡蠣四逆湯定驚悸,后用桂枝柴胡各半湯,其中牡蠣四逆湯是四逆湯的變方。三是發黃證四十六,治一豪子病,許叔微用茵陳湯調五苓散與之,是對茵陳蒿湯、五苓散的化裁。這些醫案,體現了許叔微在《傷寒論》方面有著很高的造詣。清代俞震于《古今醫案按·傷寒》按中就曾贊其日:“仲景《傷寒論》,猶儒書之《大學》《中庸》也。文辭古奧,理法精深。……
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許叔微 作者簡介
李翠娟,女,1976年出生,山東沂南人;陜西中醫藥大學教授,醫學博士,中醫基礎理論專業;從事中醫基礎理論和《黃帝內經》教學、科研及臨床診療。參編《內經選讀》《中醫基礎理論》《王冰醫學全書》《中醫養生大辭典》等。《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集成》編委。潘桂娟,女,1953年出生,遼寧省人。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研究員,醫學博士、博士研究生導師、博士后合作導師;中醫基礎理論重點學科帶頭人;國家“973”計劃項目“中醫理論體系框架結構研究”首席科學家;2002年至2013年期間,任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所長。研究方向:中醫理論體系框架結構研究、中醫痰證理論研究、中醫名家學術研究、日本漢方醫學研究。主編《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集成》《中國醫學百科全書·中醫卷·中醫基礎理論分卷》《中醫痰病研究與臨床》等。著有《日本漢方醫學》。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二體千字文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月亮虎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