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醫入門必背歌訣
-
>
醫驗集要
-
>
尋回中醫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
-
>
補遺雷公炮制便覽 (一函2冊)
-
>
人體解剖學常用詞圖解(精裝)
-
>
神醫華佗(奇方妙治)
-
>
(精)河南古代醫家經驗輯
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陳修園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3236911
- 條形碼:9787513236911 ; 978-7-5132-3691-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陳修園 內容簡介
陳修園主張《內經》為體,張仲景方為用,強調中醫經典為臨證的基礎,集諸賢之大成,繼承發展了“六經氣化學說”。陳修園一生致力于醫學普及教育,其著作在后世產生了廣泛影響。本書內容,包括陳修園的生平概述、著作簡介、學術思想、臨證經驗、后世影響等。
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陳修園 目錄
一、時代背景
(一)書院歷史
(二)鰲峰書院
(三)書院教育
(四)書院影響
二、生平紀略
三、從醫經歷
著作簡介
一、《傷寒論淺注》
二、《時方歌括》
三、《景岳新方砭》
四、《時方妙用》
五、《神農本草經讀》
六、《醫學三字經》
七、《長沙方歌括》
八、《醫學實在易》
九、《醫學從眾錄》
十、《金匱要略淺注》
十一、《女科要旨》
十二、《傷寒醫訣串解》
十三、《金匱方歌括》
十四、《傷寒真方歌括》
十五、《靈素節要淺注》
十六、《十藥神書注解》
十七、《家藏心典》
學術恩想
一、學術淵源
(一)幼承庭訓,家傳醫術
(二)上溯靈素,問道長沙
(三)博采眾方,尤重錢塘
(四)尋源辨疑,師事茗莊
二、學術特色
(一)啟迪后學,普及中醫
(二)尊經崇古,師法仲景
臨證經驗
一、臨證特點
(一)崇古不泥古,擷各家精粹
(二)臨證以“脾腎為中心”
(三)辨證施治,治病求因
二、診斷經驗
(一)望診
(二)辨五音
(三)張節修訂《十問歌》
(四)脈診
三、內科雜病診治
(一)中風
(二)虛癆
(三)腫癥
(四)脹癥
(五)噎嗝反胃
(六)痰飲
(七)咳嗽
(八)哮癥
(九)心腹諸痛
(十)血證
(十一)消渴
(十二)瘧病
(十三)痢疾
(十四)疫癘
(十五)暑癥
(十六)頭痛
(十七)泄瀉
(十八)霍亂
四、婦人病
(一)調經
(二)種子
(三)安胎
(四)“四物湯”的應用
(五)產后雜病
(六)婦人乳病
五、醫案薈萃
后世影響
一、歷代評價
二、學術傳承
(一)子孫后人
(二)師友生徒
三、后世發揮
參考文獻
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陳修園 節選
《陳修園/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 。1)節要經文,類編成書 方以類聚,物以群分,由于《內經》文簡而義博、理論深奧,閱讀起來非常困難。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歷代醫家采用多種方式來類分這部著作。如元代滑壽《讀素問鈔》分為12類:臟象、經度、脈候、病能、攝生、論治、色脈、針刺、陰陽、標本、運氣、薈萃。明代張景岳合《靈樞》《素問》亦分為12類:攝生、陰陽、臟象、脈色、經絡、標本、氣味、論治、疾病、針刺、運氣、匯通。陳修園劃分為道生、臟象、經絡、運氣、望色、聞聲、問察、審治、生死、雜論、診脈、病機12類! 倪@12類的劃分來看,陳修園與前代張景岳等醫家一樣,都強調養生的重要性,所以把攝生放在首位,次列藏象、經絡、運氣等中醫學理論內容,*后詳細解讀診斷諸法,詳述病因病機?梢婈愋迗@的《靈素節要淺注》都是以臨床實用為去取原則,剝離了純粹理論論述的內容,這樣分類如教科書一般,幫助初習醫者迅速了解讀懂《內經》,并能很好地應用到臨床實踐中! 。2)注釋淺易,圖文并茂 陳修園不愧為醫學科普大家,他編著著作時總是既要遵循經典,又要考慮如何將晦澀難懂的理論轉難為易! ≡凇敖浗j”類中,陳修園首先列《經脈》篇原文,然后隨文夾注,如: “《經脈》篇日:人始生,先成精,(先天水火之精,而先生兩腎)精成而腦髓生。(腦為精髓之海,腎精上注于腦而腦髓生矣)骨為干,(骨生于水臟,如木之干也)脈為營,(營者,猶營舍之所,以藏血氣也)筋為剛,(筋之強勁也。肉生于土,猶城墻之外衛也)皮膚堅而毛發長。(發為血余,血氣充盛故長也)谷人于胃,脈道以通,血氣乃行。(營衛血氣,先于后天水谷之精也。此篇論臟腑十二經脈之生始出入。營血營行脈中,六氣合于脈外,始于手太陰肺,終于足厥陰肝,周而復始,循度環轉之無端也)”(陳修園《靈素節要淺注》) 上文的括號內的文字,就是陳修園的注。用“先天水火之精,而先生兩腎”,簡潔明了地詮釋了“先成精”的含義。解釋“骨為干”時,先解釋了與骨相關聯的臟,然后用描述方式解釋了骨如同樹干一樣。同樣淺顯易懂的解說,還有對“營”的解釋。營,如同可以居住的地方,所以能夠藏血氣。陳修園在解釋了這些詞語之后,用淺近的語言為全篇文章做一個題解,總結全篇的主要內容。這種注釋去掉了繁瑣的考證語言,一看便可了然于心。如“合谷,穴名,俗呼虎口”“膊內肱處謂之臑”。(陳修園《靈素節要淺注》) 醫人不僅要讀懂經絡是什么,更要記誦經絡的循行及相關的腧穴。陳修園為了幫助醫人記憶,在每一經脈后附“諸穴歌”。為了更直觀,陳修園索性繪十二經圖形,根據古籍的記載,陳修園的這部分畫出了肺、脾、心、腎、心包絡、肝、小腸、膀胱、膽、大腸、胃等五臟六腑的圖形。如:他用圖形解釋了“心居肺管之下,膈膜之上,附脊之第五椎,是經常少血多氣”“心像尖圓,形如蓮蕊,其中有竅,多寡不同。心導引天真之氣,下無透竅,上通乎舌,只有四系,以通四臟頭”(陳修園《靈素節要淺注》)。形象的十二經脈循行圖,再配以分寸歌,易懂易記。 陳修園專列“十二經圖形”一卷,較直觀形象地描繪出人體五臟六腑的藏象圖示及十二正經與任督二脈的經穴圖示。大量引用了《靈樞》《難經》有關藏象理論的記載,在滑壽《十四經發揮》的基礎上,較全面準確地記載了人體臟腑的生理解剖位置及生理功能,標出經腧的分寸位置,注解各經絡腧穴的分寸歌訣。這在當時的條件下,是難能可貴的,極大地方便了后學。 ……
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陳修園 作者簡介
崔為,女,1965年出生,吉林省長春市人長春中醫藥大學教授。文學碩士,古典文獻學專業。從事醫古文和中醫文獻學教學及中醫古籍整理研究。主編《黃帝內經素問譯注》《老子譯注》《白話解》《長白山文化攬草》等。《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集成》編委。 潘桂娟,女,1953年出生,遼寧省人。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研究員,醫學博士、博士研究生導師、博士后合作導師;中醫基礎理論重點學科帶頭人;國家“973”計劃項目“中醫理論體系框架結構研究”首席科學家;2002年至2013年期間,任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所長。研究方向:中醫理論體系框架結構研究、中醫痰證理論研究、中醫名家學術研究、日本漢方醫學研究。主編《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集成》《中國醫學百科全書·中醫卷·中醫基礎理論分卷》《中醫痰病研究與臨床》等。著有《日本漢方醫學》。
- >
巴金-再思錄
- >
山海經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