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醫入門必背歌訣
-
>
醫驗集要
-
>
尋回中醫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
-
>
補遺雷公炮制便覽 (一函2冊)
-
>
人體解剖學常用詞圖解(精裝)
-
>
神醫華佗(奇方妙治)
-
>
(精)河南古代醫家經驗輯
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王叔和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3238465
- 條形碼:9787513238465 ; 978-7-5132-3846-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王叔和 內容簡介
王叔和,名熙,生活于公元3世紀,西晉高平(今山東鄒城東南)人,晚年寓居湖北新洲。他總結了公元3世紀以前的脈學知識,結合個人發揮,著成《脈經》10卷,保存了張仲景對傷寒辨證論治的主要內容,對后世研究、發展傷寒學說具有重要意義。本書介紹了王叔和的生平概述、著作簡介、學術思想、臨證經驗、后世影響等。
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王叔和 目錄
一、時代背景
(一)社會文化背景
(二)脈學流派發展
(三)傷寒學初步形成
二、生平考證
(一)名之考述
(二)活動年代
(三)大事年表
(四)任職考證
(五)里籍考證
(六)避疫僑寓
(七)人文史料
著作簡介
一、《脈經》
二、《脈訣》
(一)《脈訣》
(二)脈訣類
三、《張仲景(藥)方》
四、《張仲景辨傷寒》
五、其他著作
(一)《王叔和論病》
(二)《新集(書)病總要略》
學術思想
一、學術淵源
(一)《內經》
(二)《難經》
(三)《傷寒雜病論》
(四)古佚脈書
(五)增廣時賢論述
二、學術特色
(一)確立脈象指下標準
(二)奠定脈名種類基礎
(三)獨取寸口三部脈法
(四)總結脈象臨床意義
(五)原創脈學“手檢圖”
臨證經驗
一、針灸學
(一)理論闡發
(二)俞募配穴
(三)經絡辨證
(四)刺灸理論
二、婦產科
(一)妊娠
(二)月經病
(三)婦科雜病
(四)婦科病案評議
三、兒科
(一)生理脈象
(二)雜病脈象
(三)變蒸學說
(四)急癥脈證
四、外感病
(一)時行之說
(二)病名分類
(三)伏氣學說
(四)溫病治法
五、內科雜病
(一)泄瀉
(二)腎實
(三)肺痿
后世影響
一、歷代評價
(一)對《脈經》的評價
(二)《脈經》的影響
(三)關于《傷寒例》
(四)關于平脈辨證
二、現代研究
(一)籍貫和卒年的研究
(二)任職與著述的研究
(三)撰著《脈經》的背景研究
(四)《脈經》內容的研究
(五)《脈經》版本流傳研究
(六)《脈經》校釋研究
(七)《脈經》的語言學研究
參考文獻
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王叔和 節選
《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王叔和》: 1.《脈經》引《傷寒論》之文 歷史上,后代醫家對王叔和編次《傷寒論》毀譽不一。譽之者認為,張仲景之學得王叔和之功而能保存下來,王叔和“功莫大矣”。例如《傷寒論》“三綱鼎立”之說,曾被認為是王叔和《脈經·卷七·病可發汗證第二》首次提出:“脈浮而緊,浮則為風,緊則為寒,風則傷衛,寒則傷榮,榮衛俱病。”而毀之者則責備王叔和把張仲景原著之本來面目弄得模糊不清,認為王叔和在編次過程中,增入他自己編選的內容。如現行成無己本《注解傷寒論》中,包括《辨不可發汗病脈證并治》之后八篇,即是王叔和所增補。兩種觀點尖銳對立。 事實上,張仲景之《傷寒雜病論》確因有王叔和之編次而得以保存,即便次序在編修時有所錯亂,亦不至于弄得如“錯簡派”所指責的那樣,已非本來面目。現在流傳于世的《脈經》,是經過北宋校正醫書局林億等校正后的傳本,在對《脈經》進行修訂時,除在編次體例上進行調整之外,又將王叔和收集《傷寒雜病論》中的部分條文進行了刪削。如《脈經》卷九第三、五、九篇,均可見到“方見傷寒中”或“在傷寒中”之語。《脈經》卷七共24篇,其中17篇為《傷寒論》內容,有《傷寒論》條文398條中的315條。另有個別條文在《脈經》卷六中,方藥為宋·林億校正時所刪去,少數條文仍留有方名。按治法分篇,如不可發汗、可發汗、不可下、可下等。《脈經》卷八共16篇,與《金匱要略》篇名相符者有15篇。王叔和在《脈經》序中說:“仲景明審,亦候形證。一毫有疑,則考校以求驗,故傷寒有承氣之戒,嘔噦發下焦之問。”可見王叔和對仲景的推崇,以及在《脈經》中繼續貫徹仲景脈證結合的主旨。故在《脈經》卷七*后專門注明“集仲景評脈要論”。 將《脈經》中所引《傷寒論》與今本《傷寒論》比較后可以看出,《脈經》中所引《傷寒論》的內容主要集中在卷七,散見于卷一及卷八(其中平脈法主要集中在卷一,辨脈法散見于卷八)。今本《傷寒論》是按三陰三陽篇排列的,而《脈經》則是按汗吐下可與不可體例進行編排的,其中汗吐下部分與今本《傷寒論》篇目相同,且次序一致:《脈經》中沒有《傷寒例》內容,傷寒宜忌部分,《脈經》則遠多于《傷寒論》;今本《傷寒論》中各方下均有藥物組成、明確的計量及煎服方法,而《脈經》本中只列脈證、方名,未列方藥組成及煎服方法。關于三陰篇條文,《脈經》沒有列出專篇,但《傷寒論》三陰三陽篇中條文均能在《脈經》中找到,只是在文字、體例上有差別。例如《脈經》曰:“太陽病,頭痛發熱,身體痛,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屬麻黃湯。”《傷寒論》則云:“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脈經》中的體例為“屬××湯”,而《傷寒論》中則為“××湯主之”。 ……
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王叔和 作者簡介
呼興華,男,1979年出生,寧夏自治區銀川市人,陜西省中醫醫院主治醫師,醫學博士,中醫基礎理論專業;現從事內分泌疾病的中醫診治、科研及中醫藥文化研究,參編《運氣學說的研究與評述》《認識人的體質一(黃帝內經)論人的類型》等。《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集成》編委。 潘桂娟,女,1953年出生,遼寧省人。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研究員,醫學博士、博士研究生導師、博士后合作導師;中醫基礎理論重點學科帶頭人;國家“975”計劃項目“中醫理論體系框架結構研究”首席科學家;2002年至2015年期間,任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所長。研究方向:中醫理論體系框架結構研究、中醫痰證理論研究、中醫名家學術研究、日本漢方醫學研究。主編《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集成》《中國醫學百科全書·中醫卷·中醫基礎理論分卷》《中醫痰病研究與臨床》等。著有《日本漢方醫學》。
- >
推拿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月亮虎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巴金-再思錄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