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醫入門必背歌訣
-
>
醫驗集要
-
>
尋回中醫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
-
>
補遺雷公炮制便覽 (一函2冊)
-
>
人體解剖學常用詞圖解(精裝)
-
>
神醫華佗(奇方妙治)
-
>
(精)河南古代醫家經驗輯
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薛雪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3243124
- 條形碼:9787513243124 ; 978-7-5132-4312-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薛雪 內容簡介
薛雪,字生白,號一瓢,又號槐云道人;生于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卒于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江蘇吳縣人,清代溫病學家。著有《濕熱論》、《醫經原旨》等。薛雪的學術特色主要有二:其一是辨三焦,詳論濕熱;其二是注《內經》,暢達經旨。特別是,薛雪所著《濕熱論》,奠定了中醫溫病學說的理論基石,對溫病學派的發展、成熟、傳承,可謂影響至深。鄭齊編著的《薛雪》內容,包括薛雪的生平概況、著作簡介、學術思想、臨證經驗、后世影響等。
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薛雪 目錄
一、時代背景
二、生平紀略
著作簡介
一、《醫經原旨》
二、《濕熱論》
三、《日講雜記》
四、《三家醫案合刻·薛案》
五、《掃葉莊醫案》
六、《薛生白醫案》
七、《內經知要》(校注)
學術思想
一、學術淵源
二、學術特色
(一)辨三焦,詳論濕熱
(二)注《內經》,暢達經旨
臨證經驗
一、四時溫病
(一)風溫
(二)春溫
(三)外感濕病
(四)外感暑病
(五)外感燥病
二、咳嗽
(一)輕宣潤降法
(二)化痰蠲飲法
(三)金水相生法
(四)培土生金法
(五)補腎納氣法
三、中風
(一)攝陰鎮陽法
(二)培土寧風法
(三)益氣溫陽法
(四)化痰通絡法
(五)涼肝息風法
(六)滋水涵木法
四、噎膈
(一)溫運胃氣法
(二)辛開苦降法
(三)泄金平木法
(四)辛香芳溫法
(五)漸磨運蕩法
(六)活血逐瘀法
(七)化痰滌飲法
五、泄利
(一)健脾祛濕法
(二)脾腎雙補法
(三)導氣利濕法
(四)清熱利濕法
(五)養陰燥濕法
(六)溫陽化濕法
(七)通陽化濕法
六、便血
(一)清瀉胃熱法
(二)清熱利濕法
(三)滋陰降火法
(四)溫陽益氣法
七、便秘
(一)燥結
(二)陰結
(三)濕結
八、痞滿
(一)分消濕滯法
(二)苦溫燥濕法
(三)健脾化濕法
(四)通陽化濕法
(五)溫中醒陽法
九、脘脅腹中諸痛
(一)肝胃不和與肝脾不調
(二)胃病治絡
(三)病及血分
(四)其他證型
十、遺精
(一)交通心腎法
(二)補精化氣法
(三)潛降固澀法
(四)酸斂制陽法
十一、淋
十二、濁
(一)濁病之常法——治分虛實
(二)濁病之變法——重在肝腎
十三、女科疾病
(一)女科奇經用藥特色
(二)妊娠病
(三)產后病
(四)月經病
后世影響
一、歷代評價
二、學派傳承
三、后世發揮
(一)薛雪濕熱類溫病診療理論的拓展應用
(二)三焦辨證理論的進一步完善
參考文獻
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薛雪 節選
《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薛雪》: 一、學術淵源 從目前掌握的資料分析,薛雪沒有執弟子禮拜于某位名醫門下,是一位自學成才的醫家。他與蘇州名醫吳蒙等人曾協助整理過王晉三的《絳雪園古方選注》,還校輯刊行了周揚俊的《溫熱暑疫全書》。通過對兩位吳中名醫著作的校輯、整理,對薛雪的醫療實踐和編著《濕熱論》不無裨益。但是這并不是薛雪成為一代名醫的主要原因。其成才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其一是薛雪具備了堅實的古文基礎,加上他刻苦好學,廣搜博采,所以能對中醫經典著作及各家學說理解深透。此外他天性聰穎,悟性很高。古語謂“醫者,意也”,這個“意”,不是“臆測”,而是思想活動,是一個通過對各種文獻和事物的學習、觀察、思考、覺悟的過程。由于他熟諳儒學經典,對于中國儒學一貫秉持的宇宙觀有著深刻的哲學領會,所以能夠觸類旁通,在醫學領域有所建樹。其醫學才能,不同于一般醫人來自名師傳授,而是得益于深厚的儒學素養以及哲學智慧。由于他長期與上層文化人士交游、為他們診病,得到了這些人物的高度評價,才逐漸有了一般社會群體對其寄予的極大信任,從而走出了一條屬于他自己的名醫之路。 薛雪與葉天士同是清代康、,乾年間蘇州地區著名的溫病學家,“掃葉山莊”與“踏雪山房”的故事一度成為中國醫學史的談柄。在《冷廬醫話·卷一·醫范》中記載了這一故事的由來! ≌饾蓞菚糟`茂才(劍森),言乾隆間吳門大疫,郡設醫局,以濟貧者,諸名醫日一造也。有更夫某者,身面浮腫,遍體作黃白色,詣局求治。薛生白先至,診其脈,揮之去,曰:“水腫已劇,不治!辈≌叱,而葉天士至,從肩輿中遙視之,曰:“爾非更夫耶?此爇驅蚊帶受毒所致,二劑可已!彼焯幏脚c之。薛為之失色,因有掃葉莊、踏雪齋之舉。二人以盛名相軋,蓋由于此。其說得之吳中醫者顧某,顧得之其師,其師蓋目擊耳! ‰m然今天已無從考辨這些記述的真偽,但是厘清這些記述背后所折射出的葉、薛二人在社會地位、個性風格上的差異,可能有助于理解薛雪學醫成才的人生軌跡。葉天士由于自幼失怙,家境貧困,因棄舉子業,致心于岐黃。他靠學醫謀生,轉益多師,集眾家之長,成一家之說。由于他的實踐經歷比較豐富,接觸了大量生活在社會底層的病患群體,熟知他們的生活方式、習慣,使他才有可能對其帶來的疾病作出準確判斷。而薛雪當時的社會地位是屬于士大夫階層,少年學習詩文,受科舉致仕傳統觀念的熏陶,兩征鴻博,平素與之交往的都是名士、文人。對于一個更夫的生活方式和習慣,他根本不得而知,所以很難做出正確的判斷。而文中“揮之去”這三個字,形象地把薛雪才氣橫溢,風雅放誕,博學多才,不屑以醫自見的氣質刻畫出來了。正是這兩種不同的社會地位、生活經歷和個人氣質,才造就了《溫熱論》與《濕熱論》的瑜亮交映,才有可能留下葉、薛交惡的故事。同時,當我們仔細梳理薛雪的學術思想時,也能夠感受到他對葉天士學術思想的學習與借鑒。比如,《濕熱論》中亦有衛、氣、營、血傳變路徑的描述,薛案中亦不乏奇經用藥、柔劑養陽、久病人絡等葉案的影子。由此可見,薛雪對于年長他14歲,且在該地區已負盛名的葉天士,并不完全是“道不合,不相為謀”,而是“擇其善者而從之”的態度。這對于薛雪在醫學領域的成功也是至關重要的。 ……
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薛雪 作者簡介
鄭齊,男,1975年出生,河北省南宮市人;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副研究員;醫學博士,中醫基礎理論專業;從事中醫經典研究、中醫名家學術思想研究、學術流派研究、中醫理論體系框架結構研究。參編《常見病百家百方叢書》!吨嗅t歷代名家學術研究集成》編委。 潘桂娟,女,1953年出生,遼寧省人。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研究員,醫學博士、博士研究生導師、博士后合作導師;中醫基礎理論重點學科帶頭人;國家“975”計劃項目“中醫理論體系框架結構研究”首席科學家;2002年至2015年期間,任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所長。研究方向:中醫理論體系框架結構研究、中醫痰證理論研究、中醫名家學術研究、日本漢方醫學研究。主編《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集成》《中國醫學百科全書·中醫卷·中醫基礎理論分卷》《中醫痰病研究與臨床》等。著有《日本漢方醫學》。
- >
唐代進士錄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二體千字文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推拿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