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醫入門必背歌訣
-
>
醫驗集要
-
>
尋回中醫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
-
>
補遺雷公炮制便覽 (一函2冊)
-
>
人體解剖學常用詞圖解(精裝)
-
>
神醫華佗(奇方妙治)
-
>
(精)河南古代醫家經驗輯
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陳實功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3243711
- 條形碼:9787513243711 ; 978-7-5132-4371-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陳實功 內容簡介
陳實功,字毓仁,號若虛,別號六和堂主人;生于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卒于明崇禎九年(1636)。明代崇川(今江蘇南通)人。中醫外科名家,外科三大學派之“正宗派”的代表人物,著有《外科正宗》。陳實功提倡內外并治,刀針與藥物結合,主張“開戶逐賊,使毒外出為di一”,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其崇尚醫德,所著《醫家五戒十要》,為醫生樹立了職業道德規范!吨嗅t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陳實功》內容包括生平概述、著作簡介、學術思想、臨證經驗及后世影響等。
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陳實功 目錄
一、時代背景
(一)政治經濟的穩定與繁榮加速了中醫外科學的發展
(二)多因素文化思潮的興盛影響著陳實功學術思想的形成
(三)江蘇名醫輩出,是中醫外科的發祥地
(四)臨床外疾與外傷的增多加劇了對外科的需求
二、從醫經歷
(一)先學文,再習醫
(二)重實踐,精外科
(三)崇醫術,尚醫德
著作簡介
一、《外科正宗》的內容體例
二、《外科正宗》的傳本系統
學術思想
一、學術淵源
(一)“正宗派”思想的起源
(二)“正宗派”思想的形成
(三)“正宗派”思想的確立
二、學術特色
(一)立足整體認識疾病,審證求因,詳辨陰陽
(二)論治強調內外并重,“開戶逐賊”,臨床貴在“活法”
(三)外治善用腐蝕,精于手術療法
(四)內治遣藥遵“三法”,調理脾胃,重視氣血
(五)崇尚醫德,從醫者五戒十要,立醫家規范
臨證經驗
一、瘡瘍
(一)癤
(二)疔
(三)癰
(四)有頭疽
(五)附骨疽
(六)流注
(七)丹毒
(八)瘰疬
(九)發頤
(十)流痰
二、腫瘤
(一)癭瘤
(二)巖
三、乳癰
四、肛腸疾病
(一)痔瘡
(二)肛癰
五、皮膚疾病
(一)癬
(二)疥瘡
(三)濕瘡
(四)麻風
(五)白屑風
(六)漆瘡
(七)油風
(八)黃水瘡
(九)葡萄疫
(十)黃褐斑
六、性傳染疾病
七、生殖器疾病
(一)下疳
(二)囊癰
(三)陰瘡
八、耳鼻喉及口齒疾病
(一)耳病
(二)鼻病
(三)咽喉病
(四)口唇病
(五)齒病
(六)舌病
九、外科其他疾病
(一)脫疽
(二)臁瘡
(三)腸癰
(四)肺癰
(五)破傷風
十、內服方藥的運用規律
(一)內服方藥的運用規律
(二)常用內服方劑分析
十一、外治法與外用方的臨床應用
(一)常見外用方的臨床應用
(二)創新外治法及手術方法
后世影響
一、歷代評價
(一)重醫德
(二)精醫術
二、學派傳承
(一)《外科大成》完善了《外科正宗》的內外同治理論
(二)《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對《外科正宗》的補充與發揚
(三)其他外科著作對《外科正宗》學術思想的繼承
三、后世發揮
(一)外科學其他派別對《外科正宗》學術思想的繼承與發展
(二)現代中醫外科學在《外科正宗》的基礎上系統化、體系化
四、國外流傳
參考文獻
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陳實功 節選
《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陳實功》: 二、學術特色 陳實功注重全面掌握傳統外科理論和技能,臨證每以臟腑經絡為辨證綱領;治療內外并重,內治長于消、托、補,外治使用多種外用腐蝕藥和手術方法。重視整體和辨證論治,審因論證,辨別陰陽虛實。重視脾胃,“蓋瘡全賴脾土,調理必要端詳”。疾病的治療過程中,始終注意脾胃的調補,遣方用藥慎用寒涼,補益脾胃,充實氣血。后期養生調護也尤其注重飲食調理,以“養生之道,不損脾胃”為度。內治用消、托、補三法。消法是腫瘍初起,毒氣已聚,未成膿腐,邪盛正實的消除邪毒方法;托法是瘡瘍膿成而不消,邪實正虛的治法;補法是瘡瘍膿潰后邪正俱虛的治法。注重手術和藥物外治,“開戶逐賊,使毒外出為**”。創造了許多有價值的外治手術方法! 。ㄒ唬┝⒆阏w認識疾病,審證求因,詳辨陰陽 1.論病立足整體 陳實功認為,“治外較難于治內何者?內之癥或不及其外,外之癥則必根于其內”,這是他治病的指導思想。中醫學認為,“有諸內,必形諸外”,人體是一個統一的整體,癰疽瘡瘍雖是外科疾病,但是與內在臟腑都有很大的聯系,把局部表現與全身陰陽氣血的盛衰綜合進行辨證。七情、六淫、飲食起居失常等致病因素,均可影響臟腑氣機,五臟不和,六腑不通,自內外發,留結為癰。治病必須把握整體情況而進行辨證論治,他指出:“凡看人病,兼視其形色,后與脈病相參,誠識于此,以決其終。”陳實功在對外科疾病的認識上,突出了整體觀念。他認為“外之癥則必根于其內”,也就是說外癥的發生不僅僅是體表的病變,而是與內在因素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提出六淫、七情、飲食等致病因素先使氣血、臟腑發生乖變,而后乃外發為癰疽。故他說“六淫傷氣血,七情干臟腑”“凡發癰疽者,未有不先傷五臟而后發之”“癰疽多由臟腑乖變,關竅不得宣通而發”。這說明癰疽的發生與氣血、臟腑有密切的聯系,氣血、臟腑的異常能直接影響癰疽病情的變化。也就是說,癰疽在體外發生的癥狀,也反映了體內氣血、臟腑的異常變化,不能孤立地來看癰疽,而應當根據人體的整體狀況來判別! 2.診疾必先求因陳實功認為,癰疽成因有二:一是由“火熱”之毒引起。因為外感六淫、內傷七情、飲食勞倦在病程中均可化熱生火。“火既生,七情六欲皆隨應而入之,既入之后,百病發焉……發于外者,成癰疽、發背、疔瘡。”二是因虛致瘡。陳實功強調,瘡瘍的發生也與內傷正氣關系密切。言“是為疾者,房勞過度,氣竭精傷……以致真水真陰從此而耗散;既散之后,其臟必虛,所以諸火諸邪乘虛而入。既入之后,渾結為瘡”。此類瘡瘍,治宜扶正祛邪,攻補兼施。對瘡瘍之因不加明辨的醫家,虛證瘡瘍每被忽視,一遇瘡瘍不辨寒熱虛實表里,動輒施予攻伐之品,致邪毒內陷,變證叢生。對此弊病,陳實功甚為感慨,指出:“不論癥之新久,本之虛實,又不悟因虛致病,因病致虛,一律妄行攻之,如盲人騎瞎馬,半夜臨深池,豈不致危哉。” 。1)百病由火而生陳實功把癰疽的發病,歸結于水火動靜失常。他認為:“凡人處世而無疾病者,水升火降精秘血盈也!薄吧w謂靜則生水,動則生火;又水能生萬物,火能克萬物,故百病由火而生;鸺壬咔榱噪S應而入之;既入之后,百病發焉。發于內者,為風勞、蠱膈、痰喘、內傷;發于外者,成癰疽、發背、對口、疔瘡!薄
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陳實功 作者簡介
林燕,女,1977年出生,山東省聊城市人;北京中醫藥大學副教授,副主任醫師;醫學博士,中醫內科學專業;從事中醫內科學教學及《黃帝內經》研究主編《黃帝內經素問白話解》《黃帝內經靈柩白話解》《中醫內科學速記歌訣》等。 潘桂娟,女,1953年出生,遼寧省人。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研究員,醫學博士、博士研究生導師、博士后合作導師;中醫基礎理論重點學科帶頭人;國家“975”計劃項目“中醫理論體系框架結構研究”首席科學家;2002年至2015年期間,任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所長。研究方向:中醫理論體系框架結構研究、中醫痰證理論研究、中醫名家學術研究、日本漢方醫學研究。主編《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集成》《中國醫學百科全書·中醫卷·中醫基礎理論分卷》《中醫痰病研究與臨床》等。著有《日本漢方醫學》。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推拿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姑媽的寶刀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隨園食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