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醫入門必背歌訣
-
>
醫驗集要
-
>
尋回中醫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
-
>
補遺雷公炮制便覽 (一函2冊)
-
>
人體解剖學常用詞圖解(精裝)
-
>
神醫華佗(奇方妙治)
-
>
(精)河南古代醫家經驗輯
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陳無擇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3242486
- 條形碼:9787513242486 ; 978-7-5132-4248-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陳無擇 內容簡介
陳言,字無擇,號鶴溪道人,生于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卒于南宋紹熙元年(1190年);宋代處州青田(現浙江青田縣)人,是宋代儒醫兼通的有名醫家、“永嘉醫派”的創始人;著有《三因極一病證方論》《三因司天方》《依源指治》等。其中,《三因極一病證方論》為其代表著作。陳無擇力倡“由博返約”的方劑學思想,并基于這一學術思想總結“三因學說”,闡明了中醫病因學的基本框架。陳無擇重視經典理論,審因論治用藥;重視情志致病因素,強調顧護人體胃氣。陳無擇的“三因”學說,在后世產生了很好深遠的影響。本書內容包括陳無擇的生平概述、著作簡介、學術思想、臨證經驗、后世影響。
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陳無擇 目錄
一、時代背景
(一)社會經濟文化背景
(二)醫學學術背景
二、生平紀略
(一)生卒年代考證
(二)籍貫考辨
(三)字號考證
三、從醫經歷
(一)醫德高尚,無分貴賤
(二)治學嚴謹,廣收門徒
(三)醫技精湛,影響深遠
著作簡介
一、《三因極-病證方論》
二、《依源指治》
三、《三因司天方》
學術思想
一、學術淵源
(一)受儒家治學思想影響重視醫學經典
(二)秉承《黃帝內經》《金匱要略》病因學思想
二、學術特色
(一)從天人合一的角度認識人體臟腑
(二)以三因學說為核心構建病因學框架
(三)三因學說對三因的認識與創見
(四)強調脈為醫門之先,將脈與病因相結合
(五)審證求因隨因施治,立病因辨證論治體系
(六)據五運六氣理論,重視因時制宜
(七)運用分項述藥方法,方劑研究由博返約
臨證經驗
一、審因論治之臨證運用
二.臨證選方用藥思路及特點
(一)臨證用藥偏溫燥
(二)用藥顧護人體胃氣
(三)重視情志致病因素
三、臨床病證之辨治特點
(一)健忘
(二)消渴
(三)喘證
(四)自汗盜汗
(五)嘔吐
(六)噦逆
(七)泄瀉
(八)霍亂
(九)痙證
(十)腰痛
(十一)痿證
(十二)癰疽
(十三)眼疾
(十四)鼻衄
(十五)癮疹
后世影響
一、歷代評價
二、學派傳承
(一)開創永嘉醫派
(二)永嘉醫派的學術特點
三、后世發揮
(一)永嘉醫派成員的發揮
(二)其他醫家的發揮
(三)《三因方》溫膽湯后世之臨證運用
參考文獻
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陳無擇 節選
《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陳無擇》: 2.對傷寒及六經傳變的認識 (1)對傷寒概念的認識 《傷寒論》問世后,唐代尚流傳不廣,至宋經過林億等校正刊行,研究者隨之日益興盛,進行了相當規模的整理注釋。一般而言,以《傷寒論》所述為廣義傷寒,如《難經》所言:“傷寒有五:有中風、有傷寒、有濕溫、有熱病、有溫病。”傷寒有五之“傷寒”,系指廣義的傷寒;五種之中的“傷寒”系指狹義的傷寒。又如,北宋龐安時《傷寒總病論·敘論》指出:感寒“即時成病”的傷寒,及“不即時成病”的溫病、中風、濕病、風溫等,“其病本因冬時中寒,隨時有變病之形態耳,故大醫通謂之傷寒焉”。 陳無擇則持不同觀點,如《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之四·傷寒辨正》:‘《內經》論傷寒,惟說足三陰三陽、六經傳受、愈否日數……至張長沙以伊尹《湯液》作治法,兼述傷風暑濕等。詳略不同,格量互顯,使后學舉隅而反。至晉不解其義,隨行編集,遂行于世,此后蹈襲者不可勝計……雖有意于廣傳,皆未明其義類。”陳無擇認為《傷寒論》以研討具體的傷寒病為主,“兼述傷風暑濕”的目的是為了“格量互顯”,對比鑒別,以便“舉隅而反”,分別論治。又《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之四·敘傷風論》:“經云:春傷風,夏飧泄,此乃四時之序也。或表中風在經絡中,循經流注,以日傳變,與傷寒無異。但寒泣血,無汗惡寒;風散氣,有汗惡風為不同。仲景正以此格量太陽經傷寒、傷風用藥不同,而纂集者不識門類,遂雙編二證,使后學混濫,卒不知歸……甚者以傷風、暑、濕、時氣、疫疹,凡日太陽病者皆謂之傷寒,晉人不經,類皆如此,固不足道。但名義乖錯,惑于后世,不可不與之辨。”并在《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之四·敘傷寒論》中反復申辨《傷寒論》于“陽明、少陽與三陰經傷風證治,則蔑聞矣,故知仲景只就太陽一經格量二病,令勿互差。編集既不詮辨,后學懵無所知”。《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之四·傷寒傳變次序》著重指出:“至漢諸師,凡外所因皆日太陽病,未為了義。”因此,陳氏認為《傷寒論》重點以論述人體感受風寒之邪所致的一系列病理變化及辨證施治,是以論述狹義傷寒為主的。 陳無擇《三因極一病證方論》的外所因疾病,涵蓋范圍較為寬泛。其論外感疾病,完全從病因出發,以外感六淫邪氣立論,認為寒邪作為六淫之一,與其他邪氣處于平等地位,傷寒作為寒邪所致的較輕疾患,即使中風、中寒亦難于包含一切外感病邪。這種以六淫統率整個外感病分類方法具有正確反映外感病病因之全面性與客觀性的優勢,是一種既能將寒、溫融于一爐、統于一體,又切合外感病臨證實際的較為全面完備的外感疾病分類系統之雛形。正是由于他以六淫統率外感諸病,具有極強的概容性,無需要涉及傷寒廣、狹二義的區辨,較好地解決了學術爭論的困惑,確實是對外感病認識的重要發展。因此有學者提出,這一外感病學分類體系及診療方法系統,自《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問世后,并未引起“永嘉醫派”以及后世外感病學各家的重視,否則,就不會有學術界長期而無休止的關于傷寒廣狹之義紛爭,也不會造成后世傷寒學派與溫病學派長期分立并存,至今無法統一的局面。 ……
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陳無擇 作者簡介
祿穎,女,1978年出生,河北省定州市人。北京中醫藥大學副教授,醫學博士,中醫基礎理論專業;主要從事《內經》教學與中醫基礎理論研究。作為編委參編《中國針灸交流通鑒·歷史卷》《中醫經典名醫心悟選粹》《醫道求真——學術體系研究》《中醫學概論》《內經精讀》等。 潘桂娟,女,1953年出生,遼寧省人。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研究員,醫學博士、博士研究生導師、博士后合作導師;中醫基礎理論重點學科帶頭人;國家“975”計劃項目“中醫理論體系框架結構研究”首席科學家;2002年至2015年期間,任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所長。研究方向:中醫理論體系框架結構研究、中醫痰證理論研究、中醫名家學術研究、日本漢方醫學研究。主編《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集成》《中國醫學百科全書·中醫卷·中醫基礎理論分卷》《中醫痰病研究與臨床》等。著有《日本漢方醫學》。
- >
山海經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唐代進士錄
- >
朝聞道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二體千字文
- >
莉莉和章魚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