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醫入門必背歌訣
-
>
醫驗集要
-
>
尋回中醫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
-
>
補遺雷公炮制便覽 (一函2冊)
-
>
人體解剖學常用詞圖解(精裝)
-
>
神醫華佗(奇方妙治)
-
>
(精)河南古代醫家經驗輯
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吳有性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3237413
- 條形碼:9787513237413 ; 978-7-5132-3741-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吳有性 內容簡介
吳有性,字又可,號淡齋,約生于明萬歷十年(1582),卒于清順治九年(1652);江蘇吳縣人,著有《溫疫論》一書。吳有性明確地提出了疫邪自口鼻而入的病因學說及“戾氣”致病說,在病機方面提出“邪伏膜原說”和“疫邪九傳說”;在疫病治法中強調祛邪為靠前義,首推攻下法,使后世治疫中的“溫病下不厭早”之說有繩墨可循,并成為“溫疫學派”的開創者。甄雪燕編著的《吳有性》一書,內容包括吳有性的生平概述、著作簡介、學術思想、臨證經驗、后世影響等。
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吳有性 目錄
一、時代背景
(一)時局動蕩
(二)災害連年
(三)熱病肆虐
(四)防疫方法
(五)醫學治疫
二、生平紀略
(一)生卒年考
(二)籍貫考辨
(三)字號、書齋室名考
三、從醫經歷
著作簡介
一、《溫疫論》原刊本系統
二、《溫疫論》各種注本系統
學術思想
一、學術淵源
(一)“溫疫”探源
(二)“溫疫”解析
(三)“溫疫”防治
二、學術特色
(一)溫疫病因雜氣致病
(二)溫疫傳變,邪伏膜原
(三)溫疫治則逐邪**兼以扶正
(四)溫疫治法分消表里
臨證經驗
一、驗案解析
(一)重用大黃案例
(二)疫病診斷案例
(三)疫后康復案例
二、診療要略
(一)辨析“汗”與“斑”
(二)辨析應下諸癥
(三)辨析下后變證
(四)辨析疫病二便
(五)辨析疫病兼證
(六)辨析“藥煩”與“停藥”
后世影響
一、歷代評價
二、學派傳承
(一)戴天章
(二)楊栗山
(三)余霖
(四)劉奎
三、后世發揮
(一)“主客交”理論新解
(二)“截斷扭轉”療法
(三)膜原證與達原飲
參考文獻
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吳有性 節選
《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吳有性》: 三、從醫經歷 江蘇吳縣東山鎮在伸進太湖*大半島的頂端,也叫東洞庭山。這里物產豐富、風景優美,吳有性就生活在此。吳氏生活的年代正值大明朝內憂外患之際,各種矛盾不斷激化,連年戰爭導致瘟疫流行,為治療疫病,吳有性走上了醫學道路。 由于資料記載有限,吳有性師出何門、自幼跟隨過哪些老師學習、學習過什么、讀過哪些著作等情況,我們就不得而知了。但是,吳有性的家鄉江蘇吳縣一直以來醫學整體發展水平較好,僅明清時期就出現過很多名醫。如明代著名外科醫家王維德就是洞庭西山人,明代著名溫補派代表人物薛己也是江蘇吳縣人,清初的張璐、葉天士、薛雪都是江蘇吳縣人。江蘇經濟、文化、科學自古就比較發達,尤其洞庭湖一代更是河流密集、交通便利,加之氣候相對溫暖,人口流動很大,致使疫病流行頻繁,在客觀上促進了醫家對疫病的認識和了解,使江蘇成為溫病學派的發源地。正是受到濃厚醫學研究氛圍的影響,為吳有性創立溫疫學派奠定了良好的醫學研究氛圍! 稖匾哒摗分袇怯行运鶎懶蜓苑治觯瑓鞘现饕蛞卟×餍卸呱厢t學道路。崇禎十七年前后,吳有性曾任吳縣二十六都一圖的里長,是古代的鄉官。明代以110戶為一里,里長主要負責掌管戶口、賦役等事物。由此可以推測,吳有性并不是專門從事醫療行業。中年以后的吳有性主要擔任里長工作,醫學應該只是他的“副業”。崇禎十七年,吳有性曾組織一些有名望的鄉紳和商人,為鄉里一個席姓寡婦修建廟宇。作為大明政府委任的里長,吳有性恪盡職守,擔負著自己應盡的職責。尤其,此時正是清兵入關,與李自成率領的農民軍進行著殊死搏斗的歷史時段,整個中國處在改朝換代的混亂之際。由此可以看出,吳有性在當地一定是一位德高望重、受人尊敬的長者。在擔任里長的同時,吳有性喜愛醫學,并從事臨床治療工作!稖匾哒摗沸蜓灾幸蔡岬皆诔绲澞觊g,中國的幾個省都流行過瘟疫,崇禎辛巳“疫氣流行,山東、浙省,南北兩直。感者尤多……或至闔門傳染”。面對這種局面,吳有性發現,“諸醫以傷寒法治之不效,死亡甚眾……緩者朝發夕死,急者頃刻而亡”。如此慘痛的失治、誤治局面,使吳有性深有感觸。他通過臨證細致入微的觀察,又翻閱大量的醫學文獻,“靜心窮理,格其所感之氣,所入之門,所受之處,及其傳變之體”,并將平日所用驗方加以整理,撰寫《溫疫論》一書,為疫病的防治提出了一系列新見解,在疫病防治的許多方面有重大突破。 吳有性在臨證期間發現,諸多患者中有因醫者死守傷寒治法而誤治的,也有因家財貧乏無力醫治而死的,枉死者不可勝計。面對這種闔門而殪,舉族而喪的慘景,吳有性深深感覺到對于疫病的病因病機、治療方法等必須深入研究,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進行認真實踐。他明確指出:“守古法不合今病,以今病簡古書,原無明論,是以投劑不效!币会樢娧卣业搅藭r醫治療疫病無效的原因。吳有性打破了一直以來《內經》中關于六淫致病的病因學說,突破性地提出了“戾氣”致病學說,并指出瘟疫之邪由口鼻而入,成為溫病病因學上新的里程碑。通過長期臨證實踐,吳有性觀察到傷寒與溫疫的區別,使溫病真正從傷寒體系中分離出來,成為中醫學外感病認識發展史上的一次飛躍,為清代溫病學派的形成發出了先聲,為此,他得到了“治溫證千古一人”的贊譽。 ……
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吳有性 作者簡介
甄雪燕,女,1976年出生,北京人;北京中醫藥大學副教授,醫學博士,中醫醫史文獻學專業;從事醫學史的教學與科研及中醫文化史、中西醫學比較史研究。參編《帶您走進》《中醫臨床必讀名著30種》等! ∨斯鹁,女,1953年出生,遼寧省人。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研究員,醫學博士、博士研究生導師、博士后合作導師;中醫基礎理論重點學科帶頭人;國家“975”計劃項目“中醫理論體系框架結構研究”首席科學家;2002年至2015年期間,任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所長。研究方向:中醫理論體系框架結構研究、中醫痰證理論研究、中醫名家學術研究、日本漢方醫學研究。主編《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集成》《中國醫學百科全書·中醫卷·中醫基礎理論分卷》《中醫痰病研究與臨床》等。著有《日本漢方醫學》。
- >
二體千字文
- >
我與地壇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自卑與超越
- >
唐代進士錄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朝聞道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