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醫入門必背歌訣
-
>
醫驗集要
-
>
尋回中醫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
-
>
補遺雷公炮制便覽 (一函2冊)
-
>
人體解剖學常用詞圖解(精裝)
-
>
神醫華佗(奇方妙治)
-
>
(精)河南古代醫家經驗輯
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何廉臣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3236720
- 條形碼:9787513236720 ; 978-7-5132-3672-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何廉臣 內容簡介
何廉臣,名炳元,字廉臣,號印巖,晚年又自號“越中老朽”;生于清咸豐十一年(1861年),卒于民國十八年(1929年);浙江紹興人,清末民初中醫名家,“紹派傷寒”的代表人物。何廉臣校訂、編纂、撰著之醫書30余種,其中以《增訂通俗傷寒論》、《重訂廣溫熱論》、《全國名醫驗案類編》等,很能反映其醫學思想。何廉臣一生致力于中醫學術的傳承與發展,增訂《通俗傷寒論》,發展傷寒學說,強調寒溫融合;重訂《廣溫熱論》,從伏火論治溫病,闡明伏氣溫病與新感溫病的區別,豐富了溫病辨證論治體系。湯爾群編著的《何廉臣/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內容包括何廉臣的生平概述、著作簡介、學術思想、臨證經驗、后世影響等。
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何廉臣 目錄
一、時代背景
二、生平紀略
三、從醫經歷
(一)棄儒從醫,游學蘇滬
(二)勤于診務,尤擅傷寒
(三)整理古籍,保存國粹
(四)積極參加各類醫事活動
著作簡介
一、《新醫宗必讀》
二、《紹興醫學會課藝》
三、《感癥寶筏》
四、《濕溫時疫治療法》
五、《重訂廣溫熱論》
六、《兒科診斷學》
七、《葉天士醫案按》
八、《紹興縣警察所考取醫生試藝選刊》
九、《紹興縣同善局醫方匯選》
十、《實驗藥物學》
十一、《全國名醫驗案類編》
十二、《增訂傷寒百證歌注》
十三、《新增傷寒論廣要》
十四、《何氏醫學叢書》
十五、《增訂通俗傷寒論》
學術思想
一、學術淵源
(一)家學淵源
(二)師從名醫
(三)私淑葉天士
(四)發揚紹派傷寒學說
二、學術特色
(一)傷寒學術思想
(二)溫病學術思想
(三)嘗試中西醫匯通
(四)對葉天士學說的闡發
臨證經驗
一、診法特點
(一)望診
(二)問診
(三)切診
(四)小兒溫熱診法
二、治療原則
(一)依據地氣,重視治濕
(二)濕熱治肺,寒濕治脾
(三)治外感重視透邪外出
(四)治燥創立溫涼分治
三、辨證論治
(一)論治六淫時病
(二)論治濕溫時疫
(三)論治痧證
(四)論治黃耳赤膈傷寒
(五)論治小兒溫熱
(六)論治痰飲
(七)論治血證
(八)論治腫脹臌
(九)論治哮喘
(十)論治痹證
(十一)論治痞證
(十二)論治泄瀉
(十三)論治痢疾
(十四)論治痛證
四、何廉臣驗方
五、醫案舉隅
(一)時證
(二)雜證
(三)婦科病證
后世影響
一、歷代評價
二、學派傳承
參考文獻
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何廉臣 節選
《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何廉臣》: (二)溫病學術思想 何廉臣在戴天章和陸九芝的基礎上,撰《重訂廣溫熱論》一書,繼承和發揮溫病學術思想。何廉臣言“溫熱,伏氣病也”,指出溫病即是伏氣病,提出“溫病四時皆有之說”,擴充了伏氣溫病的范圍;提出“凡溫熱即是伏火”之說,從伏火來探討伏氣溫病的病因病機。此外,何廉臣還闡明新感溫病與伏氣溫病的本質區別,完善了伏氣溫病辨證論治的體系。 1.從伏氣論溫病 何廉臣認為,溫病是伏氣病,是由于邪伏在里,新感引動伏邪而發。按照新感邪氣性質的不同來分:感受風邪而發者為風溫(或曰風火),感受寒邪而發者為冷溫(或曰客寒包火),感受暑邪而發者為暑溫(或曰暑熱),感受濕邪而發者為濕溫(或曰濕遏熱伏),感受穢毒之邪而發者為溫毒等。何廉臣強調溫病四時皆有,突破了傳統“冬傷于寒,春必病溫”的認識。按照發病季節的不同來分:發于春天為春溫(或日春時晚發),發于夏天的為夏溫(或曰熱病),發于秋天為秋溫(或曰秋時晚發、或曰伏暑),發于冬天為冬溫(或曰伏暑冬發)。 正如何廉臣在《重訂廣溫熱論·論溫熱四時皆有》中所云:“溫熱,伏氣病也,通稱伏邪。病之作,往往因新感而發,所謂新邪引動伏邪也。因風邪引動而發者,曰風溫,或曰風火。因寒邪引動而發者,曰冷溫,或曰客寒包火。因暑邪引動而發者,曰暑溫,或曰暑熱。因濕邪引動而發者,曰濕溫,或曰濕遏熱伏。若兼穢毒者,曰溫毒,其癥有二:一為風溫時毒,一為濕溫時毒。此以兼癥別其病名也。其發于春者,曰春溫,或曰春時晚發。發于夏者,曰夏熱,或曰熱病。發于秋者,曰秋溫,或曰秋時晚發,或曰伏暑。發于冬者,曰冬溫,或曰伏暑冬發。此以時令別其病名也。其病萌于春,盛于夏,極于秋,衰于冬,間亦有盛發于春冬者,然總以盛發于夏秋為多。” 2.論溫熱皆是伏火 何廉臣認為,伏火為伏氣溫熱的主要病因,雖然*初感受的邪氣有寒邪、暑邪等不同,但邪氣伏留,蘊蒸化火,伏火是*終發展為溫熱的主要原因。如《重訂廣溫熱論》曰:“凡伏氣溫熱,皆是伏火,雖其初感受之氣有傷寒、傷暑之不同,而潛伏既久,蘊釀蒸變逾時而發,無一不同歸火化。”他又根據伏邪性質的不同,將伏火又分為濕火和燥火,言“同一伏火,而濕火與燥火,判然不同”。 何廉臣認為,濕火之證,根據發病節氣的不同,分為濕溫、濕熱、伏暑夾濕三種,邪伏膜原為濕火之證的主要病機。如《重訂廣溫熱論》云:“凡濕火癥,發于夏至以前者為濕溫,夏至以后者為濕熱,發于霜降立冬后者為伏暑挾濕;其邪必伏于膜原,《內經》所謂橫連膜原是也。”濕火初起邪在氣分,多發肺脾及胃腸,臨床辨證根據人體中氣強弱而變化,有濕多、熱多之區別。如《重訂廣溫熱論》曰:“其人中氣實,而熱重于濕者,則發于陽明胃腸;中氣虛,而濕重于熱者,則發于太陰肺脾。初起邪在氣分,當分別濕多熱多。”“濕多者,濕重于熱也。”“熱多者,熱重于濕也。” 燥火之證,初起邪在血分,當分實火、虛燥兩種。實火為血郁化火,虛燥為陰虛生火。如《重訂廣溫熱論》曰:“實火從伏邪入血,血郁化火,火就燥而來。”“虛燥從伏邪傷陰,陰虛生火,火就燥而成。”燥火,“其邪必伏于血絡,《內經》所謂‘內舍于營’是也。大凡肝絡郁而相火劫液,液結化燥者,火盛則發于少陽膽經,風動則發于厥陰肝經;心絡郁而君火爍陰,陰虛化燥者,上蒸則發于太陰肺經,下爍則發于少陰腎經,而無不累及陽明胃腑者,以胃主一身之津液也”。詳細論述了伏氣溫病發病的病機變化及傳變規律。 ……
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何廉臣 作者簡介
湯爾群,男,1982年出生,安徽省懷遠縣人;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助理研究員;醫學博士,中醫臨床基礎(傷寒)專業;從事《黃帝內經》《傷寒論》等經典研究、中醫名家學術思想研究、學術流派研究、中醫理論體系框架結構研究。主編《任應秋臨證心驗》。《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集成》編委。 潘桂娟,女,1953年出生,遼寧省人。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研究員,醫學博士、博士研究生導師、博士后合作導師;中醫基礎理論重點學科帶頭人;國家“975”計劃項目“中醫理論體系框架結構研究”首席科學家;2002年至2015年期間,任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所長。研究方向:中醫理論體系框架結構研究、中醫痰證理論研究、中醫名家學術研究、日本漢方醫學研究。主編《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集成》《中國醫學百科全書·中醫卷·中醫基礎理論分卷》《中醫痰病研究與臨床》等。著有《日本漢方醫學》。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回憶愛瑪儂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煙與鏡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史學評論
- >
隨園食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