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醫入門必背歌訣
-
>
醫驗集要
-
>
尋回中醫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
-
>
補遺雷公炮制便覽 (一函2冊)
-
>
人體解剖學常用詞圖解(精裝)
-
>
神醫華佗(奇方妙治)
-
>
(精)河南古代醫家經驗輯
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楊士瀛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3236751
- 條形碼:9787513236751 ; 978-7-5132-3675-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楊士瀛 內容簡介
楊士瀛,字登父,號仁齋,約生于南宋嘉定元年(1208年),卒于南宋咸淳十年(1274年),三山郡(今福建省福州市)人,南宋有名醫家,福建古代四大名醫之一,代表著作有《仁齋直指方論》《仁齋小兒方論》《仁齋傷寒類書》《醫脈真經》等。楊士瀛出身于中醫世家,自幼習醫,對《內經》《難經》《傷寒論》等經典著作及歷代醫學名著悉心鉆研,能融匯各家之長,且多有獨到之處,在脈學、內科、兒科、傷寒等方面卓有成就,在后世有一定的學術影響。本書內容包括楊士瀛的生平概述、著作介紹、學術思想、臨證經驗、后世影響等。
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楊士瀛 目錄
一、時代背景
(一)社會背景
(二)科技背景
(三)醫學背景
二、生平紀略
(一)生平簡介
(二)學術成就
著作簡介
一、《仁齋直指方論》
二、《仁齋小兒方論》
三、《仁齋傷寒類書》
四、《醫脈真經》
學術思想
一、學術淵源
(一)繼承《內經》
(二)尊崇張仲景
(三)效法錢乙
二、學術特色
(一)四診合參的診法思想
(二)五臟相關的辨證思想
(三)脾為精血之養,胃為水谷之海
(四)血氣者,人身之根本
(五)治療圓機活法,創見頗多
(六)痰與飲分而論之
(七)兒科理論甚明,立方精粹
(八)傷寒明辨溫暑,用藥格法考究
臨證經驗
一、諸風病
(一)消痰開竅順氣祛風治諸風
(二)諸風病分類診治
二、諸氣病
(一)人有七情,病生七氣
(二)七氣湯化裁治諸氣病
三、諸血病
(一)血為百病之根
(二)治血必用血藥,四物湯為要
四、虛勞
(一)辨治重在氣血
(二)滋養營血為主,調節臟氣為輔
五、眩暈
(一)升降陰陽,重鎮止眩為法
(二)推求病因,靈活施治
六、瘧疾
(一)寒熱不歇因痰涎水飲內伏
(二)主張擇時用藥,重視瘧后調理
(三)詳分十瘧,辨治精詳
七、痢疾
(一)重辨五色及寒熱
(二)治療章法嚴謹,藥食并濟
(三)重調胃氣,慎用補澀
八、消渴
(一)三消病證有輕重
(二)三消并治與分治
(三)用藥講究歸經,重護脾胃生氣
九、諸痛
(一)心痛有正經與別脈之分
(二)脾痛有氣血痰水之別
(三)身痛有風濕痰血之辨
(四)腰痛多由腎虛引起
十、婦科病
(一)不可重血而輕氣
(二)產前順氣安胎,產后扶虛消瘀
十一、小兒驚風
(一)辨識以四證八候為綱
(二)有序施藥,慎用峻猛
十二、小兒疳證
(一)疳皆乳食不調,甘肥無節
(二)精細辨證,分類治疳
后世影響
一、后世評價
二、學術傳承
三、后世發揮
四、國外流傳
參考文獻
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楊士瀛 節選
《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楊士瀛》: (一)繼承《內經》 《內經》是我國現存醫學文獻中較早的經典著作,也是迄今為止地位*高的中醫理論經典巨著。《內經》創立了中醫學術體系與范式,系統地闡述了人的生理、病機及疾病診斷、防治等問題,確立了中醫學的理論原則,奠定了中醫學的理論基礎,一直被奉為中醫學的“圭臬”,成就了歷代無數醫學家的成長,楊士瀛也不例外。 《內經》作為楊士瀛學術思想的淵藪,體現于其所有著作的字里行間,是楊士瀛學術思想的主要理論依據。如《素問·六節藏象論》指出人以五臟為本,著眼于臟腑的生理功能和與之相聯系的心理活動、形體官竅、自然界物象等界定臟腑,詮釋了藏象的基本內涵,構建了以五臟為核心的人體五大系統,揭示了人體內在臟腑與外觀形象之間的有機聯系,為臨床各科辨證論治提供了理論依據。《仁齋直指方論》卷一,開篇即融合多篇《內經》有關藏象的內容,詳細闡述了“五臟所主論”“五臟陰陽虛實論”。陰陽五行理論,作為古代哲學觀和方法論引入《內經》后,成為理解中醫理論的一把鑰匙,幾乎貫穿于《內經》全書各篇,其中專篇論述者有《素問》的“陰陽應象大論”“金匱真言論”“陰陽離合論”“五運行大論”“陰陽別論”“陰陽類論”,以及《靈樞》“陰陽系日月”等。楊士瀛在《仁齋直指方論》卷一,綜合《內經》多篇內容,論述了“諸陰諸陽論”。 對于氣血理論的發揮與應用,也是楊士瀛學術思想的一大特色,是其繼承《內經》理論的突出體現。《靈樞·本臟》日:“人之氣血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素問·調經論》云:“人之所有者,血與氣耳。”又說:“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指出氣血為維持人體生命活動*寶貴的物質。楊士瀛在《仁齋直指方論·總論》“血榮氣衛論”條中說:“人之一身所以得全其性命者,氣與血也……血氣者,其人身之根本乎。”他所強調的氣血在人體生命中的重要作用,顯然源自于《內經》并在其基礎上進一步闡述了氣血之間的密切關系,開宗明義地提出“蓋氣者,血之帥也,氣行則血行,氣止則血止,氣溫則血滑,氣寒則血凝,氣有一息之不運,則血有一息之不行”(《仁齋直指方論·血榮氣衛論》),發展了《內經》的氣血理論。楊士瀛對于氣血理論給予了特別重視,如《仁齋直指方論》卷一有“血榮氣衛論”“男女氣血則一論”;卷二53條證治提綱,與血相關者就有9條,卷二十六“血”下又專設血論、血疾證治,“諸血”下設有諸血方論、衄血、咯唾血、咳嗽血、牙宣血、肌衄、溺血、便血等。從而全面論述了氣血的生成、運行、相互關系,以及氣血疾病的病因病機、臨床證候及辨證要點,并秉持調治氣血的理念于臨證,將氣血理論廣泛運用在內、外、婦、兒各科疾病的辨證施藥中,是已知運用氣血理論進行辨證施治的較早醫家,對后世影響很大。楊士瀛的許多氣血理論觀點,至今仍然有效指導著臨床。 ……
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楊士瀛 作者簡介
孫理軍,女,1961年出生,陜西省成陽市人;陜西中醫藥大學教授,中醫基礎理論專業,從事內經學、中醫基礎理論等課程的教學與科研工作50余年。主編、參編學術著作和教材40余部。代表性著作有:《王燾醫學全書》《王冰醫學全書》《難經發揮》《全注全譯》《全注全譯》等。 潘桂娟,女,1953年出生,遼寧省人。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研究員,醫學博士、博士研究生導師、博士后合作導師;中醫基礎理論重點學科帶頭人;國家“975”計劃項目“中醫理論體系框架結構研究”首席科學家;2002年至2015年期間,任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所長。研究方向:中醫理論體系框架結構研究、中醫痰證理論研究、中醫名家學術研究、日本漢方醫學研究。主編《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集成》《中國醫學百科全書·中醫卷·中醫基礎理論分卷》《中醫痰病研究與臨床》等。著有《日本漢方醫學》。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莉莉和章魚
- >
隨園食單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我與地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