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醫入門必背歌訣
-
>
醫驗集要
-
>
尋回中醫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
-
>
補遺雷公炮制便覽 (一函2冊)
-
>
人體解剖學常用詞圖解(精裝)
-
>
神醫華佗(奇方妙治)
-
>
(精)河南古代醫家經驗輯
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朱丹溪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3236669
- 條形碼:9787513236669 ; 978-7-5132-3666-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朱丹溪 內容簡介
朱丹溪,名震亨,字彥修,號丹溪。生于元至元十八年(1281年),卒于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元代義烏(今浙江義烏市)赤岸鎮人。元代有名醫家,滋陰學派的創始人,后世將其與劉完素、張從正、李東垣并稱“金元四大家”。著有《格致余論》《局方發揮》《丹溪心法》《金匱鉤玄》等。朱丹溪援理入醫,提出“陽有余陰不足論”和“相火論”;將“氣、血、痰、郁”作為臨床辨證的綱領。朱丹溪之后受眾者甚廣,其醫學理論和臨床經驗,不僅對明清醫學的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而且促進了日本江戶時代漢醫后世派的形成與發展。本書內容,包括朱丹溪的生平概述、著作介紹、學術思想、臨證經驗及后世影響等。
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朱丹溪 目錄
一、時代背景
(一)社會背景
(二)醫學背景
(三)家族背景
二、生平紀略
朱丹溪年譜
三、從醫經歷
著作簡介
一、現存著作
(一)朱丹溪本人所撰著作
(二)朱丹溪門人整理的著作
二、亡佚著作
三、托名朱丹溪的著作
四、與朱丹溪相關的著作
學術思想
一、學術淵源
(一)師從許謙,學習理學
(二)研讀經典,融會貫通
(三)集金元諸家之長
二、學術特色
(一)陽有余陰不足論
(二)相火論
(三)“氣血痰郁”學說
(四)養生理論
(五)批評《局方》之弊
臨證經驗
一、診治法則
(一)診法要領
(二)治療原則
(三)特色治法
(四)組方特點
二、雜病診治
(一)痰證
(二)中風
(三)痛風
(四)脾胃病
(五)鼓脹
(六)咳嗽
(七)哮喘
(八)瘧疾
(九)痿證
(十)泄瀉
(十一)諸痛證
(十二)眩暈
(十三)黃疸
(十四)血證
(十五)水腫
(十六)癰疽
(十七)婦科諸病候
(十八)兒科諸病候
后世影響
一、歷代評價
二、學派傳承
(一)丹溪學派的形成
(二)朱丹溪的弟子
三、后世發揮
(一)對“滋陰學說”的發揮
(二)對“陽有余陰不足論”的發揮
(三)對“氣血痰郁”四傷學說的發揮
四、國外流傳
參考文獻
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朱丹溪 節選
《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朱丹溪》: 朱丹溪42歲時,以“倒倉法”治愈了其師許謙多年的頑疾,從而聲名鵲起。據朱丹溪自述,許謙因患胃痛而多方求醫,用藥多“燥熱辛香”,治數十年而變成“足攣痛甚”,自己料想已成廢人,醫生也已技窮。朱丹溪經過細心診察,用防風通圣散連服半月,瀉下“積滯如五色爛錦者,如桕燭油凝者”,近半月,病似退,又半月而進食稍增,但“兩足難移,計無所出”。此后,朱丹溪得到“西域之異人”傳授的“倒倉法”,得知此法對癱瘓非常有效。朱丹溪經多次實踐,確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于第三年三月,將此法用于許謙。許謙服后瀉下多次,又飲“輪回酒”數杯。調理半月后,便覺身體輕捷了許多,兩足漸能活動,不久便行動自如了! ≈斓は涍^臨床實踐的不斷探討和總結,領悟到“集前人已效之方,應今人無窮之病”的弊端,體會到《和劑局方》用藥偏于溫燥,若濫用則流弊不少。同時,因其父親死于“內傷”,伯父死于“瞀悶”,叔父死于“鼻衄”,幼弟死于腿痛,妻子死于“積痰”,都是由于“藥之誤也”,使得朱丹溪多有困惑而不得解,可謂“心膽摧裂,痛不可追”。繼而,朱丹溪決定再度外出求師,以“為之依歸,發其茅塞”! ≡┒ǘ辏1325),朱丹溪45歲,已有醫名,為尋找醫學真諦,外出千里求師,渡錢塘江,千里迢迢來到吳中(今江蘇蘇州),后到宛陵(今安徽宣城),又上南徐(今江蘇鎮江),輾轉建業(今南京),“但聞某處有某醫,便往拜而問之”,“連經數郡”,但始終沒有找到一位適合自己的老師。后又到定城,得到“寒涼派”劉完素所著《素問玄機原病式》和“補土派”李東垣的書稿,耳目為之一新,但始終未得“的然之議論”。有人告知,杭州羅知悌醫術高明,學問精湛,于是不顧夏日炎熱,日夜兼程,匆忙趕到杭州求教。 羅知悌(?~1327年),字子敬,世稱“太無先生”,大約生于1238~1243年間,浙江錢塘(今杭州市)人。年輕時入黃門為宦官,精于醫學。其時,南方盛行《局方》之學,而北方劉完素則創“火熱論”,倡言醫學新理論。河間之學傳于荊山浮屠,游行至江南而再傳羅知悌于杭城。羅知悌得劉完素之學,復旁通張子和、李東垣二家學說,成為江南接受醫學新思想的**人。羅知悌促進了北學南漸,開創了“醫之門戶分于金元”的新時代,名聞一時,曾以醫術侍奉宋理宗,甚得寵厚。其好讀書,善識天文、地理、藝術等! ≈斓は昂蜷T下三載”,1325年秋,羅知悌終于收他為徒。因“念其誠”,“盡以其術授之”。羅知悌當時年事已高,由朱丹溪伺診,盡授其醫術,朱丹溪因此而得以自創一家。據朱丹溪自述,羅知悌治病并無固定藥方,診病時必令弟子診視脈狀回稟,但臥聽口授,用某藥治某病,以某藥監某病,以某藥為引經,而一方之中,自有攻補兼用者,也有先攻后補者,有先補后攻者。這使朱丹溪深受啟發,大悟古方治今病,焉能吻合?而以古方治今病,正如拆舊屋湊新屋,須經匠人之手方可,這即是“隨時取中”之意!陡裰掠嗾摗堊雍凸糇⒄摗酚浻羞@樣一則醫案:“因觀羅先生治一病僧,黃瘦倦怠,羅公診其病,因乃蜀人,出家時其母在堂,及游浙右經七年。忽一日,念母之心不可遏,欲歸無腰纏,徒而朝夕西望而泣,以是得病。時僧二十五歲,羅令其隔壁泊宿,每日以牛肉、豬肚、甘肥等,煮糜爛與之。凡經半月余,且時以慰諭之言勞之。又日:我與鈔十錠作路費,我不望報,但欲救汝之死命爾!察其形稍蘇,與桃仁承氣,一日三帖下之,皆是血塊痰積方止。次日只與熟菜、稀粥,將息又半月,其人遂如故!
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朱丹溪 作者簡介
杜松,女,1978年出生,遼寧省丹東市人。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副研究員,醫學博士,中醫基礎理論專業;從事中醫診法理論研究、中醫名家學術思想研究、現代重大疾病的中醫診療理論研究、中醫理論體系框架結構研究。參編《溫病大成》《中醫學導論》!吨嗅t歷代名家學術研究集成》編委。 潘桂娟,女,1953年出生,遼寧省人。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研究員,醫學博士、博士研究生導師、博士后合作導師;中醫基礎理論重點學科帶頭人;國家“975”計劃項目“中醫理論體系框架結構研究”首席科學家;2002年至2015年期間,任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所長。研究方向:中醫理論體系框架結構研究、中醫痰證理論研究、中醫名家學術研究、日本漢方醫學研究。主編《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集成》《中國醫學百科全書·中醫卷·中醫基礎理論分卷》《中醫痰病研究與臨床》等。著有《日本漢方醫學》。
- >
回憶愛瑪儂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唐代進士錄
- >
史學評論
- >
經典常談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