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醫入門必背歌訣
-
>
醫驗集要
-
>
尋回中醫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
-
>
補遺雷公炮制便覽 (一函2冊)
-
>
人體解剖學常用詞圖解(精裝)
-
>
神醫華佗(奇方妙治)
-
>
(精)河南古代醫家經驗輯
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王好古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3217514
- 條形碼:9787513217514 ; 978-7-5132-1751-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王好古 內容簡介
王好古,字進之,號汝莊,晚號海藏老人;生于金承安五年(1200),約卒于元至元元年(1264);元中書省趙州(今河北趙縣)人,元代有名醫家,易水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代表著作有《陰證略例》《醫壘元戎》《湯液本草》《此事難知》和《海藏癍論萃英》等。王好古精通《黃帝內經》,深研《傷寒論》,師承張元素、李杲之學,對易水學派的本草學理論進行了系統總結并有所拓展;在研習張仲景學說的同時,緊密結合個人豐富的臨床實踐經驗,提出了陰證學說、六經內外一統論,為《傷寒論》學術的發展開了兩大門徑,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喬文彪、蘇婷編著的《王好古/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主要內容包括:王好古的生平概述、著作簡介、學術思想、臨證經驗、后世影響等。
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王好古 目錄
一、時代背景
(一)社會文化背景
(二)前人醫學理論的影響
二、生平紀略
(一)生平經歷
(二)生平大事
(三)生卒年代考證
三、從醫經歷
(一)繼承師學,發揚光大
(二)勤奮刻苦,虛心治學
(三)知常達變,強調靈活
(四)執簡馭繁,務簡求實
著作簡介
一、《陰證略例》
二、《湯液本草》
三、《醫壘元戎》
四、《此事難知》
五、《海藏癍論萃英》
學術思想
對傷寒學說的研究
二、學術特色
(一)對傷寒學說的研究
(二)對本草學的研究
(三)創立“三焦寒熱用藥”體例
(四)對針灸學的貢獻
臨證經驗
一、治療特色
(一)創“三法五治”之法
(二)傷寒陰證治療特點
(三)癍疹治療特點
二、組方用藥特色
(一)四物湯加減例
(二)理中湯加減例
(三)論發黃茵陳蒿湯加減例
(四)論發癍諸藥
(五)講究煎服方法
(六)注重飲食調養
三、傷寒驗案分析
(一)外陽內陰
(二)陽狂
(三)陰狂
(四)陰易
(五)夜服
(六)陰血
(七)鼓擊脈
(八)腹痛
(九)陰易
后世影響
一、歷代評價
二、學派傳承
三、后世發揮
參考文獻
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王好古 節選
《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王好古》: 一、對傷寒學說的研究 王好古作為易水學派代表人物之一,少時與李東垣同學于易水學派的創始人張元素,張氏歿后,以年幼于李杲二十歲,后復從學于李杲,可謂得師不傳之秘。王好古的學術思想,淵源于《黃帝內經》《傷寒論》等經典,復受歷代醫家如王叔和、朱肱、許叔微、韓祗和等的影響,特別是其師張元素的臟腑辨證及李杲的脾胃內傷論,對他的熏陶尤深,所有這些,促使其成為易水學派一位承前啟后的名醫。 易水學派的鼻祖張元素深入地研究了臟腑證候的病機及其治療,用臟腑寒熱虛實來分析疾病的發生和變化,確立了以臟腑為中心的病機學說。李東垣則在繼承元素學說的基礎上,側重于脾胃學說的研究。提出了“養胃氣為本”的學術主張,其“升發脾陽”“補中益氣”“甘溫除熱”等治療大法,王氏備加推崇,并全面繼承下來。在全面繼承張、李二師學術思想及學術經驗的基礎上,王氏經過長期不懈的努力,才逐漸形成了以溫補脾腎、傷寒與雜病分經治療為主要特點的學術思想。在他的幾部著作中,均可見到張、李二師對其學術產生的影響。 王氏對傷寒陰證方面的建樹,是受元素三陰可下之法的啟發而逐漸形成的。誠如王氏所說:“潔古既有三陰可下之法也,必有三陰可補之法,予欲舉此內傷三陰可補之劑。……既舉仲景藥分而三之,人皆得知有三陰也。”不難看出,王氏是受潔古三陰下法的啟發,才引起對三陰證的重視,決心用溫補法治療三陰證,終于有所建樹。其在闡述印證的病因時,特別強調內因作用,比如他說:“霧露入腹,雖不飲冷與飲冷同;內傷飲冷,雖非霧露與霧露同。”王氏又言:“有單衣而感于外者,有空腹而感于內者,有單衣、空腹而內外俱感者,所稟輕重不一,在人本氣虛實之所得耳!”不難看出,他對陰證病因的認識,特別強調人體的“本氣虛”,明顯地受到李東垣“內傷脾胃,百病由生”觀點的影響。王氏在研究《傷寒論》方面所獲得的成就,除了他自己幾十年如一日的磚研外,張、李二師的親傳秘授也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誠如王氏所言:“予讀醫書幾十載矣,所仰慕者,仲景一書為尤焉,然讀之未易洞達其趣,欲得一師指之,偏國中無有能知者,寤而思,天其勤恤,俾我李公明之授手,及所不傳之妙,旬儲月積,浸就編帙,一語一言美無可狀。”由此可見,王氏治療陰證傷寒的學術思想與師承授受有密切的關系。 中藥歸經學說,是中藥藥性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指導中醫臨床用藥的基本理論之一。張元素在《傷寒論》六經分證的基礎上,首創“藥物歸經”及“引經報使”理論,張氏將引經中藥稱為“的藥”,即指有“導向”作用的藥物,在其《醫學啟源》及《珍珠囊》均有論述。如《醫學啟源·下卷》第七“去臟腑之火”中談到同為瀉火藥,黃連瀉心火,黃芩瀉肺火,白芍清肝火,知母瀉腎火,木通瀉小腸火,黃芩又瀉大腸火,石膏瀉胃火,各瀉各經之火,各有所長而各歸其經。《珍珠囊》所載的113味藥中即有30余味藥提到了歸經或類似歸經的文字,如“入某經”“某經藥”等,成為后世本草學著作的典范。李東垣進一步發展了歸經理論,如東垣《用藥心法》中不僅列出了引經報使藥,更將其編成歌訣,以利后人學習記憶。還增加了“諸經向導”圖示,補充了不少十二經所用之藥。并在《蘭室秘藏·頭痛門》中提出了六經用藥理論。王好古繼承了張元素、李東垣的歸經理論,認為取藥性之所長,使之各歸其經,則藥力專宏,療效彰著。王好古的藥學專著《湯液本草》,系統總結了上迄《神農本草經》《黃帝內經》,下至金元,千余年來的藥學精華,藥論翔實,繼承并發揚了易水學派的藥學理論。 ……
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王好古 作者簡介
喬文彪,男,1969年出生,河南省洛陽市人;陜西中醫藥大學副教授,從事中醫基礎理論教學和科研工作、中醫古典醫籍的文獻研究及臨床應用研究、古代醫家學術思想研究;參編《王燾醫學全書》《王冰醫學全書》《難經發揮》等。 潘桂娟,女,1953年出生,遼寧省人。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研究員,醫學博士、博士研究生導師、博士后合作導師;中醫基礎理論重點學科帶頭人;國家“975”計劃項目“中醫理論體系框架結構研究”首席科學家;2002年至2015年期間,任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所長。研究方向:中醫理論體系框架結構研究、中醫痰證理論研究、中醫名家學術研究、日本漢方醫學研究。主編《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集成》《中國醫學百科全書·中醫卷·中醫基礎理論分卷》《中醫痰病研究與臨床》等。著有《日本漢方醫學》。
- >
唐代進士錄
- >
朝聞道
- >
莉莉和章魚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經典常談
- >
自卑與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