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醫入門必背歌訣
-
>
醫驗集要
-
>
尋回中醫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
-
>
補遺雷公炮制便覽 (一函2冊)
-
>
人體解剖學常用詞圖解(精裝)
-
>
神醫華佗(奇方妙治)
-
>
(精)河南古代醫家經驗輯
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武之望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3217460
- 條形碼:9787513217460 ; 978-7-5132-1746-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武之望 內容簡介
本書通過對武之望著作的的系統研究,并結合現代以來30余篇有關文資
料,加之筆者與武之望為同鄉,親自到武之望故里搜集靠前手資料。較全面整理了武之望生平事跡,細致剖析其學術淵源,同時歸納總結了其醫學文獻整理學術思想及婦科、內科、兒科、男科、傷科、急重癥科、養生保健等方面的學術特色。進一步介紹了其部分臨床醫案、診疾軼聞及學術傳承。書末附有研究綜述及文獻題錄。可供廣大中醫和中西醫結合專業人員臨床參考和學習研究之用。
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武之望 目錄
一、生平紀略
(一)生卒考辨
(二)武之望年譜
(三)故里遺跡
(四)從政經歷
三、從醫經歷
(一)從醫過程
(二)診疾軼聞
著作簡介
一、《濟陰綱目》
二、《濟陽綱目》
三、《疹科類編》
四、其他著作
(一)《醫幟》
(二)《舉業卮言》
(三)萬歷本《臨潼縣志》
(四)游驪山詩作
學術思想
一、學術淵源
(一)薈萃百家,折衷取舍
(二)參考《準繩》,自成體系
二、學術特色
(一)病證同辨,綱舉目張
(二)方論結合,臨證便用
(三)重視實證,善舉病案
(四)突出婦科,總結提高
(五)善調脾胃,有所發明
(六)內科雜病,倡辨六郁
(七)注重保健,養生有道
(八)專論男科,實為創舉
(九)詳論疹科,簡明實用
臨證經驗
一、細審輕重緩急
(一)結合病情輕重選方
(二)結合標本兼證選藥
二、詳辨寒熱虛實
(一)根據寒熱虛實分別論治
(二)分層次論治寒熱虛實
(三)綜合寒熱虛實選藥組方
三、匯總成方化裁
四、精選單方驗方
(一)一味藥單驗方舉隅
(二)二味藥單驗方舉隅
(三)辨證應用單驗方舉隅
五、推崇食療食治
(一)蒸糕劑
(二)膏滋劑
(三)散劑
(四)羹粥劑
六、注重外治療法
(一)熏洗法
(二)納入法
(三)外敷法
(四)煙熏法
(五)噙漱法
(六)熱熨法
(七)糝擦法
(八)導便法
(九)取嚏法
七、適時應用合治
(一)灸藥同用
(二)內服外敷
(三)內服外熨
(四)內服外擦
八、重視制劑用法
(一)翔實記錄特殊藥物炮制與用法
(二)確切記載特殊方劑的制劑與應用
九、病證辨治舉例
(一)閉經
(二)求子
(三)癥瘕積聚
后世影響
一、歷代評價
二、學術傳承
三、后世發揮
參考文獻
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武之望 節選
《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武之望》: 一、學術淵源 (一)薈萃百家,折衷取舍 武之望出身于官宦之家,自幼受“修身、齊家、治國”的思想影響,潛心儒家之學,具有深厚的文字功底。同時,他在醫學方面曾受業于其族叔、當地名醫武帶川。武之望于萬歷十七年中進士,歷任霍邱、江都知縣,后遷至吏部,又曾任太仆寺少卿直至南京吏部右侍郎等多種官職。其豐厚的文化素養,從其為官經歷亦可以體現出來。在政務之余,武之望深入探討醫學知識,學驗俱豐。“儒之門戶分于宋,醫之門戶分于金元”(《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字部·醫家類》),醫學流派于金元有很大發展,如劉河間之主火,張子和之主攻,朱丹溪之主滋陰,及李東垣之重脾胃,河間、易水、溫熱、傷寒等學派基本形成于此期。明代醫學承受金元余緒,大體有養體(如戴原禮、徐用誠等)、攻下(如吳有性)、溫補(如薛己、張介賓等)、折衷(如倪維德、王肯堂等)等流派,而武之望的學術思想大體屬于折衷。 武之望一生遍覽群書,博學多聞,認為歷代醫家著述汗牛充棟,不免存偏執之弊,如守一家之傳難免掛漏,閱諸氏之說又苦浩繁,且良莠并存,研讀誠難。其曰:“余嘗遍觀群書,粵自《靈》《素》以來,名哲代作,著述日繁,漢有七家,唐得六十四,宋益以一百九十有七,其余可傳者,共五百九十六部,一萬有九十二卷,而吾熙朝之彥,續有萬余卷,汗牛充棟,誠難枚舉,然簡冊浩繁,雖有見地之真,不乏偏執之弊,學者望洋而嘆,安認指歸也。”或“擇理不精,折衷鮮據,故累千萬言而不覺其詳也”。(《濟陽綱目·序》)為此,刻意在編纂有關資料時,鑒別各家得失,慎重取舍,做到既薈萃百家之精華,又折衷至當,不“泥古方以療今疾”,同時參以自己的臨床經驗,編寫《濟陰綱目》《濟陽綱目》《疹科類編》等醫學著作。 武之望在《濟陰綱目》自序中曰:“婦女雜病,率與男子同。唯經血胎產諸證,自為一類。而其中派分枝析,變亦不可勝窮矣。概觀諸書,雖證各有論,而論不悉病之情;治各有方,而方不盡治之變。以故治婦人者,往往操一二方以療眾病。一不應而技遂窮,斯法不備之過也。古方《產寶》《大全》而外,近唯薛新甫推廣敷衍,頗補前人所未備。而醫案一書并列雜病于其中,即其著論立書,與療男子,豈有殊焉?嗣見同年王宇泰氏所輯《女科準繩》,旁搜博采,古今悉備。然一切雜病,亦復循薛氏例而概收之,難無駢枝贅疣之病。且分條不整,序次無倫。非耳目所素習者,卒觀之而莫得其要也。”鑒于當時流傳較廣的婦產科文獻仍然存在著諸如條理不清,查閱不便,或者治法方藥不甚完備等諸多不足之處,故武之望“于公事之暇,手為搜集。除去諸雜證,而專以婦人所獨者,匯為一書”,使得《濟陰綱目》這部婦產科專著“證各有論,其與寒熱虛實及標本淺深之致,頗悉其情;而治各有方,其與溫涼補瀉及緩急輕重之宜,亦盡其變”。這樣一來,“庶覽者不難,因論識病,因病取方。一展卷而犁然指掌,即庸工下醫,亦可隨手而取效也”。《濟陰綱目》在編寫體例上,較之以前的方書更加完備,門分類別,證各有論,治各有方,真正做到了綱舉目張,極易查閱。 ……
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武之望 作者簡介
冷偉,男,1976年出生,陜西省臨潼市人;陜西中醫藥大學副教授,醫學博士,中醫內科學專業;從事中醫內科教學和臨床診療及中醫腎臟病的理論與臨床研究;作為副主編,參編《大國醫經典醫案詮解病癥篇·風濕免疫病》。參編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二五”規劃教材《中醫內科學》。 潘桂娟,女,1953年出生,遼寧省人。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研究員,醫學博士、博士研究生導師、博士后合作導師;中醫基礎理論重點學科帶頭人;國家“975”計劃項目“中醫理論體系框架結構研究”首席科學家;2002年至2015年期間,任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所長。研究方向:中醫理論體系框架結構研究、中醫痰證理論研究、中醫名家學術研究、日本漢方醫學研究。主編《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集成》《中國醫學百科全書·中醫卷·中醫基礎理論分卷》《中醫痰病研究與臨床》等。著有《日本漢方醫學》。
- >
唐代進士錄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自卑與超越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月亮虎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我與地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