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醫入門必背歌訣
-
>
醫驗集要
-
>
尋回中醫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
-
>
補遺雷公炮制便覽 (一函2冊)
-
>
人體解剖學常用詞圖解(精裝)
-
>
神醫華佗(奇方妙治)
-
>
(精)河南古代醫家經驗輯
中藥合理應用二十講(新版)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3218917
- 條形碼:9787513218917 ; 978-7-5132-1891-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藥合理應用二十講(新版) 內容簡介
本書是作者通過多年臨床和教學工作積累的經驗總結, 對于不同功效藥物在藥性特點、服用方法、采收時間、藥物品種、產地、炮制方法、劑型、劑量等相關內容進行總結,內容豐富、實用。很好適合剛剛走出校門的臨床中醫師及中醫愛好者閱讀。
中藥合理應用二十講(新版) 目錄
第二講 解表藥的合理應用
第三講 清熱藥的合理應用
第四講 瀉下藥的合理應用
第五講 祛風濕藥的合理應用
第六講 化濕藥的合理應用
第七講 利水滲濕藥的合理應用
第八講 溫里藥的合理應用
第九講 理氣藥的合理應用
第十講 消食藥的合理應用
第十一講 驅蟲藥的合理應用
第十二講 止血藥的合理應用
第十三講 活血化瘀藥的合理應用
第十四講 化痰止咳平喘藥的合理應用
第十五講 安神藥的合理應用
第十六講 平肝息風藥的合理應用
第十七講 開竅藥的合理應用
第十八講 補益藥的合理應用
第十九講 收澀藥的合理應用
第二十講 外用藥的合理應用
附 張仲景《金匱要略》藥學思想研究
一、遣藥思想
二、制藥思想
三、服藥思想
中藥合理應用二十講(新版) 節選
《中藥合理應用二十講》: 辨證論治是中醫藥學的核心理論。中醫臨床用藥,首先將望、聞、問、切四診收集到的資料進行辨證,再據證而擬定治法,然后依法而遣藥組方,這是中醫用藥的基本思路。 準確辨證,并以此指導用藥,就能取得理想的療效。痤瘡是青少年的常見病、多發病,常見證型是風熱上攻,所以升麻葛根湯與五味消毒飲合方加減,以疏散風熱,清熱解毒,多有療效。筆者曾經治一痤瘡患者,每天晨起,均有3。5個新瘡癤出現,甚為苦惱,經美容院“美容”半年罔效,后就診于中醫。筆者詳細詢問病情,患者系一大學負責人,面色黑青,用心太過,時時欲眠但又難以人眠,氣短乏力而又煩躁不安,據此辨證屬于《金匱要略》中所說的“狐(或蟲)之為病,狀如傷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閉,臥起不安”之甘草瀉心湯證,遂投甘草瀉心湯加減,清熱解毒,健脾除濕,一周后復診,痤瘡消去大半,續服藥一周鞏固療效。半年后隨訪,面部皮膚光潤。本例患者的治療,全未用治療痤瘡常用經驗藥如金銀花、連翹、蒲公英、野菊花等,而是從整體辨證用藥人手,應手而效,說明辨證指導用藥的重要性。 辨證不準或不辨證用藥,輕則無效,甚則出現不良反應。筆者初學中醫時,對辨證指導用藥認識不足,經驗更不足。當時看到有一份專業雜志報道,用兒茶治療腹瀉,成人每日服用6-9g,據稱治療110例,療效滿意。閱后眼睛發亮,覺得如此大的樣本量得出的結論,應有較高的可信度。此后不久,遇到一位腹瀉患者,遂按照報道所說,給患者開兒茶服用,兩天后患者到醫院復診,稱藥后腹瀉絲毫未減,后轉診一老中醫,辨證屬脾虛濕盛證,給予參苓白術散和五苓散合方加減而愈。兒茶性涼,治療濕熱泄瀉應有較好效果,而筆者當時沒有辨證,將其用于脾虛濕盛泄瀉,其寒涼之性反有礙脾胃之運化,故用藥無效。 當今,中藥的不良反應被炒得沸沸揚揚,西方雜志的報道尤多。姑且西方人是看到了或感受到了中藥不良反應,但為什么不良反應在西方出現率高呢?除卻人種的體質差異外,主要原因應是西方人不能夠真正做到用中醫藥理論指導臨床合理用藥,中藥之應用,若不合乎中醫之理,產生不良反應就在所難免了。因此中醫師用藥,執業藥師向患者推薦非處方藥,都必須首先辨證,強化辨證意識,學習辨證技巧,積累辨證經驗,然后才有可能正確的、合理地使用中藥。 整體觀念指導合理用藥 整體觀念是中醫學的又一特點。整體觀念理論告訴我們,使用中藥不能簡單的頭痛醫頭,腳痛一腳,要分析某一癥狀是由什么臟腑、經絡發生病變所導致的,然后選用調理相應臟腑功能的中藥去治療。如頭痛一癥,治療時固當止痛,中醫認為“頭痛必用川芎”,但又不能只用川芎一藥,要遵循整體觀念,尋找頭痛的根源,頭痛與臟腑經絡的聯系,如偏頭痛多屬少陽膽經病變,加用柴胡;前額頭痛多屬陽明胃經病變,加用白芷(偏寒者)、石膏(偏熱者);后頭痛多屬太陽膀胱經病變,加用羌活;頭頂痛多屬厥陰肝經病變,加用吳茱萸(陰寒內盛者)、藁本(外寒者)等。這樣,在整體觀念理論指導下,綜合治療,標本兼顧,用藥全面、合理。 ……
中藥合理應用二十講(新版) 作者簡介
鄭虎占,男,醫學博士,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臨床中藥系主任,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第一批優秀中醫臨床人才,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航天中醫藥學重點學科帶頭人。兼任中華中醫藥學會中藥調劑與合理用藥分會主任委員、中國藥理學會治療藥物監測專業委員會常委、北京藥學會中藥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等職。主要研究方向為中藥藥性理論研究、中藥臨床合理應用研究、航天中醫藥學研究。出版學術著作9部,發表學術論文110余篇。臨床擅長治療皮膚病、男科病及內科、婦科疑難雜癥,曾赴韓國慶熙大學講學1年,受到患者及同仁的廣泛好評。
- >
史學評論
- >
唐代進士錄
- >
回憶愛瑪儂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我與地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