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醫入門必背歌訣
-
>
醫驗集要
-
>
尋回中醫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
-
>
補遺雷公炮制便覽 (一函2冊)
-
>
人體解剖學常用詞圖解(精裝)
-
>
神醫華佗(奇方妙治)
-
>
(精)河南古代醫家經驗輯
中國經方名師大講堂系列經方臨床應用6(第2輯)/中國經方名師大講堂 版權信息
- ISBN:9787802312586
- 條形碼:9787802312586 ; 978-7-80231-258-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經方名師大講堂系列經方臨床應用6(第2輯)/中國經方名師大講堂 本書特色
7月8日,博士生導師、中醫經典臨床研究所所長、中醫臨床基礎國家重點學科帶頭人、《傷寒論》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帶頭人李賽美教授作客“悅讀中醫名家講堂”南寧站,她講座的主題是《桂枝湯及相關方證之“悟與用”》。
中國經方名師大講堂系列經方臨床應用6(第2輯)/中國經方名師大講堂 內容簡介
《經方臨床運用(第二輯)/中國經方名師大講堂系列叢書》匯聚了當今全國眾多經方大師數十年研究仲景學說的臨床心得與成果,其內容分為經方理論研究、經方應用思路和經方臨床治驗三部分。祈望讀者從中吸取理論思維和臨床經驗,從而提高自己的臨床水平,更好地為人民服務。 《經方臨床運用(第二輯)/中國經方名師大講堂系列叢書》適用于高等醫藥院校中醫、中西醫結合專業教學、科研人員和學生,更適用于從事中醫藥或中西醫結合的臨床醫師以及自學中醫者。
中國經方名師大講堂系列經方臨床應用6(第2輯)/中國經方名師大講堂 目錄
正確認識中醫
《傷寒雜病論》成書的歷史背景及其與《內經》等
古代醫籍的學術聯系
從《傷寒論》的研究方法談經方的臨床運用
傳承經典,回歸臨床,弘揚仲景醫學
第二章 經方應用思路
經典名方研究的思路與初步實踐
現代用經方基本臨床思維探析
《金匱要略》的辨證方法與臨床運用
讀中醫經典,重臨床實踐
《金匱》和《傷寒》,經方和臨床
略論扶陽理論及其思想基礎
從姜桂附的使用看扶陽理論的應用
淺論《金匱要略》方藥配伍中的質量
轉化規律及其應用
第三章 經方臨床治驗
運用經方治療糖尿病
《金匱要略》腹痛證治的探討
仲景治肝特色與臨床發微
經典方劑加味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
從"熱入血室案"看李可老中醫經方應用經驗
葛根芩連湯臨床應用體會
《傷寒論》柴胡劑的臨床應用
加減柴胡陷胸湯臨證思辨錄
加減柴胡溫膽湯臨證思辨錄
當歸四逆湯加減治愈疑難病的啟迪
當歸芍藥散臨床應用體會
中國經方名師大講堂系列經方臨床應用6(第2輯)/中國經方名師大講堂 節選
《經方臨床運用(第二輯)/中國經方名師大講堂系列叢書》: 二、《傷寒論》與《內經》等古典醫籍的學術關系 (一)《傷寒雜病論》與《內經》 張仲景的 1.承《內經》以陰陽為綱,辨表里虛實寒熱 陰陽為萬物之綱紀,這是《內經》中*重要的學術思想。《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對此有精辟而概括的論述。對于疾病病因、病機與分類,《內經》都強調要區分陰陽。陰陽之中又蘊含表里、虛實、寒熱等。張仲景繼承了《內經》的辨識病證的方法,臨證以陰陽、表里、寒熱、虛實辨析之。張仲景著作中明顯地反映出論病以陰陽為綱,辨別表里、虛實、寒熱的學術觀點。 從張仲景著作中使用“陰陽”一詞的概率來看,其所賅甚廣。從對疾病的分類,到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機、脈象,以及治療方法和疾病的預后轉歸等,皆無不以此為綱,反映了《內經》關于陰陽無處不在的觀點。 如《傷寒論》第7條指出發熱與否為辨別外感病之屬陰或屬陽兩大證型的總綱。 《金匱要略·臟腑經絡先后病》篇有“陽病十八”和“陰病十八”之分類方法。“陽病十八”所指為“頭痛,項、腰、脊、臂、腳掣痛”,此多屬于病變在外的疾病,在四肢、頭、腰等外在部位;而“陰病十八”所指為“咳、上氣、喘、噦、咽、腸鳴、脹滿、心痛、拘急”等,此多屬體內病變,病在五臟六腑。 再如《傷寒論》第12條日:“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此處所謂的“陰”、“陽”,既是指脈象(浮取與重按),復言病機(營弱衛強),這與《內經》關于陰陽分類的原則大體一致。 又據《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關于“審其陰陽,以別剛柔”之訓,張仲景論痙病則分為柔痙與剛痙;論陰陽毒則有陰毒與陽毒之分,以辨別疾病的不同證候。 張仲景還將《內經》“察色按脈,先別陰陽”的精神貫穿于脈診中。《傷寒論·辨脈法》首條即以陰陽作為辨脈的總綱,并從病之陰陽與脈之陰陽的不同配屬來判斷疾病的預后。在《金匱要略·胸病心痛短氣病》亦日:“夫脈當取太過不及,陽微陰弦,即胸痹而痛。”在《金匱要略·婦人雜病》篇又指出:“三十六病,千變萬端;審脈陰陽,虛寒緊弦……”對于具體病證,張仲景在原文中論述脈癥,也多標明表里虛實寒熱。諸如“表未解”(43條)、“此里虛”(49條)、“以內外俱虛故也”(60)、“表和”“里未和”(93條)、“此為內實”(105條)、“表熱里寒”(225條)、“表虛里實”(218條)、“瘀熱在里”(236條)、“以脾家實”(278條)、“下焦虛有寒”(282條)、“有陽無陰”(346條)等等,不一而足。治療方法上看,桂枝湯調和營衛,黃連湯治上熱下寒證,半夏瀉心湯等治脾胃不和、寒熱錯雜致痞,小柴胡湯和解少陽,烏梅丸治寒熱錯雜之久利,附子瀉心湯治熱痞而兼陽虛等,皆屬于調和陰陽的著名方劑。 在同一方劑中張仲景常常是攻補兼施,溫清并用,如溫經湯、大黃甘遂湯、桂枝芍藥知母湯等。這些都是張仲景對《內經》“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法則的具體運用。對于疾病的預后和轉歸,張仲景亦十分重視陰陽是否“自和”。仲景日:“凡病,若發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陰陽自和者,必自愈。”強調指出,疾病得愈與否,關鍵取決于陰陽是否自和。如《傷寒論》第346條指出:“傷寒六七日不利,便發熱而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有陰無陽故也。”第342條指出:“傷寒厥四日,熱反三日,復厥五日,其病為進,寒多熱少,陽氣退,故為進也。”因陰陽不能自和,陰進陽退,故病情加重。仲景以陰陽、虛實、寒熱識病辨證,執簡馭繁,為施治提供了依據,故后世稱張仲景首開八綱辨證之先河。 ……
中國經方名師大講堂系列經方臨床應用6(第2輯)/中國經方名師大講堂 作者簡介
李賽美,女,1960年4月生,醫學博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廣州中醫藥大學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研究生導師,博士后合作教授;傷寒論教研室主任,中醫經典臨床研究所所長;中醫臨床基礎國家重點學科帶頭人,《傷寒論》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帶頭人;《傷寒論》國家精品課程、國家精品資源共享課程負責人。 長期從事中醫臨床經典理論教學與臨床研究,擅長運用經方辨治糖尿病、肝病、甲亢、抑郁癥及疑難病癥;在經方運用與推廣領域取得顯著成績,主持“全國經方班”成為享譽海內外繼續教育品牌項目。 代表作:《李賽美〈傷寒論〉臨床十講》、《名師臨床帶教與四大經典匯通》、《當代經方名家臨床之路》、《名師經方講錄》(已出版六輯)、《經方臨床應用》(已出版二輯)等。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莉莉和章魚
- >
回憶愛瑪儂
- >
唐代進士錄
- >
月亮與六便士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自卑與超越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