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國藥膳良方
-
>
先思而后語
-
>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 科普版
-
>
痰濕一去百病消
-
>
當癌癥來敲門
-
>
男孩生長發育保健JD
-
>
貓和狗的生活哲學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重量規劃教材中醫養生康復學 版權信息
- ISBN:9787801565747
- 條形碼:9787801565747 ; 978-7-80156-574-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重量規劃教材中醫養生康復學 內容簡介
“新世紀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七年制規劃教材”,是高等中醫藥院校成立七年制以來靠前版規劃教材,是依據《關于“十五”期間普通高等教育教材建設與改革的意見》精神,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宏觀指導下,由全國中醫藥高等教育學會主辦,全國設有七年制的高等中醫藥院校為主聯合編寫。靠前批規劃教材計18種,均為七年制各專業(各培養方向)必修的主干課程。包括:《中醫古漢語基礎》《中醫哲學基礎》《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醫醫家學說及學術思想史》《臨床中藥學》《方劑學》《中醫內科學》《中醫外科學》《中醫婦科學》。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重量規劃教材中醫養生康復學 目錄
**章 中醫養生康復學理論基礎
**節 基本概念:養康一體
第二節 學科目標:健康長壽
一、生命與自然融為一體的生命觀
二、健康與長壽寓于和諧的方法論
三、生理和心理綜合養護的辯證法
第三節 學科基點:生命和壽限
一、生命
二、壽命與健康
三、影響壽命的因素
第四節 養生康復觀念:順應自然
一、天人相應
二、形神合
三、動靜互涵
四、協調平衡
五、正氣為本
第五節 養生康復原則:整體辨證
一、整體原則
二、辨證原則
三、功能原則
四、社區化、家庭化原則
五、康復預防原則
第二章 養生、康復的自然方法
**節 環境、起居、服飾法
一、環境
二、起居
三、服飾
四、排便
第二節 食養食療法
一、飲食養生的作用
二、飲食康復的原則
三、常用食養食療方
四、飲食保健
第三節 性生活保健法
一、性與健康
二、中醫性保健理論概述
三、性保健措施
四、性生活禁忌
五、性與優生
第四節 娛樂療法
一、音樂療法
二、歌詠療法
三、舞蹈療法
四、戲劇影視
五、琴棋書畫
第五節 沐浴療法
一、藥浴
二、泉水浴、熱水浴
三、泥漿浴
四、沙浴
第三章 養生、康復的醫學技術
**節 心理療法
一、遏止療法
二、發泄療法
三、疏導療法
四、順情療法
五、移情療法
六、運動療法
七、暗示療法
八、色彩療法
九、以情制情療法
十、行為療法
十一、生物反饋療法
第二節 針灸療法
一、針灸養生機理
二、針灸康復機理
三、針灸方法
……
中篇 中醫養生
下篇 中醫康復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重量規劃教材中醫養生康復學 節選
《中醫養生康復學/新世紀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七年制規劃教材》: 1.人類適宜的自然環境中醫歷來強調和諧的“天人關系”,就是適于生存,宜于健康,便于長壽的理想環境。 中國古老的風水術,剔除其中的封建迷信糟粕,就是探討如何尋找并創造這種和諧關系的理想環境的理論和藝術。風水,又稱堪輿,“風”與“堪”指“天道”——是人周圍的天文條件;“水”與“輿”指“地道”——是人周圍的地理環境。風水一詞,*早見于《葬書》(托名晉代郭璞):“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謂之風水。”可見,風水就是尋找或創造“藏風得水”環境的理論和技術體系。它植根于“氣”這一中國古代哲學范疇之上,認為人類生存的環境必須保持“氣”的清靜和流暢,氤氳而祥和,動而不疾,緩而不止。而自然界對“氣”影響*大的事物就是風和水,風強則氣散,無風則氣滯;水強則氣止,無水則氣不留,所以,尋找或創造風與水互相制約,又相輔相成的環境,就是風水學術的本質。 人體是一個具有耗散結構的開放系統,無時無刻不與周圍環境進行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換。陽光、空氣、水質、地磁、聲音、色彩、溫度、濕度、電磁輻射、病原體等,都對人體的生理、心理產生影響,古人把這些要素囊括在“氣”的范疇之中,用風、水的“行”與“止“作為說理工具,以尋求合適的居住環境(陽宅)和墓葬環境(陰宅)為目的。剔除“陰宅”等迷信內容之后,風水術的學科目標,實際上就是采用中國古代天地觀或自然觀,集地質學、地理學、生態學、建筑學、倫理學、美學等于一體的綜合性、系統性很強的建筑規劃理論,它強調的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而不是一味去“改造”或破壞環境。 自然環境的優劣,直接影響人的壽命的長短。《素問·五常政大論》指出:“高者其氣壽,下者其氣夭。”居住在空氣清新、氣候寒冷的高山地區的人多長壽;居住在空氣污濁、氣候炎熱的低洼地區的人常短命。唐·孫思邈《千金翼方》說:“地勢好,居者安。”根據古今論述,人類適宜的自然環境,大致應具備以下幾個條件:潔凈而充足的水源,新鮮的空氣,充沛的陽光,良好的植被,幽靜秀麗的景觀。這個適宜的自然環境,不僅應滿足人類基本的物質生活需求,還要適應人類特殊的心理需求,而且要與不同的民族風俗相協調。 2.不良的自然環境因素 (1)不良的地理條件:地理環境中某些微量元素的缺乏或過剩可以引起地方病,所以地方病又稱生物地球化學性疾病。中醫學對山區多癭瘤,嶺南多瘴氣等地方病的發生早有認識。一般說來,山區易發生活潑元素的缺乏癥,如缺碘引起的地方性甲狀腺腫,缺氟引起齲齒,低碘與克山病的發生有關;平原低洼地區易導致活潑元素的過多癥。有些地區蘊藏的礦物對人體也是有害的,如鈾礦、磷礦等,若有強烈的放射級,可導致貧血、白血病、癌癥發病率增高。 科學的進步使人類進入工業社會,但過度城市化也使生態環境遭到破壞,耕地面積銳減,森林覆蓋漸小,草原退化嚴重,水土流失,氣候惡化,使包括地理條件在內的整個環境質量下降。 (2)大氣污染:大氣污染是由于向大氣排放非固有的氣體及微粒,超過了大氣成分的正常組成,當大氣自凈能力不能消除這些污染物時,大氣質量下降,即可說這個地區的大氣受到污染。大氣污染的主要來源是能源的利用,如煤和石油的燃燒大量排放出五大污染物: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氫化合物、一氧化碳及顆粒物。大氣污染包括生產性污染、交通運輸性污染和生活性污染。大氣污染對人體健康的危害十分嚴重。包括急性中毒和慢性損害兩類。急性中毒主要見于意外事故,如液氯鋼瓶爆炸造成的氯氣外溢,可引起居民的急性中毒和死亡。世界上多次發生的大氣污染災害中,大半是由于空氣質量的突然變壞對居民產生的急性作用,造成某些疾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突然升高。這些災害的共同特點是:惡劣的氣象條件(氣溫逆增、大霧),不利的地形(低洼地區、峽谷),使污染物在空氣中聚集,短時間內造成大量人群發病和死亡,尤其老年病人受害*大。而慢性損害,主要由于低濃度的大氣污染長期作用于人體,引起慢性非特異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慢性呼吸系統疾病、肺癌等。 (3)水源污染:又稱水體污染。天然水體能接納一定量的污染物進行自凈,使水質成分保持平衡的能力,稱為水環境容量,由于人類活動將污染物排入江河、湖海、水庫或地下水,使水質、底泥的理化性狀和生物種群發生變化,降低了水體的使用價值,這種現象稱為水體污染。 我國人民歷來重視水質的優劣,*早把水質劃分為上中下三等的是唐代的陸羽,他在《茶經》中將山水(山泉水)、江(河)水、井水依次列為上、中、下的等級。這是因為,山泉水含鈉、鎂離子較少,且很少污染,故*宜飲用;江河水則較復雜;井水礦化度較高,所以江水、井水皆非理想的飲用水。尤其是城市附近的江河水往往受人為因素影響而致水質污染,故“江河水取人遠者為上”。井水也有優劣之分,《食物本草》指出:“有遠從地脈來者為上,有從近處江湖滲來者次之,其城近溝渠污水雜入者成堿”,可見井水也有被污染的。 據*近統計,我國54條主要河流中有27條被污染;44個城市中有41個地下水源受到污染;一些海灣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已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全國排放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每日約7800萬噸,全年295億噸,其中90%未經任何處理。 水源污染對人類健康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含病原菌的人畜糞便污染水源,可引起腸道傳染病流行。水體遭受有毒化學物質污染后,通過飲水、食物鏈的形式可使人群發生急慢性中毒,甚至死亡。另外,有些污染物可使水質感官性狀惡化,妨礙水源正常利用;或使水中微生物的生長、繁殖受到抑制,影響水中有機物的氧化分解,損害水源的天然自凈能力,破壞水源衛生狀況。 ……
- >
姑媽的寶刀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唐代進士錄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煙與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