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醫入門必背歌訣
-
>
醫驗集要
-
>
尋回中醫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
-
>
補遺雷公炮制便覽 (一函2冊)
-
>
人體解剖學常用詞圖解(精裝)
-
>
神醫華佗(奇方妙治)
-
>
(精)河南古代醫家經驗輯
中醫經典文庫外科精要(新版)/中醫經典文庫 版權信息
- ISBN:9787802312838
- 條形碼:9787802312838 ; 978-7-80231-283-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醫經典文庫外科精要(新版)/中醫經典文庫 內容簡介
《外科精要/中醫經典文庫》為我國早期的外科專著之一。全書分為上、中、下3卷,共有醫論54篇,并載癰疽治療方劑、點烙法、針法及甲疽代指嵌甲方、金瘡箭鏃傷竹木刺湯火方等數篇。所論多采自前賢之說,并結合作者個人臨床經驗,指出癰疽病機多為體虛熱而榮衛否澀,辨證先須明辨陰陽之證,更當診其脈與外證,以為權衡。強調“辨之早,治之速”。治法上推崇簡便有效之法,如騎竹馬灸法、隔蒜灸及單驗方等。 《外科精要/中醫經典文庫》文字精煉,方論并重,于臨床及科研均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中醫經典文庫外科精要(新版)/中醫經典文庫 目錄
療發背癰疽灸法用藥要訣**
癰疽備論第二
癰疽灸法論第三
騎竹馬灸法第四
論隔蒜灸得效須先知庶使預前有備第五
背疽未有尖頂尋灸穴法第六
蒜餅施用分其輕重第七
灸法論要引證辨惑論第八
灼艾當識痛癢二證論第九
腦疽灸法第十
初發癰疽既灸之后服藥以護臟腑第十一
馬益卿先生癰疽論第十二
《三因方》癰疽敘論第十三
讀《素問》良用備要論第十四
讀《千金》良用備要論第十五
讀《家傳》別脈辨證論第十六
癰疽證治第十七
治癰疽用藥大綱第十八
論嘔逆證第十九
論癰疽其源第二十
華佗論癰瘡第二十一
論背疽其源有五第二十二
卷中
癰疽發背分表里證第二十三
察疽發有內外之別第二十四
辨癰疽發背陰陽淺深緩急治法第二十五
論善惡形證第二十六
論生死形證第二十七
形證逆順務在先明論第二十八審內證用藥附
發背得體治貴在早論第二十九
瘡出未辨津潤墨圍論第三十
看驗赤色重灸防蔓論第三十一
論瘡口冷滯難合第三十二治背疽摻藥方附
用藥溫涼須防秘泄論第三十三
視生白痂切護勿觸論第三十四
體察病人勤心愛護論第三十五
古人用香藥調治有理論第三十六
飲食居處戒忌第三十七
論醫者貪利更易前方第三十八諸家所用得效名方附
卷下
論麥飯石膏治效遼絕第三十九
論神異膏功用第四十
疽口緊小而硬論第四十一
論疽疾變證咽喉口舌生瘡甚者生
紅黑菌第四十二
詳審候熟潰膿戒用針刀說第四十三
論傷割證第四十四
論癰疽發寒熱多汗誤用藥第四十五
論因吃毒食發熱第四十六
論瘡作渴甚用精調補第四十七
論疽疾向安忽然發渴第四十八
論口干與渴證不同第四十九
論發背有熱未有不因虛而得之第五十
疽疾將安當補氣血第五十一
論服補藥捷徑第五十二
調節飲食兼平胃氣論第五十三
瘡成漏脈例第五十四
癰疽雜方
治癰疽小方三道
補遺
癰疽點烙法出陳日華方
用蜞針法出洪丞相《集效方》
癰疽經效雜方一十三道
甲疽代指嵌甲方凡六道
婦人妒乳乳癰方兩道
金瘡箭鏃傷竹木刺湯火方共一十四道
懸癰方
跋語
中醫經典文庫外科精要(新版)/中醫經典文庫 節選
《外科精要/中醫經典文庫》: 伍氏方論曰:癰疽發背者,五臟六腑不調所生也。五臟主里,氣行經絡而沉,六腑主表,氣行經絡而浮,二者皆因喜怒不測,飲食不節,陰陽不調,則臟腑不和,榮衛虛,腠理開,寒氣客于經絡之間,經絡為寒所折,則榮衛稽留于脈。又曰:榮者,血也;衛者,氣也。榮血受寒,則澀而不行,衛氣從之,與寒相搏,壅遏不通。又曰:氣者,陽也。陽氣蘊積而生熱,寒熱不散,故積成癰膿。又曰:腑氣浮行于表,故癰腫浮高易治,臟血沉寒主里,故疽腫平陷,狀如牛頸之皮,因而內蝕傷骨爛筋為難治。又曰:人五臟六腑俞穴,皆在背上,凡作疾證,易傷臟腹①,多致壞病。又曰:人多服丹石及鐘乳更生散;及炙煿酒面,溫床厚被,并盡力房勞,精虛氣耗,至中年有消渴、消中、消腎之病,多發癰疽。所以然者,體虛熱而榮衛否澀故也。又曰:癤者節也,癰者壅也,疽者沮也。一寸至二寸為癤,二寸至五寸為癰,五寸至一尺為疽,一尺至二尺為竟體疽。大抵癰疽脈洪數甚者難治,脈微澀者易愈。治法,初覺便宣熱拔毒,已潰則排膿止痛,膿盡則長肌敷痂,次序施治,切不可拘一法。酌量輕重,形證逆順,寒則溫之,熱則清之,虛則補之,實則瀉之,導之以針石,灼之以艾炷,破毒攻堅,以平為期,此謂至論。 察疽發有內外之別第二十四 李氏云:初發疽時,一粒如麻豆大,身體便發熱,生疽處肉亦熱,腫大而高,多生疼痛,破后肉色紅紫,此為外發。雖大若盆碗,如用藥有理,百人百可活。如初發疽時,不拘大小,身體無熱,自覺倦怠,生疽處亦不熱,數日之間,漸漸開大,不腫不高,不疼不痛,低陷而壞爛,破后肉紫色黑,此為內發。有此證者,未發見之先,臟腑已潰爛,百人百不救。雖有神仙之藥,亦付之無可奈何。 辨癰疽發背陰陽淺深緩急 治法第二十五 曾氏云:凡癰疽初發至微者,切不可欺。若初發腫臖便高者,勢雖急而毒氣卻淺,蓋散越于表,此乃六腑不和為癰,其證屬陽,雖急而易療。若初發至微如粟粒,甚則如豆許,與肉俱平,或作赤色,時覺癢痛,癢時慎勿抓破,其證乃五臟不調為疽,屬陰,蓋毒氣內蓄已深,勢雖緩而難治。故人初不以為事,至于禍至而不自覺,況感此疾者,神守不定,安能自察?其受病有陰陽、淺深、緩急之別,全藉醫者精察,隨證治之,毫厘不差,則疾無不愈。倘不分別,一例投藥,以幸其中,鮮有不致危殆者。況陰陽顯晦,似是而非,雖緩而急,雖急①而緩,茍不加察,死生分焉。凡癰疽之候,先須明辨陰陽之證,更當診其脈與外證,以為權衡。若加精審,治療對病,則舉獲萬全之效。診其脈浮數而洪緊者,其瘡腫晷作,常身熱煩渴,飲食知味,此乃六腑不和,大則為癰,小則為癤,其勢雖急,投以涼劑,亦多全活。若診其脈沉細而伏,或沉緊而數,初發之瘡甚微,或無瘡頭,身不發熱而內躁,體重煩疼,情緒不樂,胸膈痞悶,食不知味,或惡聞食氣,此五臟不調為疽,屬陰。蓋癰癤則屬腑,故發之浮而淺,其勢雖急而緩,疽則屬臟,毒氣內蓄之深,勢雖緩而反急,二②證皆榮血不調,逆于肉理,肉腐為膿。非謂陽證治之以冷,陰證治之以熱,但別其癰癤則屬六腑發于外,而為陽,疽則屬五臟蓄于里,發之深而為陰也。 ……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我與地壇
- >
唐代進士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