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醫入門必背歌訣
-
>
醫驗集要
-
>
尋回中醫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
-
>
補遺雷公炮制便覽 (一函2冊)
-
>
人體解剖學常用詞圖解(精裝)
-
>
神醫華佗(奇方妙治)
-
>
(精)河南古代醫家經驗輯
走進中醫:領略中醫藥文化的無窮魅力(文圖版)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3253345
- 條形碼:9787513253345 ; 978-7-5132-5334-5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走進中醫:領略中醫藥文化的無窮魅力(文圖版) 本書特色
中醫中藥中國行中醫藥健康養生文化科普讀本! 根據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三五”規劃教材及相關專業資料編寫! 文圖并茂,專家導讀,語言精練,通俗易懂 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歷經坎坷,始終綿延不絕,而其他文明古國皆已煙消云散,究其根本,皆因古老的中華文明博大精深,兼容并蓄,孕育了一代代精英,才能應對一次次劫難。在浩劫來臨之際,這些民族的脊梁總是挺身而出, 挽狂瀾于既倒,扶大廈之將傾。在這些耀眼的群星之中,就有無數中醫先賢的身影,他們懸壺獨行,濟世救人,既無蓋世武功,亦無敵國之富,但卻默默守護著中華民族的健康,青史留名。走進中醫,讓我們去領略中醫藥文化的無窮魅力。
走進中醫:領略中醫藥文化的無窮魅力(文圖版) 內容簡介
為了進一步傳播中醫藥文化,弘揚中醫藥事業,增進人類健康,中醫中藥中國行組委會特地匯集業內資深專家編寫此書,圖文并茂,對中醫藥歷史源流、基本概念、理論精義、關鍵技術等做精要介紹,深入淺出地闡述中醫藥文化的精髓,力求專業可靠、言簡意賅、通俗易懂、趣味盎然。同時,利用融合出版技術,為讀者提供文字、圖片等數字資源,甚至還有中醫專家的講課視頻,多角度展示中醫的理、法、方、術,體現中醫思維與特色,從而提高國民健康意識,促進家庭和諧幸福。
走進中醫:領略中醫藥文化的無窮魅力(文圖版) 目錄
| **章| 人類文明瑰寶——中醫藥文化的特色
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中醫藥文化 / 003
中國大力弘揚中醫藥文化的政策措施 / 009
薪火相傳、繼往開來的中醫藥文化精髓 / 013
風靡世界、普濟天下的中醫藥文化魅力 / 016
國家大力支持民族醫藥事業的發展 / 018
| 第二章| 宏大深邃的中醫基本理論
天人合一 / 025
陰陽五行 / 035
五臟六腑 / 048
氣血津液 / 066
六淫七情 / 076
望聞問切 / 084
辨證論治 / 103
治則治法 / 116
| 第三章| 古樸雅致的中醫經典古文
大醫名篇 / 129
名醫傳記 / 142
養生古論 / 165
| 第四章| 把握根本的中醫養生理念
順應自然 / 179
形神共養 / 188
藥食同養 / 198
體質養生 / 205
五臟養生 / 220
四季養生 / 229
| 第五章| 包羅萬象的中藥基礎知識
千差萬別的中藥性能 / 241
應變無窮的中藥應用 / 251
配伍禁忌“十八反”“十九畏” / 255
科學嚴謹的中藥命名與分類 / 258
| 第六章| 變化無窮的方劑基礎知識
遣方用藥中的“孫子兵法”——君臣佐使 / 267
秩序井然、執簡馭繁的方劑分類 / 269
活人無數、流傳千古的經典名方 / 309
| 第七章| 精微奧妙的經絡腧穴系統
精巧微妙的人體“信息高鐵”——經絡系統 / 325
緊貼臨床、科學合理的腧穴分類 / 330
言簡意賅、內涵深遠的腧穴命名 / 336
精準確切的腧穴定位 / 337
時刻牢記、可救性命的常用穴位 / 341
| 第八章| 簡潔實用的日常治療保健技術
針刺 / 357
艾灸 / 362
刮痧 / 366
拔罐 / 368
推拿 / 373
導引 / 377
藥膳 / 411
貼敷 / 415
溫熨 / 417
| 第九章| 簡便廉驗的中醫藥優勢病種診療技術
咳嗽 / 423
哮喘 / 430
慢性咽炎 / 435
心悸 / 440
腹瀉 / 447
便秘 / 453
痤瘡 / 459
面癱 / 463
眩暈 / 466
中風 / 471
肩關節周圍炎 / 479
腰椎間盤突出癥 / 482
痔瘡 / 488
更年期綜合征 / 495
主要參考書目 / 501
走進中醫:領略中醫藥文化的無窮魅力(文圖版) 節選
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中醫藥文化 一、中醫藥歷史脈絡 中醫藥有著悠久的歷史,可以一直追溯到遠古時代。當時,人們在尋找食物的過程中,發現某些動、植物能減輕或消除某些病癥,這就是發現和應用中藥的起源,所謂“神農嘗百草”,就是當時的真實寫照;在烤火時,發現用獸皮包上燒熱的沙土放在身體局部取暖可消除某些病痛,就逐漸產生了熨法和灸法;在使用石器的過程中,發現人體某一部位受到刺傷后反能解除某些病痛,從而創造了砭治療法,并在此基礎上,逐漸發展為針刺療法,進而形成了經絡學說。 夏、商時期,酒和湯液的發明,提高了用藥效果。傳說商朝大臣伊尹曾寫過一本《湯液經》,是這一時期的藥膳食療集大成之作(可惜失傳),而伊尹本人也被后世推崇為藥膳食療之祖,中醫“藥食同源”的思想自此創立。 西周時期,開始有了食醫、疾醫、瘍醫、獸醫的分工,中醫學逐漸專業化。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被后世尊為神醫的扁鵲總結前人經驗,提出“望、聞、問、切”四診合參,一舉奠定了中醫臨床診斷和治療的基礎。 秦漢時期,在中醫歷史上猶如泰山北斗的典籍——《黃帝內經》問世,標志著中醫從簡單經驗積累發展到了系統理論總結階段,中醫藥理論體系框架初步形成。 東漢時期,被后世尊為醫圣的張仲景在深入鉆研《素問》《針經》《難經》等古典醫籍的基礎上,廣泛采集眾人的有效藥方,并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寫出了彪炳千秋的著作《傷寒雜病論》,闡述了外感熱病(包括瘟疫等傳染病)和內傷雜病的診治方法,建立了辨證論治體系,使中醫診治疾病有具體的路徑可循。當時,瘟疫橫行,十室九空,憑著這本《傷寒雜病論》,張仲景拯救了千千萬萬條性命,書中所述,只要用之得當,效如桴鼓,所以后世中醫推崇傷寒者數目眾多,此書還被列為中醫學生的必修課程。 同時期的中藥集大成之作《神農本草經》問世,創立了君臣佐使、七情合和、四氣五味等藥物配伍和藥性理論,一舉奠定了中藥學的理論基礎。本書托名神農而作,但具體作者不詳,微言大義,被后世醫家極力推崇,也被列為中醫經典著作之一。 東漢末年,與扁鵲并稱為神醫的華佗創制了“麻沸散”,很早將麻醉藥用于外科手術。華佗精于醫術,后世稱呼神醫往往冠以“華佗再世”之名,其所創建的健身方法——五禽戲,至今流傳廣泛。 西晉時期,皇甫謐將《素問》《針經》《明堂孔穴針灸治要》三書重新歸類編排,撰成《針灸甲乙經》,為中國現存非常早的一部針灸專書,系統論述了臟腑、經絡、腧穴、針刺、灸治之密,對世界針灸醫學影響巨大。 唐代,孫思邈集畢生精力,著成《備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兩部巨著,對臨床各科、針灸、食療、預防、養生等均有論述,還提出偉大思想——大醫精誠,體現了醫者仁心、懸壺濟世的高尚情操,至今仍作為中醫藥院校學生的誓詞。 明代,李時珍耗費畢生精力,廣泛總結民間經驗,撰成《本草綱目》一書,在世界上首次對藥用動、植、礦物進行了科學分類,大大推動了中藥學的理論和實踐發展,放眼世界,也是一部偉大的藥物學和博物學巨著,被翻譯為多國文字,廣泛流傳。除《神農本草經》外,這是中醫史上著名的藥物著作。 明清時期,由于傳染病的不斷流行,人們在同傳染病做斗爭的過程中,形成并發展了溫病學派。這一時期,中醫在治療溫病(包括傳染性和非傳染性發熱性疾病)方面的代表著作有吳又可的《溫疫論》、葉天士的《溫熱論》、薛雪的《濕熱條辨》、吳瑭的《溫病條辨》及王士雄的《溫熱經緯》等。這些著名醫家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又一次驅逐瘟疫,守護了中華民族的健康,這是繼東漢時期張仲景成功防治瘟疫之后,中醫藥的再次壯舉,所以后世將溫病學派與傷寒學派并列,稱之為中醫歷史上兩個杰出的學派。 清末民初,隨著西方醫學的傳入,一些學者開始探索中西匯通、融合發展之路,此時期比較著名的醫藥學家有張錫純,其代表著作為《醫學衷中參西錄》,此書涉獵廣博,醫案翔實,具有極大參考價值,至今流傳廣泛,推崇備至。 二、中醫藥文化的特點 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中醫藥兼收并蓄,不斷創新,日趨完善。其主要特點是講究天人合一,陰陽平衡,靈活多變,防治結合。由于其簡便廉驗的特點,深受人民喜愛,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21世紀,已經走出國門,獲得世界各國人們的廣泛青睞,亦成為中國對外交流的重要名片。1.天人合一,重視整體 中醫認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是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的,人體也是一個有機的整體,這就是“天人合一”的深義。因此,中醫治病時特別重視自然和社會因素對健康的影響,強調生理和心理的協同關系。 2.陰陽平衡,以和為貴 中醫強調和諧、平衡,認為只有各臟腑功能和諧,情志平和,順應環境,人體陰陽才能保持動態平衡,從而達到“陰平陽秘”的健康狀態。人之所以患病,就是在內、外因素作用下,人體功能失去了動態平衡,而治病的關鍵就是重新恢復這種和諧、平衡的狀態,只要長久保持這種狀態,人體自然百病不生。 3.靈活多變,三因制宜 中醫診療強調“因人、因時、因地”而采取相應措施,也就是三因制宜,具體表現為靈活多變的“辨證論治”。簡而言之,對同一種病,患者的不同體質、不同的治療時間、居住的地理環境都會對治療產生影響,所以要采取相應方法,以契合根本治療原則。在具體治療時,既可“同病異治”,也可“異病同治”,靈活機變,絕不能生搬硬套,墨守成規。 4.未病先防,調治結合 中醫講究“上工治未病”,就是說高明的醫生治病往往是施治于疾病萌芽之時,往往事半功倍。這種思想的核心體現在“預防為主”,重在“未病先防,既病防變,愈后防復”。生活方式、環境和健康有著密切關系。現代社會,人們生活壓力大,環境污染重,情緒變化劇烈,所以出現了很多疑難雜癥,通過情志、勞逸、膳食、起居方面的調理,可以培育正氣,提高抗邪能力,從而保健防病。這種方式在防治疾病上的效果遠遠超過單一的病后治療,患者和國家都能節省大量醫藥衛生成本。 5.簡便廉驗,應用廣泛 中醫診斷主要由醫生通過望、聞、問、切等傳統方法收集患者資料,不必依賴各種儀器設備。中醫治療手段有藥物、針灸、推拿、拔罐、刮痧等,其中的非藥物療法不需要復雜器具,而且價格低廉,其所需器具(如小夾板、刮痧板、火罐等)往往可以就地取材,易于推廣使用。同時,其療效往往較好,深得人民喜愛,所以才能流傳至今,風靡世界。 ……
走進中醫:領略中醫藥文化的無窮魅力(文圖版) 作者簡介
中醫中藥中國行組委會由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全國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全國政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國家發展改革委、教育部、科學技術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民委、財政部、環境保護部、交通運輸部、農業農村部、文化和旅游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國家林業和草原局、中國民用航空局、中央軍委后勤保障部衛生局、中華全國總工會、共青團中央、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中華慈善總會等23個部門和單位組成。“中醫中藥中國行”活動是由上述單位聯合主辦,《中國中醫藥報》社和各省(區、市)中醫藥管理部門共同承辦的大型中醫藥科普宣傳活動。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隨園食單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姑媽的寶刀
- >
山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