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醫(yī)入門必背歌訣
-
>
醫(yī)驗集要
-
>
尋回中醫(yī)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
-
>
補遺雷公炮制便覽 (一函2冊)
-
>
人體解剖學常用詞圖解(精裝)
-
>
神醫(yī)華佗(奇方妙治)
-
>
(精)河南古代醫(yī)家經(jīng)驗輯
中國百年百名中醫(yī)臨床家叢書李克紹第2版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3243278
- 條形碼:9787513243278 ; 978-7-5132-4327-8
- 裝幀:暫無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百年百名中醫(yī)臨床家叢書李克紹第2版 內容簡介
《中國百年百名臨床家叢書:李克紹(內科專家卷)》詳細介紹了李克紹先生一生的理論成就與實踐經(jīng)驗,全書共分四部分:醫(yī)家小傳、專病論治、診余漫話、年譜,其中“專病論治”充分反映了李克紹先生臨床獨到之處,是其臨證經(jīng)驗的高度概括和總結。
李克紹是我國有名的傷寒大家,在脾胃病的治療方面頗有心得。《中國百年百名臨床家叢書:李克紹(內科專家卷)》詳細介紹了李克紹先生一生的理論成就與實踐經(jīng)驗,全書共分為四部分:醫(yī)家小傳、專病論治、診余漫話、年譜,其中“專病論治”部分充分反映了李克紹先生的臨床獨到之處,是對其臨證經(jīng)驗的高度概括和總結。
中國百年百名中醫(yī)臨床家叢書李克紹第2版 目錄
鍥而不舍自學典范
治學嚴謹著述豐富
誨人不倦一代良師
臨證靈活斫輪老手
托詞吟詠表達赤心
專病論治
脹滿
實脹
寒脹
濕熱脹
熱脹
虛脹
胃脘痛
滌痰止痛法
消瘀止痛法
活血止痛法
解熱止痛法
腹瀉
滲利法
升提法
清涼法
疏利法
甘緩法
酸收法
固澀法
健脾法
溫腎法
平肝法
便秘
風秘
氣秘
濕秘
寒秘
熱秘
便血
嘔噦
干嘔吐涎沫
干嘔、噦
蓄飲嘔吐
反胃
消除梗阻
止嘔與潤便同用
潤腸通便
噎膈
嘈雜
痰火嘈雜
……
診余漫話
年譜
中國百年百名中醫(yī)臨床家叢書李克紹第2版 節(jié)選
《中國百年百名臨床家叢書:李克紹(內科專家卷)》: 滌痰止痛法 滌痰、消瘀、活血等法雖然是治標,但在這些病理產(chǎn)物消除之后,不但能起到止痛的作用,而且也有利于炎癥的消除和潰瘍面的愈合。 凡胃痛表現(xiàn)有口干、口黏或嘔出黏液等癥狀者,就是胃中痰濁。其往往膠著難消,對于這樣的痰,輕者用清熱化痰法,仿丹溪海蛤丸方(海蛤殼、瓜萎仁)加減。如效果不大,兼胸滿氣粗、大便秘結等癥狀者,則改用小胃丹(芫花、甘遂、大戟、大黃、黃柏)。此外,《金匱要略》中之瓜蔞薤白半夏湯、枳實薤白桂枝湯等,切勿看作是單純治心絞痛的專方,用來治痰飲痹阻的胃痛,都有很好的效果,而且藥性和平,有利無弊,臨床應酌情選用! ∠鲋雇捶ā 梆觥保改c道有瘀滯。據(jù)先生的經(jīng)驗,凡中醫(yī)診斷為胃腸道有瘀滯的患者,通過現(xiàn)代醫(yī)學檢查,大多是十二指腸球部有潰瘍存在。在對癥用藥之后,有的患者瀉下白凍狀物、爛肉狀物,或黑色堅硬的粒狀物,以及異常堅硬的糞塊等。因此可知,這些瘀滯物實際是炎癥或潰瘍滲出物的積存,以及因胃腸蠕動遲緩,使部分食物或殘渣不能順利下行,又與滲出液混合積久而成。 胃腸道瘀滯形成之后,不但疼痛加劇,而且由于胃腸蠕動遲緩,能使糞便干結,而生便秘、暖氣、食少、腹痛等癥。也常伴胃脘部怕風冷、畏冷食等。治療這樣的胃痛,可選用遇仙丹(黑丑、檳榔、三棱、莪術、大黃、木香、大皂莢)、大黃附子湯等有瀉下作用的方劑! ∪纾1972年先生曾治李某,胃痛多年,經(jīng)檢查為十二指腸球部潰瘍,服中西藥數(shù)年無效,據(jù)訴從前有手足多汗癥,自患胃痛后,手足不再出汗而反發(fā)干,大便經(jīng)常干澀不爽快。先生據(jù)此推理,這是患者素有里濕。因此仿遇仙丹方,去皂莢,用黑丑6克,檳榔、三棱、莪術、大黃各9克。水煎服。連服2劑,大便瀉下白凍一大堆,腹中頓覺輕松。后酌加薏苡仁、蒼術等祛濕藥調理,終至飲食正常,癥狀消失! ∮鱿傻みm用于瘀積而濕偏重的胃痛,患者一般多具有大便秘結、舌苔白膩等特征。本患者的證候特點是原曾有手足多汗癥,自患胃痛后手足不再出汗反發(fā)干,大便亦經(jīng)常干澀不爽快,這是濕被瘀阻的證據(jù)。故以消瘀之藥以化瘀止痛,繼以祛濕之藥清除里濕。 又如:1956年先生在威海行醫(yī)時,一男性農(nóng)民,40余歲,脘腹痛多年。每痛時數(shù)日不大便,脈沉緊。出示以前服過的藥方,大多是枳實、厚樸、大黃等行氣瀉下藥,其中大黃有用至30克者,但大便仍不通暢。遂給予大黃、附子、細辛各9克,~劑即大便暢下,糞中有黑色粒狀物,大的如黃豆,數(shù)甚多,堅硬異常。此后腹部舒適而病愈。 以上兩方都能消痰祛瘀止痛,一般是大便秘結,舌苔白膩,濕偏重的用遇仙丹;若大便秘結,脈象沉緊,肢冷舌淡,寒象明顯的用大黃附子湯。用大黃附子湯要注意兩點:一是必須其人不嘔,因為嘔則病機向上,不宜下法;二是細辛用量宜重,先生常用至6-9克。細辛與附子合用,使久已處于呆滯狀態(tài)的腸管活動起來,大黃才能起到瀉下的作用!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月亮虎
- >
二體千字文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qū):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朝聞道
- >
煙與鏡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