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闖進數學世界――探秘歷史名題
-
>
中醫基礎理論
-
>
當代中國政府與政治(新編21世紀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
>
高校軍事課教程
-
>
思想道德與法治(2021年版)
-
>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2021年版)
-
>
中醫內科學·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經典老課本中國醫學史新世紀第2版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3240352
- 條形碼:9787513240352 ; 978-7-5132-4035-2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經典老課本中國醫學史新世紀第2版 內容簡介
“新世紀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規劃教材”是全國中醫藥行業規劃教材,由“政府指導,學會主辦,院校聯辦,出版社協辦”,即教育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宏觀指導,全國中醫藥高等教育學會和全國高等中醫藥教材建設研究會主辦,全國26所高等中醫藥院校各學科專家聯合編寫,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協助管理和出版。本套教材包含中醫學、針灸推拿學和中藥學三個專業共46門教材。2002年相繼出版后,在全國各高等中醫藥院校廣泛使用,得到廣大師生的好評。 “新世紀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規劃教材”出版后,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全國中醫藥高等教育學會、全國高等中醫藥教材建設研究會高度重視,多次組織有關專家對教材進行評議。2005年,在廣泛征求、收集全國各高等中醫藥院校有關領導、專家,尤其是一線任課教師的意見和建議基礎上,對“新世紀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規劃教材”進行了全面的修訂。“新世紀(第二版)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規劃教材”(以下簡稱“新二版”教材)語言更加精煉、規范,內容準確,結構合理,教學適應性更強,成為本學科的精品教材,多數教材至今已重印數十次,有16門教材被評為“‘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國家級規劃教材”。 當今教材市場“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新版教材每年層出不窮,但仍有許多師生選用“新二版”教材。其中有出于對老主編、老專家的敬仰和信任,當時的編者,尤其是主編,如今已經是中醫學術界的泰斗;也有些讀者認為“新二版”教材的理論更為經典;還有部分讀者對“綠皮書”有懷舊情結,等等。為服務廣大讀者,經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教材建設工作委員會、中國中醫藥出版社研究決定,選取“新二版”中重印率較高的25門教材,組成“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經典老課本”叢書。
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經典老課本中國醫學史新世紀第2版 目錄
**節 中醫學的發展過程
一、學術體系形成時期
二、臨證經驗積累和發展時期
三、理論總結與探索時期
四、體系成熟與創新時期
五、中西醫交匯撞擊時期
第二節 中醫學的歷史成就
一、周代至三國時期
二、晉代至唐代
三、宋代至元代
四、明代至清代
第三節 中醫學的學術特點
一、中醫學的觀念系統及其特點
二、中醫學的理論系統及其特點
三、中醫學的技術系統及其特點
**章 醫藥的起源
**節 考古與神話傳說
一、考古發現
二、神話與傳說
第二節 衛生保健
一、居處
二、衣著
三、食物與用火
四、導引
五、婚配
第三節 醫藥知識
一、藥物
二、針灸
三、外治法
第四節 多種醫藥起源論
一、醫源于圣人
二、醫源于巫
三、醫源于動物本能
四、醫食同源
第五節 中醫學起源的地域與人文因素
一、中醫學起源的地域因素
二、中醫學起源的人文因素
第二章 早期醫藥經驗與中醫學術方向
**節 對疾病的認識和診治
一、對疾病的認識及其反映的學術方向
二、對疾病的診治及體現的文化特點
第二節 醫藥學理論的萌芽
一、相關的哲學思想
二、病因學
三、預防思想
第三節 藥物知識
一、藥物的種類與數量
二、酒與湯液的意義
第四節 衛生保健與醫事制度
一、衛生保健活動
二、醫事制度建設
第三章 中醫學術體系的建立
**節 諸漢墓出土醫書
一、基本內容簡介
二、出土醫書的分析
第二節 四大經典的內容與價值
一、《黃帝內經》
二、《黃帝八十一難經》
三、《神農本草經》
四、《傷寒雜病論》
第三節 理法方藥體系與辨證論治原則
一、理、法、方、藥體系的內容和特點
二、辨證論治原則的基本精神
第四章 醫學各科的充分發展
**節 古醫籍的整理與注釋
一、《黃帝內經》的整理注釋
二、《傷寒雜病論》的整理注釋
第二節 脈學與病源證候學的總結
……
第五章 臨床經驗的總結與理論升華
第六章 中醫學的鼎盛與創新
第七章 中西醫學的交匯與沖突
第八章 中醫學的新生
附一 中國歷史年代簡表
附二 中國醫學大事年表
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經典老課本中國醫學史新世紀第2版 節選
《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經典老課本·新世紀(第2版):中國醫學史》: 三、理論總結與探索時期 經過晉唐數百年的經驗積累和方藥薈萃,客觀上需要給以總結,以便把握規律。經驗總要上升到理論,否則,經驗之間的聯系就得不到認識和揭示。這是一切認識的發展規律,中醫學也不例外。 面對晉唐積累的大量經驗,宋元時期便以對經驗進行總結和理論探索為其重要的發展內容,并由此顯示了這一時期醫藥學的發展特點。 首先,宋元時期的大量醫藥著作與晉唐時期的醫藥著作具有不同的風格。此時期醫家著書一反單純記載經驗和方藥的做法,在著作中大大加深了理論討論的內容。比如宋代官修的《太平圣惠方》和《圣濟總錄》,不論全書總論還是各門概論,都進行了大量的理論陳述和分析。而宋元個人醫藥著作,也都表現了理論探討的熱情。論述問題也表現了由博返約的傾向,著書往往不但專科化,而且逐步走向專病化和專題化。對醫理藥性開始展開多方面的探索,論述內容不再限于經驗結果,而是追索原因和道理。 其次,因為進行理論討論,則難免由于認識角度、認識方法、經驗差別以及依據的指導思想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觀點和理論結論。由此,宋元時期便出現了學派爭鳴和各家學說。學派和各家學說的出現,正是理論總結和探索的產物,它鮮明地標志了這一時期醫藥學發展的特點。 四、體系成熟與創新時期 從漢代中醫學術體系建立以來,中醫學一直以傳統的學術范式發展演進。這一傳統的學術范式發展到明清時,確切地說到溫病學說出現時,已達到了高度成熟和完善。這一體系的各個方面,按傳統范式的要求都已發揮到了極致。歷史證明,在溫病學說以后,中醫學就少有如此重大的成果。 傳統不僅可以成為發展的動力,在一定情況下也是發展的限制力量。在中醫學傳統學術范式達到了完善,各方面被發揮到極致的時候,其內部便必然會出現革新的力量。革故鼎新也是事物發展的規律,在傳統與革新兩種力量作用下,明清醫藥學則一方面表現為傳統的頑強延續,另一方面也出現了革新趨勢。 傳統的延續表現為中醫學理、法、方、藥體系按慣性發揮作用,在固有的學術范式中去總結經驗和論述問題,同時也表現為對革新趨勢的對立和改變方向。 醫藥學的革新趨勢主要表現為三個方面: **,藥物學透露出近代自然科學的傾向。有三部藥學著作可以標志這一傾向:首先是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其次是清代趙學敏的《本草綱目拾遺》和吳其浚的《植物名實圖考》。這三部著作中雖然大量內容仍然屬于傳統的實用藥學內容,但是在生物分類學、生物進化論、植物學方面都提出了超越前人、異于傳統的具有世界科學意義的認識結論。恰是這些內容才受到了國際上的重視。 第二,傳染病學出現了近代科學的思想。對傳染病的認識,在我國具有千百年的歷史,也總結有大量成功的治療方藥。但是在明清以前,傳染病的認識都是在傳統學術范式內展開的。明末清初的杰出醫學家吳有性,在對傳染病進行系統觀察的基礎上,在病因方面一反傳統的“六淫”之說,破天荒地提出了“戾氣學說”。在戾氣學說之下,他提出戾氣致病由口鼻而入,戾氣不同致生不同疾病,戾氣致病具有“人病而禽獸不病”、“牛病羊不病”等特異性,外科化膿性感染與瘟病一樣也是由戾氣造成的。戾氣是物質性的,致病具有傳染性。盡管他的《溫疫論》一書大量內容也屬傳統醫藥內容,但是僅此戾氣學說,他已猜到了后來被證實的病原微生物的存在,這是不同凡響的天才創見。可惜的是,后來的人們沒有按照戾氣學說的方向追究下去,相反,清代溫病學說按照傳統模式建立起了新熱病學體系,戾氣學說則只能作為歷史現象游離于中醫病因學體系之外。 第三,解剖生理學表現了新的醫學方向。在中醫學歷史上,并不乏解剖記載。然而,在中國傳統自然觀支配下,在中醫學有機整體觀引導下,中醫學理論沒有建立在解剖學基礎上,卻建立起了另一種超越解剖學的理論。 然而,人體的解剖結構是客觀存在的,它畢竟是生理和病理過程的決定性基礎。因此,一種生理和病理學說,如果缺少解剖結構的證明,無論如何也會遇到困難。總會有說不準、說不清、說不透的問題。 清代王清任有感于《內經》解剖記載的錯誤,于是發憤研究解剖生理,用幾十年時間著成《醫林改錯》一書。在書中他大力倡言解剖,并試圖以自己的解剖發現說明人的生理現象。實事求是地說,由于時代局限以及他的研究方法的限制,他的解剖生理研究是充滿錯誤的,整體水平也不高,不足以在其上建構生理病理學說。這里,重要的不是他的研究水平,而是他的研究方向。因為從解剖開始建構醫學體系終究是大異于傳統學術范式的。但是,王清任的研究方向沒有改變中醫學既定的學術范式,這也反映了傳統對革新的作用力量。 ……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朝聞道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經典常談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隨園食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