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醫入門必背歌訣
-
>
醫驗集要
-
>
尋回中醫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
-
>
補遺雷公炮制便覽 (一函2冊)
-
>
人體解剖學常用詞圖解(精裝)
-
>
神醫華佗(奇方妙治)
-
>
(精)河南古代醫家經驗輯
溫病學說傳承與創新/浙江溫病學家經驗集萃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3246415
- 條形碼:9787513246415 ; 978-7-5132-4641-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溫病學說傳承與創新/浙江溫病學家經驗集萃 本書特色
盛增秀、黃飛華、竹劍平、王英主編的《溫病學說傳承與創新:浙江溫病學家經驗集萃》分生平簡介、學術觀點與診治經驗、原文選釋、方劑選錄和醫案選按等。根據各醫家的具體情況,項目不拘一格,文字有長有短,如王士雄為溫病學派四大家之一,故不惜筆墨予以研討。要在因人而異,靈活掌握。 編寫力求選材精當,重點突出,研討深刻和切合實用。尤其要注重各醫家在理法方藥上的創新之處,并結合編者的學習心得和臨證體會,著力予以闡發,體現出繼承中有發揚,整理中見提高。
溫病學說傳承與創新/浙江溫病學家經驗集萃 內容簡介
在溫病學說傳承和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浙江籍醫家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章楠、王士雄、雷豐更是其中佼佼者,尤其是王士雄,后世將其與溫病學說代表人物葉桂、薛生白、吳瑭相提并論,譽稱為“溫病學派四大家”。其他如吳坤安、婁杰、金有恒、陳士楷、何廉臣、胡安邦、曹炳章等,貢獻亦很突出。現代浙江籍醫家如葉熙春,融古冶今,對溫病學說的理論和實踐,做出了不同凡響的發揮。 《溫病學說傳承與創新/浙江溫病學家經驗集萃》收選浙江著名溫病學家12位,分為生平簡介、學術觀點與診治經驗、原文選釋、方劑選錄和醫案選按等對浙江籍醫家在溫病學說傳承與創新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做深入的研究整理,既有理論闡發,也有臨床經驗介紹,頗為實用。
溫病學說傳承與創新/浙江溫病學家經驗集萃 目錄
章楠
張千里
王士雄
雷豐
婁杰
金有恒
陳士楷
何廉臣
胡安邦
曹炳章
葉熙春
溫病學說傳承與創新/浙江溫病學家經驗集萃 節選
《溫病學說傳承與創新/浙江溫病學家經驗集萃》: (二)臨床診治經驗 吳坤安辨治外感病于傷寒溫病學說兼收并蓄,立論宗傷寒,施治遵葉薛,辨證倡六經與衛氣營血、三焦相結合,在辨斑疹、察舌目方面頗有心得,立法用藥也多有發揮。 1.立論歸宗傷寒,施治遵循葉薛 吳氏對外感病的辨治,歸宗于《傷寒論》六經,以“六經述古”和“六經新法”統括傷寒、溫病的診治,有機融匯了傷寒和溫病的辨證論治體系。 “六經述古”系《傷寒論》六經病證治。太陽述古主要論述麻黃湯、桂枝湯、大青龍湯、小青龍湯、麻杏石甘湯、五苓散、葛根湯等諸凡風寒在表證治;陽明述古則主要論述梔子豉湯、白虎湯、豬苓湯、三承氣湯、茵陳蒿湯等諸凡里熱證治。少陽述古、太陰述古、少陰述古、厥陰述古,亦全系《傷寒論》六經辨證。 “六經新法”多系溫病的辨治。太陽兼經新法中,吳氏認為如風寒初感有表寒見癥,復兼舌苔白而燥,或兼微黃,口渴便赤,脈來浮滑者,此為太陽感寒、陽明有火,治以羌、防、葛根、連翹、黃芩、梔子之類,一以外散表寒,一以清解里熱;如初期惡寒,即發熱不已,目赤多眵,舌苔焦刺,口渴多飲,唇皴齒燥,脈來洪滑,此內有伏火、外感新邪而發,當以陽明為主治,宜涼解之,如犀角、連翹、黃芩、薄荷、梔子、豆豉、竹葉之類。可見吳氏對表寒里熱證,并不拘于《傷寒論》先表后里治則,而是解表清里同治且尤以清里為主;病初雖有表證而里熱為重者,則以清解里熱為主,這較之《傷寒論》表里同病解表必用麻黃、桂枝等辛溫之品,有明顯突破。 陽明新法,吳氏認為熱人陽明當分辨氣血而治以清解、攻下、養陰、清疏等。凡遇發熱、身痛、口渴、唇燥,或初起微寒,即發熱不已,舌苔中黃邊白,或黃燥如刺,脈來洪滑,此陽明內熱為外感新邪引動而發,治宜清解,犀角、連翹、牛蒡子、薄荷、黃芩、葛根、防風、木通之類。對于陽明以胃實為病,大便不通者,因其熱邪外出無路,下迫大腸,故下黃黑黏稠之糞,便下時肛門有熱氣,對此吳氏主張勿止之,只用清火解毒,其利自止。 少陽新法,吳氏認為其癥初起,或見微寒,即發熱不已,口苦目赤,脅痛脅滿,渴而欲嘔,脈來弦滑而數,舌苔白兼邊紅,或淡紅色,初發于少陽,宜柴胡、茯苓、梔子、丹皮、連翹、薄荷之類清解之。如少陽兼營熱而神昏譫語,或斑疹外透者,吳氏主張以生地黃、犀角、連翹、黃芩、薄荷、丹皮、黑梔、鉤藤、銀花等清膽府之熱,兼解營分之邪。 而三陰新法中,邪在手太陰氣分者,吳氏主張用辛涼輕劑,梔子、豆豉、橘紅、桑葉、杏仁、連翹、薄荷、枳殼、桔梗、黃芩之類,若咳嗽則加前胡、蘇子、象貝、羚羊角等。邪在手少陰營分者,用犀角、生地黃、竹葉、麥冬、連翹、石菖蒲、石斛、丹皮之類,若兼有痰,則加川貝、天竺黃等。邪在手厥陰,內閉心包者,用犀角、連翹、川貝、天竺黃、郁金、石菖蒲、金銀花、鉤藤之類治之。吳氏認為三陰無竅,俱須借陽明為出路。大便通者只宜清里解毒,大便不通者兼導之、清之,清里解毒。由此可見吳氏三陰新法與《傷寒論》相關證治法有本質區別。 ……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巴金-再思錄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莉莉和章魚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