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醫入門必背歌訣
-
>
醫驗集要
-
>
尋回中醫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
-
>
補遺雷公炮制便覽 (一函2冊)
-
>
人體解剖學常用詞圖解(精裝)
-
>
神醫華佗(奇方妙治)
-
>
(精)河南古代醫家經驗輯
中藥學(專科修訂版)/李鐘文 版權信息
- ISBN:9787800892257
- 條形碼:9787800892257 ; 978-7-80089-225-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藥學(專科修訂版)/李鐘文 內容簡介
《中藥學(專科修訂版)》分總論、各論兩大部分,書末附有歷代本草著作簡介、引用方劑索引、中文藥名索引。
中藥學(專科修訂版)/李鐘文 目錄
**章 中藥的起源和中藥學的發展概況
第二章 中藥的產地和采收
**節 產地
第二節 采收
第三章 中藥的炮制
**節 中藥炮制的目的
第二節 中藥炮制的方法
第四章 中藥的性能
**節 性和味
第二節 升降浮沉
第三節 歸經
第四節 有毒與無毒
第五章 中藥的應用
**節 配伍
第二節 用藥禁忌
第三節 劑量
第四節 特殊中藥的煎服法
各論
**章 解表藥
**節 發散風寒藥
麻黃
桂枝
紫蘇葉(附:紫蘇梗)
荊芥
防風
羌活
白芷
細辛
藁本
生姜(附:生姜皮、生姜汁)
蔥白
淡豆豉(附:大豆黃卷)
香薷
蒼耳子(附:蒼耳草、蒼耳蟲)
辛夷
第二節 發散風熱藥
薄荷
牛蒡子
蟬蛻
桑葉
菊花(附:野菊花)
蔓荊子
葛根(附:葛花)
柴胡
升麻
浮萍
第二章 清熱藥
**節 清熱瀉火藥
石膏
知母
蘆根
天花粉
梔子
竹葉(附:淡竹葉)
夏枯草
谷精草
密蒙花
青葙子
夜明砂
決明子
第二節 清熱燥濕藥
黃芩
黃連
黃柏
龍膽草
苦參
第三節 清熱涼血藥
犀角(附:水牛角)
生地黃
玄參
牡丹皮
赤芍
紫草
第四節 清熱解毒藥
金銀花(附:忍冬藤)
連翹
大青葉(附:板藍根、青黛)
穿心蓮
牛黃
蒲公英
紫花地丁
蚤休
拳參
半邊蓮
射干
山豆根(附:北豆根)
馬勃
馬齒莧
白頭翁
秦皮
鴉膽子
紅藤
敗醬草
白花蛇舌草
魚腥草
金蕎麥
土茯苓
白鮮皮
白蘞
漏蘆
山慈菇
綠豆
第五節 清虛熱藥
青蒿
白薇
地骨皮
銀柴胡
胡黃連
第三章 瀉下藥
**節 攻下藥
大黃
芒硝
番瀉葉
蘆薈
第二節 潤下藥
火麻仁
郁李仁
第三節 峻下逐水藥
甘遂
大戟
芫花
巴豆
牽牛子
商陸
第四章 祛風濕藥
獨活
威靈仙
防己
秦艽
稀薟草
臭梧桐
木瓜
絡石藤
徐長卿
桑枝
桑寄生
五加皮(附:刺五加)
虎骨(附:豹骨、狗骨、猴骨)
……
第五章 芳香化濕藥
第六章 利水滲濕藥
第七章 溫里藥
第八章 理氣藥
第九章 消食藥
第十章 驅蟲藥
第十一章 止血藥
第十二章 活血祛瘀藥
第十三章 化痰止咳平喘藥
第十四章 安神藥
第十五章 平肝熄風藥
第十六章 開竅藥
第十七章 補虛藥
第十八章 收澀藥
第十九章 外用及其他藥
附篇
一、歷代本草著作簡介
二、引用方劑索引
三、中文藥名索引
中藥學(專科修訂版)/李鐘文 節選
《中藥學(專科修訂版)》: 凡以補益人體氣血陰陽之不足,增強機體功能,提高機體抗病能力為主要作用的藥物,稱為補虛藥,亦稱補益藥。 本類藥物根據其補益人體氣血陰陽之不同,可分為補氣藥、補血藥、補陰藥、補陽藥四類。分別用于氣虛、血虛、陰虛、陽虛等病證。祖國醫學認為,人體在生命活動的過程中,其氣血陰陽是相互依存的。而在虛損不足的情況下,又可相互影響,彼此累傷,常出現氣陽兩虛、陰血兩虧等錯綜復雜的虛證。補虛藥相互配伍后,又常用于氣陽兩虛、氣血兩虛、氣陰兩虧、陰血不足、陰陽俱虛等病證。 在應用補虛藥時,應根據不同的病證給以適當配伍。如屬氣陽兩虛,當用補氣藥與補陽藥配伍;氣血兩虛證,用補氣藥與補血藥配伍;氣陰兩虧證,用補氣藥與補陰藥配伍;陰血不足證,用補陰藥與補血藥配伍;陰陽俱虛證,須補陰藥與補陽藥配伍等。 本類藥物一般不適用于有實邪的病證,凡實邪方盛,正氣未虛者,當以祛邪為要。如誤用補虛藥,易致"閉門留寇",加重病情。如屬實邪未除,正氣已虛者,當于祛邪藥中,適當配用補虛藥,以期"扶正祛邪"。服用補虛藥應注意顧護脾胃,適當配伍健脾益胃藥,以資促進消化吸收,充分發揮補虛藥的作用。 **節補氣藥 凡以補氣為主要作用的藥物,稱為補氣藥。 補氣藥性味多甘溫(或平),以歸脾、肺經為主,少數藥物兼能歸心經或腎經。 本類藥物主要能補益脾氣、肺氣及心氣,主治脾氣虛而致的飲食不振、大便溏瀉、脘腹虛脹、體倦乏力,或帶下色白,或浮腫,或脫肛、子宮下垂;肺氣虛而致的少氣懶言、語言低微、自汗畏風;心氣虛而致的心悸怔忡、氣短、動則更甚、脈弱或結代等。此外,根據氣旺可以生血,亦可生津之理,在一些補血或生津劑中,加用補氣藥,可起到提高療效的作用。 臨床應用補氣藥時,應根據不同病證,給以適當配伍。如屬氣陽兩虛證,與補陽藥配用;氣血兩虧證,與補血藥配用;氣陰不足證,與補陰藥配用;氣虛不能衛外,易感外邪的病證,與祛邪藥配用;氣虛不攝而致的出血、自汗、小便失禁,常用補氣藥分別與止血、斂汗、縮尿藥配用。 補氣藥性多壅滯,服用后如見脘腹脹滿、飲食不振者,可適當輔以行氣藥。 人參 《本經》 為五加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人參Panaxginseng C.A.Mey.的根。野生者名"山參",栽培者稱"園參"。主產吉林、遼寧、黑龍江等省,其中以吉林撫松縣產量較大,質量*好,因而稱吉林參。園參一般栽培6-7年后,在秋季莖葉將枯萎時采挖。去蘆頭,洗凈,曬干或烘干,稱為"生曬參";蒸熟后曬干或烘干,稱為"紅參";經沸水浸燙后,浸于糖汁中,取出曬干,稱為"糖參"(白參);細根稱"參須"。山參亦可按上述方法加工。 【性味歸經】甘、微苦,微溫。歸脾、肺經。 【功效主治】大補元氣,補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用于氣虛欲脫,脈微欲絕,食少便溏,氣短乏力,津傷口渴,陰虛消渴,心神不安,失眠多夢,血虛萎黃,腎虛陽痿。 【臨床應用】1.人參能大補元氣、復脈固脫。用于大失血、大吐瀉及一切疾病因元氣虛極而致的氣虛欲脫、氣短神疲、脈微欲絕之證,可單用本品大劑濃煎服,即獨參湯。如兼見汗出肢冷等亡陽現象,當與回陽救逆的附子同用,以補氣回陽,即人參附子湯。 2.人參補脾益氣之功較佳。用于脾氣不足,生化無力而致的倦怠無力、食欲不振、脘腹痞滿、大便溏瀉等,常與白術、茯苓等健脾益胃藥同用,如四君子湯。 3.人參能大補元氣和補益肺氣。用于治療肺氣虧虛而致的氣短喘促、行動乏力、脈虛自汗等,常與蛤蚧、胡桃同用,如人參蛤蚧散、人參胡桃湯。 4.人參能益氣止津止渴。用治熱病氣津兩傷而致的身熱、口渴、汗多、脈大無力之證,常與石膏、知母等同用,可以清熱益氣、生津止渴,如白虎加人參湯。用于熱傷氣津,口渴多汗、氣虛脈弱者,可與麥冬、五味子同用,即生脈散,功能益氣養陰、止渴、止汗。用于治療消渴證,常與養陰生津藥物如生地黃、玄參、麥冬等同用。 5.人參能大補元氣,元氣充沛,營血必盛,血養心神,則神安智聰。用于氣血虧虛而致的心神不安、失眠多夢、驚悸健忘,常配伍養血安神藥物龍眼肉、酸棗仁等,如歸脾湯。 6.人參能補氣化生陰血。用于治療血虛面色萎黃、唇甲蒼白等,可與當歸、白術等補氣血藥同用,如八珍湯。 7.人參味甘微溫,大補元氣而益腎壯陽。用于腎虛陽痿,常與鹿茸、補骨脂等補腎壯陽藥物同用。 此外,如屬正虛邪實之證,以本品配伍相應的祛邪藥同用,有扶正祛邪之效。如氣虛外感,惡寒發熱、頭痛、身痛,可與羌活、獨活等同用,如人參敗毒散;用于里實正虛而見熱結便秘、腹痛拒按、神倦少氣等,可與大黃、芒硝等同用,如黃龍湯。 【用量用法】5~10克。宜文火另煎,兌入藥湯內服。研末吞服,每次1~2克,日服2~3次。如挽救虛脫,當用大量(15-30克)煎汁頓服,或分數次灌服。 【使用注意】反藜蘆,畏五靈脂,均忌同用。服用人參不宜喝茶和吃蘿卜,以免影響藥力。 ……
- >
煙與鏡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月亮虎
- >
我與地壇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