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醫入門必背歌訣
-
>
醫驗集要
-
>
尋回中醫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
-
>
補遺雷公炮制便覽 (一函2冊)
-
>
人體解剖學常用詞圖解(精裝)
-
>
神醫華佗(奇方妙治)
-
>
(精)河南古代醫家經驗輯
中醫經典注評叢書(傷寒論)注評(典藏版)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3244329
- 條形碼:9787513244329 ; 978-7-5132-4432-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醫經典注評叢書(傷寒論)注評(典藏版) 內容簡介
《注評(典藏版)/中醫經典注評叢書》在中醫研究院研究生班學習研究《傷寒論》的過程中集體編寫的。 《注評(典藏版)/中醫經典注評叢書》按宋·趙開美本條文排列順序逐條加以評注,其編寫體例是繼每條原文后,分列[校勘][詞解][句解][提要][選注](評述]等項,對附有方劑的條文每方之后復列[方解][驗案][評述]等項目。條文及方劑的[評述]部分多能集中反映作者的學習研究心得,而[驗案]一項則選擇前賢應用經方佳案予以評析,以期理論聯系實際,為臨床服務。
中醫經典注評叢書(傷寒論)注評(典藏版) 目錄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31~127條)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下(128~178條)
辨陽陰病脈證并治(179~262條)
辨少陽病脈證并治(263~272條)
辨太陰病脈證并治(273~280條)
辨少陰病脈證并治(281~325條)
辨厥陰病脈證并治(326~381條)
辨霍亂病脈證并治(382~391條)
辨陰陽易差后勞復病脈證并治(392~398條)
附錄一條文索引
附錄二方劑索引
中醫經典注評叢書(傷寒論)注評(典藏版) 節選
《注評(典藏版)/中醫經典注評叢書》: 從“若太陽病證不罷者”至“當解之薰之”為第二段,說明二陽并病之治法,仍擬先汗后下之法。先發汗以解太陽之表,則陽氣散越,諸癥自減,若表解后里熱仍在者,再議清下。對于“設面色緣緣正赤……當解之薰之”一段,諸家認識未盡一致。有以面部為陽明經所布,故面色緣緣正赤是陽明熱壅所致者,如上述成、汪二氏,皆有此意;但亦有據“陽氣怫郁在表”和“解之薰之”之法,認為是太陽之證者。孰者為是?面色緣緣正赤一癥,即所謂面色潮紅也,太陽、陽明皆可見到。但因陽明之熱者,必是里熱薰蒸于面所致;在太陽之經者,即如成無己《傷寒明理論》所言“即風寒客于皮膚,陽氣怫郁所致也”。如23條桂麻各半湯證之“面色反有熱色者”之類也。文中云“陽氣怫郁在表”,若無風寒之外閉,豈有陽氣之怫郁!且治法明言“當解之薰之”,均取汗解表之法,何以治里熱之陽明證,非太陽經而何?或有人以“解之”為清解之法,則與經旨相背。觀《傷寒論》原文云“解”者,多指解表而言,如“欲解外者”、“外證未解”、“表未解”、“當以汗解”、“非已解也”等,又豈能斷為清解之法。當然單憑“面色緣緣正赤”一癥是難以辨其太陽陽明的,還需結合全身其他證候,才能辨明。《醫宗金鑒》有謂“赤色深重,潮熱便硬,里實也;赤色淺淡,惡寒無汗,表實也”亦可參考。 從“若發汗不徹”至“以脈澀故知也”,為第三段,是重申本病因發汗不徹所致之病機脈證。但對本段條文的解釋,尤其是對“若發汗不徹,不足言,陽氣怫郁不得越”一句有分歧。而此一句中,癥結又在“不足言”三字上。一種見解認為“不足言,陽氣怫郁不得越”為一句。不足言者,是不能說也,即汗出不徹不可以認為是陽氣怫郁不得越,只有當汗不汗才是陽氣怫郁不得越,如成氏、喻氏等。一種見解認為“不足言,陽氣怫郁不得越”,中間斷開分兩句,不足言即不足以說、微不足道之意,是指“汗出不徹”而言,則“汗出不徹”就是引起“陽氣怫郁不得越”的原因。尤、汪二氏及今之《傷寒論譯釋》均屬此見。筆者認為從上下文義來理解,后一見解較妥。因本段是解釋汗出不徹之病機及病證。前已指出,陽氣怫郁不得越是二陽并病的一種病機變化,發汗不徹或當汗不汗均可引起之。更何況“發汗不徹”和“當汗不汗”二者是相互聯系的,很難強分。故本段可以理解為“發汗不徹”是因當汗而未汗或汗不得法而致,并引起了陽氣怫郁不得越,從而出現一系列癥狀:“其人躁煩,不知痛處,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氣但坐”,并指出脈象為“澀”。 這些證候歸納起來有二:一是“躁煩”、“不知痛處”。躁煩,即煩躁之意,不必按陰證之躁煩強解。“不知痛處”既說明陽氣怫郁不得通暢之機體不適,似痛非痛,莫名其狀的一種癥狀,故“按之不可得”;又說明是躁煩的一種表現。這種病機病證與39條“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很相似,再加上“躁煩”一癥。大青龍湯證亦有“煩躁”,二者可謂相像,但實則不同。大青龍湯證為太陽病,里僅郁熱而已;此則二陽并病,內外皆有,故“乍在腹中,乍在四肢”,非獨郁熱,里真有熱也。彼則病專太陽,且無汗出,故宜峻汗;此則病兼陽明,又已汗出,故宜小汗。二是“短氣但坐”,短氣一癥有表里虛實之別。其表證實證,或由汗出不徹,陽氣怫郁,肺氣壅塞,不能宣達而致,或是熱郁于內,失其清肅,則肺氣上逆;而虛證則可由過汗或熱邪傷氣,致肺氣不足,不能續息而致。 ……
中醫經典注評叢書(傷寒論)注評(典藏版) 作者簡介
1984年正式成立研究生部。2005年,經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批準成為中醫藥行業第一所研究生院。 作為培養高層次中醫藥人才的重要基地,研究生院現有中醫學、中藥學、中西醫結合三個一級學科所涵蓋的所有學科專業的博士、碩士授予權,具有臨床醫學專業學位授予權和在職人員申請學位的資質;設有中西醫結合、中醫學、中藥學三個一級學科的博士后工作站。 多年來,研究生院在“系統學習,全面掌握,整理提高”方針指引下,充分發揮中國中醫科學院高水平專家云集、科研項目充足、指導教師眾多的優勢,積極開展教育教學改革,著重加強課程體系建設和教學質量的提高,著力培養研究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 >
自卑與超越
- >
莉莉和章魚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我與地壇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巴金-再思錄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