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醫入門必背歌訣
-
>
醫驗集要
-
>
尋回中醫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
-
>
補遺雷公炮制便覽 (一函2冊)
-
>
人體解剖學常用詞圖解(精裝)
-
>
神醫華佗(奇方妙治)
-
>
(精)河南古代醫家經驗輯
中醫經典注評叢書(黃帝內經 靈樞)注評(典藏版)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3244336
- 條形碼:9787513244336 ; 978-7-5132-4433-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醫經典注評叢書(黃帝內經 靈樞)注評(典藏版) 內容簡介
《注評(典藏版)/中醫經典注評叢書》是由中醫研究院研究生班學生集體編寫的。對《黃帝內經》的《靈樞》在通讀全文、提要鉤玄的基礎上,按照[原文]、[注釋]、[提要]、[討論]的體例進行整理性注評工作。
中醫經典注評叢書(黃帝內經 靈樞)注評(典藏版) 目錄
本輸第二
小針解第三
邪氣藏府病形第四
根結第五
壽天剛柔第六
官針第七
本神第八
終始第九
經脈第十
經別第十一
經水第十二
經筋第十三
骨度第十四
五十營第十五
營氣第十六
脈度第十七
營衛生會第十八
四時氣第十九
五邪第二十
寒熱病第二十一
癲狂第二十二
熱病第二十三
厥病第二十四
病本第二十五
雜病第二十六
周痹第二十七
口問第二十八
師傳第二十九
決氣第三十
腸胃第三十一
平人絕谷第三十二
海論第三十三
五亂第三十四
脹論第三十五
五癃津液別第三十六
五閱五使第三十七
逆順肥瘦第三十八
血絡論第三十九
陰陽清濁第四十
陰陽系日月第四十一
病傳第四十二
淫邪發夢第四十三
順氣一日分為四時第四十四
外揣第四十五
五變第四十六
本藏第四十七
禁服第四十八
五色第四十九
論勇第五十
背腧第五十一
衛氣第五十二
論痛第五十三
天年第五十四
逆順第五十五
五味第五十六
水脹第五十七
賊風第五十八
衛氣失常第五十九
玉版第六十
五禁第六十一
動輸第六十二
五味論第六十三
陰陽二十五人第六十四
五音五味第六十五
百病始生第六十六
行針第六十七
上膈第六十八
憂恚無言第六十九
寒熱第七十
邪客第七十一
通天第七十二
官能第七十三
論疾診尺第七十四
刺節真邪第七十五
衛氣行第七十六
九宮八風第七十七
九針論第七十八
歲露論第七十九
大惑論第八十
癰疽第八十一
中醫經典注評叢書(黃帝內經 靈樞)注評(典藏版) 節選
《注評(典藏版)/中醫經典注評叢書》: [討論] 一、關于九針的長度 《黃帝內經》包括《素問》、《靈樞》,古今學者大多認為其成書于戰國時期(公元前403~前221年)。中國度量衡自古至今不斷演變,因此戰國時期九針的長度與今日大有區別。關于中國度量衡,雖經多人考證,但結論很不一致。據吳承洛所著《中國度量衡史》(修訂本)關于古今度量衡變遷表所提供的資料,在公元前1066年~前221年,相當于周代,包括戰國時期,1尺約合現在的0.5973尺。以此對九針長度折合如下:鐫針、圓針、鋒針、圓利針,長一寸六分,合今之九分六厘;鍉針長三寸半,合今之二寸一分;鈹針、大針長四寸,約合今之二寸四分;毫針長三寸六分,約合今之二寸一分多;長針七寸,約合今之四寸二分。 二、關于針刺的補瀉問題 藥物治療疾病,有寒熱溫涼四氣之分。針刺治療疾病,亦有寒熱補瀉之不同手法。《素問》、《靈樞》中有許多針刺補瀉手法的記載。如《靈樞·經脈》云:“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關于針刺補瀉,大概有以下幾種手法。 呼吸補瀉:《素問·調經論》:“瀉實者氣盛乃內針,針與氣俱內,以開其門而利其戶。針與氣俱出,精氣不傷,邪氣乃下,外門不閉,以出其疾。”搖大其道,如利其路,是謂大瀉,必切而出,大氣乃屈。“以上談的是瀉法。又說:“候呼內針。氣出針入,針空四塞,精無從去,方實而疾出針,氣入針出,熱不得還,閉塞其門,邪氣布散,精氣乃得存。動氣候時,近氣不失,遠氣乃來,是謂追之。”總的精神是:吸氣進針,呼氣出針,搖大針孔為瀉法;呼氣進針,吸氣出針,按閉針孔為補法。現代醫學證明,呼氣時人的副交感神經活動占優勢,吸氣時交感神經活動占優勢。呼吸補瀉是否依靠人體呼氣與吸氣時神經系統所處的不同狀態,而達到不同的調節作用,是值得研究的。 疾徐補瀉:《靈樞·九針十二原》:“徐而疾則實,疾而徐則虛。”《靈樞·小針解》:“徐而疾則實者,言徐內而疾出也,疾而徐則虛者,言疾內而徐出也。”總之,慢進針、快出針為補,快進針、慢出針為瀉。根據針灸臨床經驗,強刺激多為瀉法,弱刺激多為補法,正是疾徐補瀉的手法,臨床上頗有應用價值。 ……
中醫經典注評叢書(黃帝內經 靈樞)注評(典藏版) 作者簡介
1984年正式成立研究生部。2005年,經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批準成為中醫藥行業第一所研究生院。 作為培養高層次中醫藥人才的重要基地,研究生院現有中醫學、中藥學、中西醫結合三個一級學科所涵蓋的所有學科專業的博士、碩士授予權,具有臨床醫學專業學位授予權和在職人員申請學位的資質;設有中西醫結合、中醫學、中藥學三個一級學科的博士后工作站。 多年來,研究生院在“系統學習,全面掌握,整理提高”方針指引下,充分發揮中國中醫科學院高水平專家云集、科研項目充足、指導教師眾多的優勢,積極開展教育教學改革,著重加強課程體系建設和教學質量的提高,著力培養研究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唐代進士錄
- >
推拿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月亮虎
- >
隨園食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