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闖進數學世界――探秘歷史名題
-
>
中醫基礎理論
-
>
當代中國政府與政治(新編21世紀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
>
高校軍事課教程
-
>
思想道德與法治(2021年版)
-
>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2021年版)
-
>
中醫內科學·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三五”創新教材中醫心質學教程/李良松/高等創新教材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3251464
- 條形碼:9787513251464 ; 978-7-5132-5146-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三五”創新教材中醫心質學教程/李良松/高等創新教材 內容簡介
中醫心質學說與中醫體質學說一樣,是基于中醫核心思想的學術創新。心質有心靈氣質、心態特質、心理質量等多種含義。
“心理學”為西方舶來品的概念,是以研究人和動物心理現象的發生、發展和活動規律的一門科學,這與中國古代的“心質學”有著本質的區別。因為真正意義上的中國“心理學”——即“心質學”,除了具有西方心理學的所有內涵之外,還包括了人的道德層面、氣質層面、品格層面和靈性層面。因此,中國傳統的心質概念可歸納為以下公式:心質=心理+道德+氣質+品格+靈性。
中醫心質學說具有悠久的歷史。無論是儒家、道家還是佛家,都很好重要心質的研究,并將之作為心理、心靈、心態等方面的健康評價與疾病診療。“心”即心靈、心態、心理,“質”即氣質、質量、特質、性質等,心質學的內涵是更能突出中華文化的特色、特征和特質。心靈質包括人性理論、智慧與天賦、形神關系。心識質包括人的個性、道德品質、認知方法。心意質包括了情志、欲望和志向等方面的內容。中醫心質學說的創立并逐步走向成熟,必將為中醫心質健康的調理、維護與治療,為中醫增加全新的健康體檢項目提供科學的依據。
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三五”創新教材中醫心質學教程/李良松/高等創新教材 目錄
一、中醫心質背景
二、中醫心質釋義
三、相關學科思考
(一)中醫心理學
(二)西方心理學
(三)整合醫學
(四)靈性心理學
四、中醫心質定義
中醫心質學的理論基礎
一、相關概念的辨析
(一)神
(二)七情
(三)夢
二、心質學相關學說
(一)氣質學說
(二)心性理論
(三)七情學說
(四)元神理論
三、心質的三個維度
(一)心靈質
(二)心識質
(三)心意質
(四)三者的關系
四、儒釋道三家心質
(一)儒家
(二)釋家
(三)道家
五、心質學發展源流
(一)中醫心質的萌芽
(二)中醫心質的發展
(三)中醫心質的繁榮
(四)中醫心質的近況
中醫心質學的理論與分型
一、心質學臨床理論
(一)陰陽學說與心質
(二)藏象學說與心質
(三)經絡腧穴與心質
(四)五運六氣與心質
二、心質修煉的層次
(一)真我
(二)超我
(三)自我
(四)本我
(五)非我
(六)五者的關系
三、心質常見的八種類型
(一)概述
(二)八種分型
(三)典型心質
(四)結合心質
(五)心質疾病
四、心質的影響因素
(一)先天“心”
(二)后天“心”
(三)先天“質”
(四)后天“質”
中醫心質學的臨床治療
一、心質治法
(一)治法概論
(二)分型調養
附錄
一、心質訣
二、心質名文選錄
中醫心質量表
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三五”創新教材中醫心質學教程/李良松/高等創新教材 節選
《中醫心質學教程/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三五”創新教材》: (三)道家 道家思想在經歷了中國封建社會后期特有的一種文化大繁榮現象——百家爭鳴之后,形成了一種以“道法自然,無為而治”為中心思想的信仰基礎,作為中國本土文化孕育的宗教信仰,道教思想萌芽于中國的封建社會,伴隨著皇權意識的產生,百家爭鳴時代結束。作為中國后封建時代的**個大一統社會,秦為了樹立普遍的“尊君”意識,采取了一系列違背自然的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導致統治后期,經濟疲軟,社會秩序混亂,文化淪喪,人民失去了基本的生活保障。所以,在禮崩樂壞的秦后漢統一時期,道家思想顯得彌足珍貴,黃老思想被漢初統治者所重視,結合社會的自我修復能力,到漢武帝統治時期,社會已經初具恢復禮樂制度的生機和物質基礎,一直實行郡國并行制的西漢存在影響中央集權的不和諧因素,因此一套“陽儒陰法”的思想上層建筑逐步取代了漢初“人權萌芽”的黃老之學。直到東漢時期,隨著方士和讖緯學說的盛行,道家思想有復蘇之勢,道教的雛形也形成于此。 21世紀初期,宗教思想研究進入了一個理性而深刻的階段,道家心性論的思想體系初步建立,這也為討論道家思想與心質學的聯系奠定了理論基礎。道家思想作為道教的一種指導思想,能夠歷經中國社會制度的變遷而不滅.與其“秉心”“憑心”“契合于心”的認識論觀點有很大關系。道家思想是一種更傾向于人性的宗教思想理論,雖然其核心是形而上的“道”,并衍生出一系列神譜,但“天人合一”卻依舊把修心的實質落在了“人”身上。這便是宗教思想的一種進步因素。道家思想深植于中國傳統文化,潛移默化影響了中國人認識和改變世界的方式,通過社會遺傳和歷史繼承,這種認識論和世界觀也同時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中國人對自我心質的認識和改造。 1.性論 道家性論的實質是“道”在人身上的體現和延伸,同時“反哺”于“道”,即“人亦大”。一般認為,道家的“性”指的是人的先天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對應著心質學的心靈質層面。 《老子》一書未見“性”字,但其提出的“德”,即后代所謂的“性”。因為道彰顯于物,即是“德”。德內化于人,即為人之性,與道家基本性論相近。老子所言德,就其描述的內涵而言,實與性相近,比如:“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不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在老子看來,道之本性即是自然無為。由此出發,老子反對人之有為,因為有為破壞了人的原始純樸,造成了人格的分裂,帶來了貪欲。針對這一現象,老子提出“常德乃足,復歸于樸”,所謂“常德”乃是原初、原始和自然的人性狀態。而嬰兒為人之原初,所以性之樸為嬰兒之性。因此老子經常贊揚嬰兒、赤子,“常德不離,復歸于嬰兒”“含德之厚,比于赤子”“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臺,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希望通過對嬰兒之性的強調能挽回人性的日漸零落。 而關于德與性的關系,《文子·上禮》已有闡明:“循性而行謂之道,得其天性謂之德。”雖然德性并稱,顯然就其內涵而言,早期道家所言之德確為性的另稱。《文子》基本繼承了老子的觀點,并加以擴展:“夫人從欲失性,動未嘗正也,以治國則亂,以治身則穢。故不聞道者,無以反其性;不通物者,不能清靜。原人之性無邪穢,久湛于物即易,易而忘其本,即合于若性。水之性欲清,沙石穢之。人之性欲平,嗜欲害之。唯圣人能遺物反己,是故圣人不以智役物,不以欲滑和,為樂不忻忻,其于憂不惋惋,是以高而不危,安而不傾。”他認為原人之性無邪穢,是一種道家性善論的表述,而因為后天情欲的擾動“從欲失性”,將“易而忘其本”而合于“若性”,因此要保持本性,須學圣人不以智役物,不以欲滑和的方法。文子的理念同老子一致,同樣欲將“無為”思想延伸至治國方面,認為“故圣人牧民也,使各便其性,安其居,處其所能,周其所適,施其所宜,如此,即萬物一齊,無由相過”,當然其目的還是為了保持性之本然狀態。 ……
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三五”創新教材中醫心質學教程/李良松/高等創新教材 作者簡介
北京中醫藥大學國學院副院長。先后編寫出版了《中國傳統文化與醫學》《甲骨文化與中醫學》《中醫文化探津》等專著25部,與少林寺方丈釋永信聯袂主編101部、7000 多萬字的佛醫巨著《中國佛教醫藥全書》,與臺灣星云大師聯袂主編36冊、1000多萬字的《中國佛教系列叢書》,發表《商周青銅器上的醫學銘文探析》、《殷商甲骨病案探釋》等學術論文67篇。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朝聞道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推拿
- >
姑媽的寶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