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醫入門必背歌訣
-
>
醫驗集要
-
>
尋回中醫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
-
>
補遺雷公炮制便覽 (一函2冊)
-
>
人體解剖學常用詞圖解(精裝)
-
>
神醫華佗(奇方妙治)
-
>
(精)河南古代醫家經驗輯
五行藏象中醫外治療法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3254434
- 條形碼:9787513254434 ; 978-7-5132-5443-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五行藏象中醫外治療法 本書特色
《五行藏象中醫外治療法》一書是基于《周易》及中醫陰陽、五行、藏象理論,結合“以象測藏”“以象補藏”的觀點,對中醫外治法的五行“象”屬性加以抽象概括,進行挖掘整理而形成的“木、火、土、金、水”五行五象系列外治療法的專著。
五行藏象中醫外治療法 內容簡介
《五行藏象中醫外治療法》一書是基于《周易》及中醫陰陽五行藏象理論,結合以象測藏、“以象補藏”觀點,對中醫非藥物療法的五行“象”屬性加以抽象概括,進行挖掘整理而形成的“木火土金水”五行五象系列外治療法的專著。
五行藏象中醫外治療法 目錄
上篇 五行藏象理論下的“以象補藏”
◎**章 藏象學說的象思維/ 3
一、藏/ 3
二、象/ 3
◎第二章 “以象補藏”的“五行藏象中醫外治療法”/ 8
◎第三章 象及其五行/ 10
一、河圖洛書用數與象/ 11
二、八卦應象/ 15
三、氣候之象/ 22
四、時間之象,擇時治療/ 24
五、方位之象/ 34
六、色彩之象/ 36
七、呂律之象/ 38
八、人體之象/ 46
九、象數切脈之寸口候象/ 55
十、紅外熱像圖之象/ 58
十一、五行十態體質狀態之象/ 61
下篇 五行藏象外治療法運用
◎**章 背俞指針療法/ 69
一、概念闡釋/ 69
二、理論淵源與理論構建/ 69
三、現代研究進展與運用/ 72
四、五行藏象屬性及應用/ 73
五、典型案例/ 75
◎第二章 背俞砭石療法/ 78
一、概念闡釋/ 78
二、理論淵源及歷代演變/ 78
三、現代研究進展與運用/ 81
四、背俞砭石療法之五行/ 82
五、基于“以俞調樞”的背俞砭石療法應用/ 82
六、典型案例/ 86
◎第三章 四象脾土小兒推拿/ 91
一、概念闡釋/ 91
二、理論淵源及歷代演變/ 91
三、近現代小兒推拿流派/ 93
四、四象脾土小兒推拿的運用/ 93
五、臨床應用體會及典型案例/ 94
◎第四章 坤土建中療法/ 103
一、概念闡釋/ 103
二、理論淵源及歷代演變/ 103
三、現代研究進展與運用/ 105
四、臨床應用體會及典型案例/ 106
◎第五章 灸療法/ 113
一、概念闡釋/ 113
二、理論淵源及分類/ 114
三、現代研究進展與運用/ 116
四、臨床應用體會及典型案例/ 118
◎第六章 拔罐療法/ 126
一、概念闡釋/ 126
二、理論淵源及歷代演變/ 126
三、中醫作用機理/ 127
四、現代研究進展/ 128
五、拔罐的作用及適應證/ 129
六、拔罐器具及方法/ 130
七、五行藏象罐法/ 133
八、典型案例/ 136
◎第七章 刮痧療法/ 141
一、概念闡釋/ 141
二、理論淵源及歷代演變/ 141
三、現代研究進展及應用/ 142
四、典型案例/ 145
◎第八章 穴位埋線療法/ 151
一、概念闡釋/ 151
二、理論淵源及歷代演變/ 151
三、現代研究進展與運用/ 152
四、典型案例/ 159
◎第九章 刺血療法/ 164
一、概念闡釋/ 164二、理論淵源及歷代演變/ 164
三、刺血療法的基本原則/ 166
四、刺血療法的主要作用/ 167
五、刺血療法的適應證、禁忌證及注意事項/ 168
六、刺血療法的操作方法/ 170
七、五行藏象療法之刺絡放血/ 173
八、典型案例/ 177
◎第十章 銀蛋療法/ 181
一、概念闡釋/ 181
二、理論淵源/ 181
三、滾蛋療法分類/ 182
四、臨床運用及中醫原理/ 184
五、典型案例/ 187
◎第十一章 燙熨療法/ 193
一、概念闡釋/ 193
二、理論淵源及歷代演變/ 193
三、燙熨療法分類/ 194
四、臨床應用/ 196
五、臨床應用體會及典型案例/ 197
◎第十二章 貼敷療法/ 202
一、概念闡釋/ 202
二、理論淵源及歷代演變/ 202
三、現代研究進展與運用/ 205
四、臨床應用體會及典型案例/ 211
◎第十三章 導引五禽戲/ 217
一、概念闡釋/ 217二、理論淵源及歷代演變/ 217
三、現代研究進展與運用/ 219
四、五行藏象療法之導引五禽戲/ 220
五、導引五禽戲的功效作用/ 224
六、導引五禽戲適應證、禁忌證及注意事項/ 225
七、典型案例/ 226
◎第十四章 五音療法 / 230
一、概念闡釋/ 230
二、理論淵源及歷代演變/ 230
三、現代研究進展與運用/ 233
四、五音療法功效/ 235
五、五音療法的適應證、禁忌證及注意事項/ 236
六、典型案例/ 237
◎第十五章 釋夢療法/ 241
一、概念闡釋/ 241
二、理論淵源及歷代演變/ 241
三、基本原理及方法/ 244
四、釋夢療法的夢象診治流程/ 246
五、注意事項/ 246
六、臨床應用體會及典型案例/ 246
五行藏象中醫外治療法 節選
**章 藏象學說的象思維一、藏戕:會意字。從戈,從爿。戈,古代用以橫擊、鉤殺的重要武器。爿(p1n):劈開的竹木片。本義:殘殺、殺害。臣:象形字。甲骨文字形像一只豎立的眼睛。人在低頭時,眼睛即處于豎立的位置,字形正表示了俯首屈從之意。本義:男性奴隸。戕加臣則為臧,臧有“善”義,臣仆善事其主,善護其藏;有“成”義,成功攘寇戕國;更有“藏”義,隱藏自己之意,后人乃加“艸”而作“藏”。藏,《說文解字》解釋為“藏,匿也”,即藏是指隱藏于事物之中的內核,“五臟者,藏精氣而不瀉也”。同時,“藏”通“臟”,即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組織器官,指的是人體的臟器。中醫學中,五臟指心、肝、脾、肺、腎。二、象象,《說文解字》中解釋為“南越大獸”,即動物。在無文字的遠古時期,“象”代表著符號信息、一種圖形表達,后來筮術和文字也倚“象”而起。“象”為圖形符號時,表達了自然界、人物、動物、物體的形態、樣子。《易傳》中說:“象也者,像也。”象,也同樣包含著人像、圖像、虛像、實像等。無論是客觀存在的象,還是主觀象的思維意識表達,都能夠通過個體感覺,包括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運動覺、內臟感覺等,形成記憶、成像,經過更高級復雜的認識和思維加工,結合人的經驗基礎進行取象比類的全息時空詮釋,這樣的“象”,包括人的面象、舌象、體象、脈象、聲象,自然界的天象、氣象、物象,社會生活和精神生活中的景象、世象、心象、意象,以及思維領域的卦象、道象等,這些象與象之間的聯系與感應,也回歸于“天- 地- 人”系統中。古代先人以“ 四象”為基礎,建立了天文學知識構架,所謂“四象”,就是古人把東、西、南、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成四種動物形象,即東方青龍、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易傳》中稱四象為少陽、老陽、少陰、老陰,《易傳》四象與星宿四象相互融合,東方七宿就如同春天及初夏夜空飛舞的巨龍,所以青龍代表少陽,主春;西方七宿像深秋及初冬的夜空中躍出的猛虎,所以白虎代表少陰,主秋;南方七宿似一只展翅飛翔的朱雀出現在夏天及初秋的夜空,所以朱雀代表老陽,主夏;北方七宿像在寒冬及早春的夜空出現的蛇龜組合,所以玄武代表老陰,主冬。古人們通過觀察“四象”更替,掌握氣候變化規律,從而指導農業生產。在商周時期,古人用龜卜之“象”進行占卜預測。選用黃白明潤的龜,去其甲,存其墻,占卜時灼龜,龜甲炸裂有聲并裂開紋路,通過紋理出現的位置、形狀、變化之象進行吉兇斷事,從而建立了占卜預測這一法。之后“象”的概念逐漸發展起來,并與具體的事物及事物發展的“形”密切聯系,《易傳??系辭》曰:“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則天下之事能畢矣。”這種象思維的形成和運用也發展到了各個領域。“象”的獲得,*常見的就是取象比類的方法,觀察事物的形態、征象,細究事物的功用、效能,通過比喻、象征、聯想、推類等思維方式,探究事物及其內部規律,而事物的象結論能在時空系統中與其他事物的象相互聯系及作用,這種象思維,是客觀事物和現象的存在與欲知事物和現象聯系的一種方式。此分三種:**,客觀事物的外在表現,人腦直接觀察、感知其形象而得,比如顏色、氣味、味道、形狀、質地等;第二,是符號性的加工過程,即用符號衍射客觀事物存在,比如八卦之象、象形文字等;第三,更全方位的時空相推演之象,陰陽、五行、氣運等,是天- 地- 人系統的聯系與詮釋。除此之外,還有一種,是體悟,類似回歸于純的狀態去體覺原象,超越了常規思維,有只能意會不能言傳之意,其不能言傳的結果,就是這里所說的象,言“道”,體現了原象背后的大智慧和大境界,是冥冥之中的相互關聯。“道”的體會,不可離開氣的流轉,將氣的運行加以運用的有道家的內丹修煉,有了超于常人的對氣的感應,就容易感應到超于目前科學解釋的“象”。象思維*早見于《周易??系辭下》曰:“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中國古人通過觀察萬物,感受自然,從中感悟物質間的微妙交合,通過不斷的觀察和總結,形成了中國文化中特有的認知規律。中醫根據《周易》象思維建立了天人合一的“象”醫學模型。“天”和“人”可以相互感應,生命活動表現于外的“象”,與自然萬象應時變化之“象”是互通的。《呂氏春秋??有始覽》曰:“類固相召,氣同則合,聲比則應。”指出同一類事物之間在氣的中介作用下可發生相互聯系。《管子??白心篇》云:“同則相從,異則相距。”所以古人以“取象比類”的思維模式來探索人類生命運動與自然界萬事萬物之間的一般規律及相互關系。《乾卦??文言傳》中有言“同氣相求”,所謂“同氣”就是通過對事物進行“取象比類”的定量定性分析和推演,將事物確定為同一類屬,在此作用下,事物“各從其類”而形成“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的狀態,事物之間也因“同氣”而具有“相感、相召、相符”等“相求”的聯系。《黃帝內經》構筑了龐大的藏象體系,確立了“以象測藏”的方法論,藏象理論正是基于“司外揣內,見微知著”的思維方法,研究人體臟腑解剖形態、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其整體相互聯系的學說。藏象理論在中醫學中正是通過“象”的表現來抓住“臟”的實質變化規律,以五臟為中心的整體觀及五臟系統與自然“天人相應”的統一觀將藏象同自然融合于內外相應的整體模式中,從而指導臨床實踐。而作為藏象學說核心思想的“陰陽論”和“五行學說”將人的征象(生理病理表現)通過取象比類和推演絡繹的方法,與各種事物(自然及社會)緊密聯系。“五臟之象,可以類推”,在《素問??金匱真言論》中提到:“東方青色,入通于肝,開竅于目,藏精于肝,其病發驚駭,其味酸,其類草木,其畜雞,其谷麥,其應四時,上為歲星,是以春氣在頭也,其音角,其數八,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其臭臊。南方赤色,入通于心,開竅于耳,藏精于心,故病在五臟,其味苦,其類火,其畜羊,其谷黍,其應四時,上為熒惑星,是以知病之在脈也,其音徵,其數七,其臭焦。中央黃色,入通于脾,開竅于口,藏精于脾,故病在舌本,其味甘,其類土,其畜牛,其谷稷,其應四時,上為鎮星,是以知病之在肉也,其音宮,其數五,其臭香。西方白色,入通于肺,開竅于鼻,藏精于肺,故病在背,其味辛,其類金,其畜馬,其谷稻,其應四時,上為太白星,是以知病之在皮毛也,其音商,其數九,其臭腥。北方黑色,入通于腎,開竅于二陰,藏精于腎,故病在溪,其味咸,其類水,其畜彘,其谷豆,其應四時,上為辰星,是以知病之在骨也,其音羽,其數六,其臭腐。”其通過“比擬”及“類推”,提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的生命功能結構模型,從氣象、自然界生物情狀推論到與人體臟腑、情志、生理、病理及藥理相互作用與影響。其五行藏象模式將五氣、五色、五音、五味等自然萬物及五臟、五體、五志、五聲等人體系統與五方、五位聯系為統一的整體。所以自然界的事物與人體五臟因同類可相互感應并相互作用。
五行藏象中醫外治療法 作者簡介
謝勝,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博士后合作導師,“中國醫師獎”醫務專家,廣西名中醫。現任廣西中醫藥大學第1附屬醫院及第1臨床醫學院院長、中醫治未病中心學術帶頭人、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脾胃病臨床重點專科帶頭人。兼任中國民族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會長、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消化病分會副會長、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治未病分會副主任委員等多個學術團體職務。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4項,科技成果獎7項。近五年以第1作者(含通訊作者)發表期刊論文97篇、SCI論文2篇,參編著作5部,申請國家專利2項。擅長經方、四時膏方、中醫外治療法的應用,在脾胃病、內傷雜病、婦兒病等方面重視“治未病”,臨床經驗豐富。
- >
史學評論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推拿
- >
巴金-再思錄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經典常談
- >
二體千字文
- >
回憶愛瑪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