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醫入門必背歌訣
-
>
醫驗集要
-
>
尋回中醫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
-
>
補遺雷公炮制便覽 (一函2冊)
-
>
人體解剖學常用詞圖解(精裝)
-
>
神醫華佗(奇方妙治)
-
>
(精)河南古代醫家經驗輯
張永杰臨床經驗集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3239851
- 條形碼:9787513239851 ; 978-7-5132-3985-1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張永杰臨床經驗集 內容簡介
張永杰,主任醫師,教授,醫學碩士,碩士研究生導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海南省有突出貢獻很好專家,全國名中醫工作室指導老師,全國第四、第五批名老中醫學術繼承指導老師,有豐富臨床經驗及扎實的中醫理論,擅長治療糖尿病及其并發癥,心血管疾病、風濕免疫病及疑難雜癥。本書系統整理了張永杰教授的學術思想及臨床經驗,對張師治療治療糖尿病及其并發癥,心血管疾病、風濕免疫病的學術思想進行系統總結,并收集張師30多年來治療的疑難雜癥給予實錄,且每個醫案后均有按語,介紹老師辨證思維過程,用藥經驗及體悟。
張永杰臨床經驗集 目錄
懸壺濟世一切為了患者
醫藥兼通臨床與科研并茂
誨人不倦甘當人梯傾心傳承
第二章 學術思想
2型糖尿病
糖尿病腎病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
糖尿病胃輕癱
糖尿病神經源性膀胱
冠心病
高血壓病
無癥狀性高血壓
急慢性心力衰竭
心律失常
心肌病
肺源性心臟病
病毒性心肌炎
心臟神經官能癥
甲減性心臟病
痛風性關節炎
系統性紅斑狼瘡
第三章 臨證治驗
糖尿病及并發癥
2型糖尿病
糖尿病腎病
2型糖尿病并發失眠
糖尿病并發急性病毒性黃疸性肝炎
糖尿病并發尿道感染
糖尿病并發汗證
糖尿病并發神經源性膀胱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
循環系統疾病
冠心病、心絞痛
心律失常
心肌病
高血壓病
呼吸系統疾病
上呼吸道感染
支氣管擴張
支氣管炎
頑固性咳嗽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發作
內分泌系統疾病
甲狀腺結節
亞急性甲狀腺炎
消化系統疾病
慢性結腸炎
慢性淺表性胃炎
反流性食管炎
習慣性便秘
風濕性疾病
痛風性關節炎
類風濕性關節炎
系統性紅斑狼瘡
神經系統疾病
植物神經功能失調
神經性頭痛
血管神經性頭痛
婦科疾病
更年期綜合征
閉經
五官科疾病
神經性耳聾
牙根炎
復發性口腔潰瘍
舌炎
面神經炎
口苦癥
口干癥
其他疾病
痤瘡
脫發
膈肌痙攣
特發性水腫
血栓性靜脈炎
第四章 醫論醫話
桂枝湯方解淺析
溫膽湯方義分析與臨床應用
淺論小柴胡湯
仙鶴草的應用體會
逍遙散加味治療頑固性失眠體會
痹病臨床治療
頑固性咳嗽的治療心得
糖尿病血瘀證機理及活血化瘀法應用探討
中西醫結合治療急性冠脈綜合征介入術后再狹窄思考
“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之我見
淺論“開鬼門,潔凈府,去宛陳莖”
從五臟論治慢性心力衰竭
中醫臨床必讀醫書30部
中外醫德觀及其啟示
循證醫學在中醫藥臨床研究中的應用
如何整理名家醫案
睡眠養生談
大事記
張永杰臨床經驗集 節選
《張永杰臨床經驗集》: 一、概述 糖尿病胃輕癱,是以嚴重的胃排空延遲為特征的疾病,是糖尿病常見慢性并發癥之一。本病起病大多隱匿,呈漸進性。有研究資料顯示,有高達50%~76%的糖尿病患者發生胃腸動力障礙,臨床以消化不良癥狀為特點,如厭食、早飽、餐后上腹飽脹、痞悶、疼痛、噯氣、惡心、嘔吐等。嚴重者可出現劇烈嘔吐、腹瀉,日久形體消瘦,抵抗力下降,并使降糖藥應用受到干擾。血糖不易控制,易發生低血糖反應或酮癥,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質量。中醫學雖無糖尿病胃輕癱這一病名,但古代文獻中卻有糖尿病并發胃輕癱的記載。明·張景岳在其《景岳全書·雜證·三消》中提到“不能食而渴”,可見古人已認識到“消渴”可以引發一些胃腸疾病。張永杰教授結合前人的認識,并結合西醫學對本病的研究,認為本病厭食、惡心、嘔吐、早飽、腹脹等可歸屬于中醫“痞滿”“嘔吐”“反胃”等范疇。 二、病因病機 1.脾虛為病變之本 糖尿病胃輕癱,是指在糖尿病的基礎上,出現早飽、餐后上腹飽脹、惡心、發作性干嘔或嘔吐、大便異常等臨床癥狀的病證。糖尿病性胃輕癱的病變部位主要在胃,波及脾、肝。其病因雖多,但脾氣虧虛、運化失司乃發病之本。糖尿病相當于古代的消渴病,盡管消渴病的基本病機為氣陰兩虛,燥熱內生,但從糖尿病發展至胃輕癱一般需經過10年左右,且發展至胃輕癱時,患者“三多一少”的癥狀不典型。究其原因,首先在糖尿病階段,因飲食不節,過食肥甘醇酒厚味,導致脾胃受損。盡管患者經過糖尿病宣教、飲食控制、加強鍛煉及藥物等綜合治療,但此病只能控制,不能根治。隨著病情的延長,科學、合理、積極地治療,只能延緩卻不能逆轉病情發展,故脾胃功能將隨著病程而持續損害,只是在某階段減輕,某階段加重,但總的趨勢是逐漸加重,特別是一些微觀的病理改變。一部分患者,特別是經過積極、合理治療但血糖控制不理想且自控能力差者,對糖尿病慢性并發癥認識不足,認為過分控制飲食降低了自己的生活質量,或失去信心,或不遵醫囑,飲食上我行我素,生活上順其自然,而致體內長期高血糖狀態而產生“高血糖毒性”。另外,生活水平提高、衣食住行改善、運動減少成為肥胖及糖尿病發病率逐年增高的直接原因。西醫學提出,胰島素抵抗及胰島素分泌缺陷是2型糖尿病的發病基礎,而肥胖是胰島素抵抗的臨床特征之一。中醫學將肥胖責之于脾虛,屬脂膏聚積體內,痰濕為患。治療2型糖尿病一般首選口服藥物,任何種類的口服降糖藥,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胃腸道副作用,即使是副作用較輕的中成藥也是如此。此為藥源性致病因素,常為醫者忽視。綜合以上因素,糖尿病胃輕癱的病機之本為脾虛。正如《心法附錄》所云:“處心下,位中央,腹滿痞塞,皆土病。”《赤水玄珠》云:“消渴……飲食減半,神色大瘁……不能食者必傳中滿鼓脹。”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生理上脾主運化升清,胃主受納通降;脾胃是中焦氣機升降的樞紐。當各種致病因素導致脾胃功能受損,脾氣虛弱,運化失常,則會影響胃氣的正常升降,即所謂脾不升而胃不降,中焦氣機郁滯而成痞。正如《諸病源流犀燭》所云:“痞滿,脾病也。本由脾氣虛及氣郁不能行,心下痞塞滿,故有中氣不足,不能運化而成者!薄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朝聞道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推拿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姑媽的寶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