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論中國
-
>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
-
>
同盟的真相:美國如何秘密統治日本
-
>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
>
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
-
>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第四卷
-
>
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中國政治思想史(共3卷) 版權信息
- ISBN:9787213093692
- 條形碼:9787213093692 ; 978-7-213-09369-2
- 裝幀:精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政治思想史(共3卷) 本書特色
本套書為中國政治思想史研究經典之作、“劉澤華學派”立派之基,初版于1996年,在知識界、學術界引起巨大反響。2019年,值劉澤華先生逝世一年之際,為緬懷先生、重推經典,浙江人民出版社策劃重版該書。
《中國政治思想史(修訂版)》經近一年修訂,由南開大學濱海學院葛荃教授、歷史學院孫曉春教授聯合校訂,新增中國人民大學孟憲實教授代序一篇,中國哲學史學會理事陳寒鳴教授《劉澤華先生生平學行》一篇,以及葛荃教授跋文一篇,總計約4萬字,以導讀“王權主義”思想精髓,紀念劉澤華先生“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本套書剔除近代以來西方話語體系和分析工具壟斷,以中國古代政治思想史內部固有概念體系重寫思想史,梳理了中國古代“王權支配”社會形成、發展、演變的全過程。既為客觀述史,也是在以中國古代獨有的話語體系重新理解歷史。
劉澤華先生試圖解決為什么中國古代君主專制主義、臣民意識、崇圣觀念,幾千年里沒能發展為民主主義、公民意識和自由觀念這一歷史重大議題。該書給讀者提供了一個與西方話語體系不同的新的思想工具,借助這個工具,我們可以向內自省,向外洞察,獲得對中國政治思想傳統在社會歷史各時期深遠影響的新的理解。
中國政治思想史(共3卷) 內容簡介
中國古代社會有一個極為重要的特點,即“行政權力支配社會”(馬克思語)。
劉澤華先生把中國古代社會的基本特點提煉為“王權支配社會”這一核心觀點。這種王權是基于社會經濟又超乎社會經濟的一種特殊存在……這種靠武力為基礎形成的王權統治的社會,就總體而言,不是經濟力量決定著權力分配,而是權力分配決定著社會經濟分配,社會經濟關系的主體是權力分配的產物;在社會結構諸多因素中,王權體系同時又是一種社會結構,并在社會的諸種結構中居于主導地位。
這種現實反映到人們的思想中,便把行政權力看得高于一切,看成一切的歸宿。因此,在意識形態中,政治思想占有特別的地位,以至成為了整個思想意識形態的核心部分。哲學的、經濟的、教育的、倫理的等等思想,不僅離不開政治,而且通過不同的道路*后幾乎都歸結為政治。
本套書“先秦卷”闡述并分析了先秦時期王權專制論的基本特征,“秦漢魏晉南北朝卷”和“隋唐宋元明清卷”則從不同視角揭示了王權專制論在中國古代歷史中不斷發展、完善、深化的過程。由書可知,君主專制主義貫穿中國政治思想史始終,是傳統政治思想、政治文化的基本主題之一。
中國政治思想史(共3卷) 目錄
**章 商代神佑王權的政治觀念
第二章 西周敬天保民與天下王有的政治思想
**節 周公的“革命”思想
第二節 “天子”與專制主義觀念
第三節 《呂刑》以刑理亂與用刑理論
第四節 西周后期政治調整思想
第三章 春秋時期由重神向重人轉變的政治思想
**節 春秋時期政治思想概論
第二節 幾個代表人物的政治思想
第三節 《洪范》的政治思想
第四章 百家爭鳴與政治理性的發展
第五章 儒家以倫理為中心的政治思想
**節 儒家概述
第二節 孔子以禮仁為中心的政治思想
第三節 《中庸》《大學》的修齊治平思想
第四節 孟子的仁政思想
第五節 荀子的禮治思想
第六節 《易傳》的應變政治思想
第七節 《周禮》中的國家體制思想
第六章 法家以法、勢、術為中心的政治思想
**節 法家概述
第二節 李悝的變法和法治思想
第三節 慎到的勢、*、術思想
第四節 申不害的術治思想
第五節 《商君書》的耕戰和法治思想
第六節 韓非君主絕對專制主義的政治思想
第七章 道家以法自然為中心的政治思想
**節 道家概述
第二節 《老子》的無為政治思想
第三節 楊朱貴己及其童子牧羊式的政治主張
第四節 《莊子》的自然主義政治思想
第五節 馬王堆《老子》乙本卷前古佚書的黃老政治思想
第八章 墨子的兼愛論與尚同的二元政治論
第九章 名家正名實的政治思想
**節 名家概述
第二節 《鄧析子》的“刑名”無為思想
第三節 《尹文子》的刑名法*思想
第四節 惠施的去尊思想
第五節 公孫龍以“離”為本的名實觀
第十章 陰陽家以天人配合為特征的程式化政治思想
第十一章 《管子》中各派政治思想的融合
**節 《管子》與各派的融合性
第二節 法家派兼收道、儒的政治思想
第三節 道家派兼收法、儒的政治思想
第四節 陰陽家的務時寄政與以水治國論
第五節 “輕重”篇的國家壟斷商業以治國的理論
第十二章 《呂氏春秋》兼收并蓄的政治思想
第十三章 諸子政治文化總論
(秦漢魏晉南北朝卷)
**章 秦始皇的帝王專制思想
**節 皇帝至上理論的高度發展
第二節 皇帝極欲與重罰主義
第三節 以法為教 以吏為師
第二章 漢初思想家對漢帝國的政治設計
**節 陸賈的通變政治思想:仁義與無為的結合
第二節 賈誼的崇仁尚禮和以民為本的治安論
第三節 《禮記》的以禮、樂治國論
第四節 晁錯的尚法與重農戰思想
第五節 《淮南子》的無為政治思想
第三章 漢帝國的政治“大一統”與獨尊儒術
**節 《春秋•公羊傳》的“大一統”政治思想
第二節 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政治論
第三節 獨尊儒術與漢家制度
第四節 《鹽鐵論》中的王霸之爭
第四章 儒家政治觀念的經典化與社會意識化
**節 《五經》崇拜與神圣化
第二節 漢代政治中的儒家精神
第三節 忠、孝觀念的社會意識化
第四節 經學思維方式與儒學之分化
第五章 君權的合法性理論與君權調節論
**節 君權合法性與天、圣、道、王的相通和相輔
第二節 君主稱謂與帝王權威的壟斷性
第三節 道義制約君主論
第四節 罪己詔中的政治調節觀念
第六章 西漢后期的政治調整思潮與王莽的復古改制思想
**節 西漢后期的政治調整思潮
第二節 更命思潮
第三節 王莽的復古改制政治思想
第七章 東漢前期讖緯化的經學政治觀與懷疑論
**節 東漢初期劉秀集團的“柔道”與集權思想
第二節 漢代緯書中神、自然、人一體化的政治觀念
第三節 《白虎通義》神化王權與三綱五常的“國憲化”
第四節 王充對漢代經學統治思想的懷疑與批判
第八章 東漢后期的名教與政治反國思潮
**節 東漢名教思潮
第二節 東漢末年黨錮與清議思潮
第三節 東漢末年的政治批評與反思思潮
第九章 早期道教和《太平經》的政治思想
**節 早期道教的政治思想
第二節 《太平經》的善惡觀和太平理想
第十章 漢末魏晉時期的名法與名理思潮及玄學政治思想
**節 漢魏之際的名法思潮
第二節 東漢末期的名理思潮
第三節 玄學中的名教與自然之爭與政治思想
第十一章 兩晉南北朝時期政治思想的多元發展
**節 兩晉及南朝儒家政治思想的承傳與發展
第二節 北魏統治集團治國思想的儒學化
第三節 佛教的政治思想
第四節 道教的政治思想
(隋唐元明清卷)
**章 隋唐諸帝成熟且完備的君道論
**節 隋唐諸帝的自我政治意識與君道
第二節 民本論:君權的絕對性與相對性
第三節 君臣一體論:馭群臣與馭天下
第四節 法制論:人治與法治
第五節 納諫論:兼聽與獨斷
第二章 隋唐時期佛教和道教的政治思想
**節 佛、道、儒三教的爭衡與兼攝
第二節 道教神化王權和宗法的政治思想
第三節 佛教的中國化與政治文化
第三章 隋唐儒學的復興及其政治哲學的新變化
**節 孔穎達的道論與治道
第二節 《中說》興王道、正禮樂的政治思想
第三節 柳宗元的大中之道及國家政體論
第四節 韓愈的道統論與尊君思想
第五節 李翱的復性說和儒家道德的絕對化
第四章 唐末、五代反思君主政治、憧憬均平理想的政治思想
**節 農民戰爭的武器批判與均平意識的凸顯
第二節 皮日休對專制帝王的批判與仁政論
第三節 《無能子》否定圣人、君王和綱常的政治思想
第四節 羅隱對暴君的批判與明君論
第五節 譚峭的君盜論與均食、尚儉論
第五章 北宋時期改革政治、強化王權的政治思想
**節 宋初諸帝改革體制、強化集權的政治方略
第二節 改革思潮的興起和“慶歷新政
第三節 李覯通變救弊的政治思想
第四節 司馬光“急于求人,緩于立法”的政治思想
第五節 王安石的變法思想和“熙豐新法”
第六章 宋代理學的政治哲學、政治價值和政策思想
**節 宋代理學思潮及其主要流派
第二節 理(道)論:宗法君主制度社會規范的絕對化
第三節 人性論:“存天理,滅人欲”
第四節 中和論:禮仁政治的方法論
第五節 道統論:政治思想與匡時濟世
第七章 南宋的事功思潮和鄧牧的異端思想
**節 陳亮“倡事功”的政治思想
第二節 葉適“以利和義”的政治思想
第三節 鄧牧抨擊君主制度的異端思想
第八章 遼、西夏、金的統治思想
**節 兼容并包、因俗而治、逐漸漢化的統治方略
第二節 承天后及遼圣宗的政治思想
第三節 金世宗的吏治思想
第九章 元代“用夏變夷”思潮與理學的官學化
**節 早期漢蒙文化關系與耶律楚材的治國主張
第二節 以郝經為代表的“用夏變夷”思潮與禮治思想
第三節 理學的官學化
第十章 明代統治者強化集權、專制的政治思想
**節 朱元璋維護絕對君權的政治思想
第二節 朱棣崇道統、尊理學的政治思想
第三節 丘濬的“帝王之學”
第四節 張居正“尊主庇民”的政治思想
第十一章 王陽明心學及其后學的政治思想
**節 王陽明心學與“破心中賊”
第二節 王艮、何心隱世俗化的儒學政治思想
第三節 李贄追求平等、張揚個性的政治思想
第十二章 東林黨人關切時弊的政治思想與忠君政治心態
**節 維護君權的理想選擇和現實中的沖突
第二節 道德救世
第三節 懲治貪官污吏
第四節 君子小人辨
第五節 東林黨人的政治心態
第十三章 清初封建士大夫群體的自我批判思潮
**節 黃宗羲對秦漢以來政治體制的批判
第二節 顧炎武改革君主集權政體的設想
第三節 王夫之對儒家政治哲學的反芻和重構
第四節 呂留良對“天下一統于君”的抨擊
第五節 唐甄抨擊暴君、調整王權的思想
第十四章 清代前期諸帝維護絕對君權的政治思想
**節 絕對君主專制的政治理論
第二節 突出“臣節”的政治價值觀
第三節 敬天法祖的政治原則
第四節 “大一統”論與“正統論”
第十五章 龔自珍與古典政治思維的終結
**節 19世紀前期的社會思潮
第二節 龔自珍“自改革”、救衰世的政治思想
中國政治思想史(共3卷) 節選
《中國政治思想史•先秦卷》第四章 百家爭鳴與政治理性的發展(節選)
如果我們把歷史的扉頁翻到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末至戰國時代,一種極為奇偉的景象便會展現在面前:思想理論界猶如峰巒競相爭高,隨著一個大師的出現,一種思想便被推向高峰。這個時代究竟有多少思想家? 據班固《漢書•藝文志》著錄的書目看,諸子之作約近百種。用“百家”形容諸說林立,早在戰國已經流行。《莊子•秋水》說公孫龍“困百家之知”,荀子稱諸子為“百家之說”;至西漢,司馬遷稱諸子為“百家之術”。此后遂成習慣,一提到諸子百家,人們自然就想到戰國的學海。
……
流派之爭和派內之爭,把無數問題提到了思想家的面前,迫使他們把思維的觸角伸到各個領域,上論天,下論地,中論萬物、人事,縱論古今。因此,他們的著作大都具有百科全書的性質。以《荀子》為例,全書不過十余萬字,但涉及的問題卻相當廣泛:討論哲學的有《天論》《解蔽》《正名》《性惡》《非相》等篇;討論政治學的有《王制》《王霸》《君道》《臣道》《強國》《禮論》《樂論》等篇;討論經濟的有《富國》等篇;討論教育的有《勸學》《修身》《不茍》等篇;討論軍事的有《議兵》等篇。另外,全書討論了倫理道德,有些篇還論及了自然科學、史學諸問題。荀子為了論戰,是有計劃、有目的地進行寫作的。每篇有一個主旨,篇名與內容一致。從某種意義上說,荀子是中國古代劃分社會學問為不同學科的開創人之一。
百家爭鳴促進了人們的認識向某一方面或某一領域的重點進軍,每個人掌握知識的百科性又促進了對事物的綜合考察與深入分析。百家與百科相激,于是對每個問題都能少者數種,多者十余種,從不同的角度提出看法。
這個思想庫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積累和智慧結晶,是在繼承基礎上的偉大創造。諸子百家的存在與爭鳴,是中華民族文化成熟的標志。在以后長達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的歷史長河中,各式各樣的思想差不多都可以從戰國諸子中找到原型或雛形。直到今天,社會科學中的許多問題,或多或少地還可以從諸子中找到相應的命題或思想源頭。
為什么這個時期出現了那么多的思想家? 這首先需要從那個時代說起。春秋戰國是中國歷史上一大變動時期。“高岸為谷,深谷為陵”的變化打破了傳統的生活和觀念。過去的一切該怎么看?需要人們回答。現實該怎樣生活? 需要人們創造。歷史的車輪要向哪里轉動?需要人們預測。數不清的問題一齊擺在了人們面前。一句話,社會歷史需要重新認識! 百家爭鳴便是歷史變動在認識上的表現。
促成百家爭鳴的另一個原因是,各國的政治變革與互相競爭需要理論指導。當時每個諸侯國都面臨著如何妥善解決內政與外交這兩大課題,都面對著生死存亡的抉擇。在復雜的形勢面前,任何僵化的傳統,如門第、名分等都無濟于事,唯*有效的東西便是合乎時宜的謀略和政策。在尖銳的斗爭中,實力無疑是基礎,然而沒有合宜的謀略,優勢就可能轉為劣勢。斗爭不僅是物質力的較量,同時也是智力的較量。物質力可以由少數人壟斷或控制,智力卻是無法壟斷的。君主們擁有物力,卻不一定具備智力。在相對穩定的形勢下,當權者可以把知識置于可有可無的地位。但在多元的、動蕩的、競爭的時代,拋掉知識才智就意味著毀掉自己。當時許多統治階層人物對人才智謀的作用看得很清楚。一次,齊威王與梁惠王會晤。梁惠王問齊威王:有明珠嗎?齊威王說,沒有。梁惠王詫異地說,我的國小,還有十顆光照數十丈的明珠,齊國那么大怎么能沒有呢?齊威王說,我的明珠與你的不一樣,我以人才為明珠。由此可見人才在當時的地位和作用。各國爭著招攬人才,有的下令求賢,有的重金收買。百家的興起正是適應了智力競爭。他們中的多數目的也很明確,那就是“干世主”。
形成百家爭鳴的再一個原因是,當時政治空隙比較多,知識分子大有用武之地,可以自由馳騁。這并不是說當時有什么開明的政治制度,而是指諸侯國林立,便于知識分子在各國間迂回,便于自由討論問題。
思想自由,百家爭鳴,認識深化,三者之間既是互為條件、互為因果、互相促進的關系,又是遞進關系。有思想自由而有百家爭鳴,有百家爭鳴而有認識深化。認識深化程度是人類智慧和文明發展的重要標志。
……
認識發展的動力之一,是不同觀點與見解之間的相激,即挑戰和應戰。認識領域不存在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局面。認識的天性之一就是“犯他性”。犯他而后才能有新見。犯他不可避免地要有“破”。“破”與“立”是一個相反而相成的過程。先秦諸子之間既有公開的對陣、指斥、無限上綱,又有娓娓細語的辯析。有的針對整個學派,有的則僅針對個別論點。在爭鳴中并不都是壁壘分明,常常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因人廢言者有之,棄取并行者亦有之;有的學派意識很強,有的則全然把學派拋到一邊。總之,在爭鳴中沒有裁判員,自己就是認識的上帝。戰國諸子相激到什么程度,可以從如下兩方面考察:
**,沒有任何一個論題是神圣不可批判的。先秦諸子究竟提出了多少論題,誰也沒有做過統計,但有一點是清楚的,即不管哪種理論都沒有獲得人人共尊的地位。任何理論都是可以討論的;信仰者有之,但卻不是必須的和規定的。儒家對仁和禮盡管有不同的解釋,但都又把它們作為自己的旗幟。可是在道家看來,仁與禮卻是造成人世禍害的根源。《老子》說:“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老子•三十八章》)仁、禮與“道”是對立的,是破壞“道”的惡果。《莊子》認為仁禮這類東西不屬于人的自然本性,是那些好事的圣人(非道家所稱的圣人)制造出來的。“毀道德以為仁義,圣人之過也。”(《莊子•馬蹄》)仁禮之興造成了一系列的惡果,它既是人的桎梏,又引起了人的互相猜忌;既可憐,又可悲,更可惡,以至作者發出這樣的譴責:“虎狼,仁也。”(《莊子•天運》)“夫兼愛不亦 迂乎? 無私焉,乃 私也。”(《莊子•天道》)法家中的某些人是有限地主張仁、禮的,不過也有人,如《商君書》的某些作者把仁、禮比作虱子、蠹蟲,主張加以滅絕。總之,在戰國,找不到任何一種理論是不可以再認識,不可以再討論和不可以批判的。
第二,沒有不受到批判的權威。在爭鳴中形成了流派,也出現了權威。孔子之于儒家、老子之于道家、墨子之于墨家、李悝之于法家,幾乎均處于權威的地位,孔子與老子甚至還有點神味。孔子就自稱:“天生德于予。”子貢稱頌孔子:“仲尼,日月也,無得而逾焉。人雖欲自絕,其何傷于日月乎?”(《論語•子張》)他認為孔子如日月,誰要說孔子的不足,只表明自不量力。又說:“夫子之不可及也,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論語•子張》)“自生民以來,未有(及)夫子也。”(《孟子•公孫丑上》)然而,由于當時許多派別存在,這些人完全是可以討論和批評的對象。一個看門人批評孔子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式的理想主義者。這還是客氣的,《莊子•盜跖》的作者把孔子視為“偽圣人”,對孔子進行了全盤否定和批判。孟子除對楊朱和墨子的理論進行批判外,還斥之為“禽獸”理論家。
諸子互相激烈的爭論把認識推向一個又一個高峰。在理論上互相批駁、點名道姓,爭鳴的深入,促進了認識的深化。爭鳴中也出現“偏激”現象,什么是偏激? 很難為它下一個確切的定義。“偏激”是與“中正”相對而言。在對社會的認識中,既找不到一個統一的“中正”,也就無法判斷何為“偏激”。大致說來,把一種理論觀點推向極端的做法可算之為“偏激”。“偏激”是爭論中不可避免的產物,也是為了徹底闡述某種理論難免出現的現象。另外,論戰雙方批判對方時,常常攻其一點, 不及其余,經過對方之手,也會把某種論點推向極端。還有,在同一學派內部,為了爭正統,也常常把不同于自己的觀點視為異端,異端也多半與偏激現象有一定的關系。
……
時人分辨正統與偏激,其目的在于取消偏激。筆者在這里談偏激不是簡單地要提倡偏激,而是要談談偏激在深化認識中的意義。
認識*好沿著直線深化,但事實上這是不可能的,也從來不存在這種認識。人類的認識從來都是在曲折和多樣化中向前推進。從認識過程看,偏激不僅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深化認識所不可缺的形式。因為只有偏激才能把一種思想和理論以極端的形式徹底地表現出來。偏激是沖破認識上平穩局面的一種做法。偏激本身或許有缺,但它又是人們選擇中正認識的坐標之一。沒有這種坐標,也就顯示不出中正的意義。中正與偏激是互為參照物的。偏激并不只是一種情感,它可以是一種深化的理論,正像荀子在《非十二子》中所言:“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也就是說,它是有一定根據的,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如果為了批駁這種有一定根據和道理的偏激之論,那就應提出更多的根據和道理,所以偏激之論成為認識發展的動力之一。
區分中正和偏激,如果是為了進行選擇,是完全必要的,對認識也是有益的;如果區分的目的是想取消偏激之論,如我們的先人那樣,其后果并不會太好。秦漢以后歷代封建統治者都設法把某一學說定為一尊,其結果不僅桎梏了思想,也使自己失去了選擇和應變能力。
如果戰國百家爭鳴沒有偏激之論,那么爭鳴也不可能那樣深化,也不可能那樣多姿,具有聰明才智的士也不可能獲得迅猛發展。
中國政治思想史(共3卷) 作者簡介
劉澤華是我國現代著名史學家、中國思想史研究名家、南開大學榮譽教授,所提出的“王權主義說”在海內外學術界有很大影響。以他為核心的“劉澤華學派”是繼“侯外廬學派”之后形成發展起來的又一個有著鮮明學術個性的史學流派,是中國政治思想史和中國傳統政治文化研究的重鎮。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推拿
- >
月亮虎
- >
山海經
- >
莉莉和章魚
- >
自卑與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