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分寸 跨越社交圈層的底層邏輯
-
>
生命唯愿愛與自由
-
>
中國式人情世故
-
>
看心理·第2輯(全5冊)
-
>
心靈四書(全4冊)
-
>
非暴力溝通
-
>
往里走,安頓自己
我不假裝美好,我允許自己不開心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7087076
- 條形碼:9787517087076 ; 978-7-5170-8707-6
- 裝幀:一般輕型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我不假裝美好,我允許自己不開心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大眾讀者全面接納生活中累積的負向情緒 恢復對愛和幸福的深層感知 ★ 深入認知情緒中真實的傷,準確理解情緒背后的訴求 ★ 恰如其分地接納自我,穩(wěn)定恢復內在的秩序感 ★ 在人際關系中得到穩(wěn)定的滋養(yǎng),更好地愛和被愛 ★ 自然地活出一個情緒自由、真實放松的自己
我不假裝美好,我允許自己不開心 內容簡介
我們的情緒是對外界的真實反饋,只有自主地感受情緒,坦誠地面對內在積極的和消極的感受,才能體會到生命的能量變化。有些時候,我們要允許自己不開心,不必忍耐也無需發(fā)泄,全然接納和擁抱自己原本的真實感受,才能找到掌控情緒的起點,恢復內在的秩序感,構建一種情緒自由、真實放松的幸福人生。
我不假裝美好,我允許自己不開心 目錄
【目錄】
/ **章 /
壞情緒的秘密:發(fā)現(xiàn)負面感受里藏著的傷痕
孤獨:落單的人可能易感“冷漠癥” / 002
委屈:為什么你的心總是容易受傷 / 010
煩悶:你有多少次在生活的麻煩中崩潰 / 018
不甘:是你不愿接受庸俗的自己 / 025
迷茫:對未來的期許會用“偽焦慮”綁架你 / 032
自責:羞恥感是讓你不斷墜落的深坑 / 039
/ 第二章 /
壞情緒的消解:深度清理錯誤思維里的頑疾
你的人生不是命中注定的死局 / 048
思考力的限制正在反復拖累你 / 056
理解負性情緒背后的真實訴求 / 063
自視丑陋的人看不到自己的價值 / 070
向內審視,方能擺脫外在框架的限定 / 078
從原諒中釋放,還原更好的自己 / 085
/ 第三章 /
好情緒的起點:守住界限來穩(wěn)定內心的秩序
數(shù)算感恩,鍛煉重新快樂的能力 / 092
在當下的時光里主動投入一份愛 / 099
了解他人和自己共通的人性軟弱 / 105
真正的成熟就是守住情緒的界限 / 112
處理好情緒,等于照顧好身體 / 120
說出你的介意,給歉意表達的機會 / 127
/ 第四章 /
好情緒的持續(xù):自由傾聽內在驅動力的指引
允許自己做自由且“無用”的人 / 134
放棄對父母的期待,獨自成長 / 142
傾聽內在驅動力的指引再出發(fā) / 150
自信自尊,你的人間更值得 / 157
不屬于你人生的東西要放手 / 164
為你真正熱愛的事情而努力 / 171
/ 第五章 /
親密關系可甜:真情互動中的蜜糖盈滿幸福
好的伴侶關系是“愛而知其惡” / 180
親密關系中,講道理是必要的 / 187
幸福是一種能力,而不是一種狀態(tài) / 193
珍惜每個當下,幸福就如約到來 / 200
滿足我們對愛和“需要別人”的渴望 / 207
我們在溝通中與另一半心心相印 / 214
/ 第六章 /
人際交往可咸:享受正向感情關系的好滋味
重建安穩(wěn)生活的秩序感 / 224
在生活的洪流里穩(wěn)住自己的格局 / 232
正能量的朋友是一盞明燈 / 239
朋友是我們主動選擇的親人 / 246
當今社會,婚姻只是一種選擇而非必需 / 252
懂得幸福婚姻的良性運轉比例 / 258
我不假裝美好,我允許自己不開心 節(jié)選
允許自己做自由且“無用”的人 你對錯誤的容納力有多大 有讀者說,她因在假期中追了幾天的劇,結果什么都顧不上了——孩子的課外班她委托別人去送,吃飯叫外賣,衛(wèi)生不打掃,花草也因疏于打理而蔫兒了,更沒有兌現(xiàn)回老家看父母的承諾。她因此非常自責,覺得自己簡直是在浪費生命。 想必這樣的感覺每個人都不陌生,只是自責的事情和自責程度有所不同。這讓我想起自己在中學時代,也有這樣明晰的感受:如果所有的課余時間都用來復習功課了,那么不管掌握的效果如何,我都會覺得一天很充實;但如果我忍不住看了一本雜志或一本小說,我就會覺得對不起父母,對不起老師,也對不起自己。其實我真的很想在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內看一本喜歡的書,以獲取那種與世界萬物連接的喜悅感。 但我可以想見媽媽那大呼小叫的聲音與神情,它們潛藏在某些秘密的角落里,像手榴彈一樣出其不意地炸你個人仰馬翻;它們還像一些看不見的線,牽扯著我的神經(jīng),只要那些線稍稍一動,我會自動意識到“這是不對的”。 成年以后我遇到老公,他與我相處的方式很特別:我丟了錢包,他補給我雙倍的錢;我看小說看得昏天黑地,他從不打擾我,自己點了外賣還記得給我留一份。后來我學習心理學,經(jīng)常要去參加各種培訓, 有時我會為不菲的培訓費發(fā)愁,事后我向他提及此事,他說:“沒錢你跟我說啊!”我說:“跟你說你就能替我解決嗎?”他說:“我有錢就給你!” 他從來不抱怨、指責我這事做得不對,那事做得不好。慢慢地我有了這樣的感覺:“犯錯誤”可以不必受到責難,因為錯誤不一定是真的錯了,而是代表著人們對這看似錯誤的事物所具有的容納力。一件事物在可以容納的范圍內,無論多么離譜兒,都不算錯,而是正常的生活。 不要為假性錯誤自我攻擊 其實,錯誤需要分成真正的錯誤和假性錯誤。真正的錯誤是指由于某些不合適的認知或行為導致了事情不好的結果,造成這個結果的人需要為自己的失誤而負責,此時“負責”本身已成為他為自己做的事情所付出的代價。除此以外,他不應該再受到任何埋怨、謾罵甚至人格上的攻擊,因為錯誤本身已經(jīng)是懲罰了,他所能受到的*好的教訓就是面對錯誤并且承擔它的后果,這也從另外一個方面說明了“錯誤是用來學習的,而不是用來指責的”。 假性錯誤是說,一個人(A)認定他人(B)沒有按照自己的主觀標準去行事,所以他人(B)“犯了錯誤”,因此A忍不住要去攻擊B。A沒有想過,B是真的做錯了嗎?B錯在哪里呢?也許B不過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做事,如果這也算錯誤,那么A就是控制欲過強了。 當我們面對真正的錯誤,它所需要承擔的責任會被我們受到的指責和攻擊所替代,似乎我們挨了罵就不用再去負責了。但其實,負責比挨罵更有意義。很多時候,我們害怕犯錯不是因為錯誤有多大的殺傷力,而是害怕來自外界和他人不懷好意的評價,以及直接的指責和攻擊。 生活中我們更常遇到的是“假性錯誤”。假性錯誤可分為意識層面和無意識層面兩部分。從意識層面來講,我們因沒有符合他人的主觀標準而被指責或不友好對待時,也許會懷疑“自己是不是哪里做錯了”,但更有可能,我們會懷有憤怒——我們已經(jīng)意識到來自他人的控制。無論懷疑還是憤怒,都是可以被意識到的,我們不會被這種情緒影響太深。 然而更深層次的“假性錯誤”卻是不合理的信念,這是從無意識層面來講的。比如“我要充分利用時間”(浪費時間是不對的),“我要成為一個優(yōu)秀的人”(不優(yōu)秀就不配被愛),“我要成為一個社交達人而不是書呆子”(孤獨是可恥的),等等。 一如本文開頭的讀者,她覺得自己追劇是不應該的,確切地說不是追劇不應該,而是“追劇追到忘我”不應該——作為一個媽媽,不管孩子不搞衛(wèi)生;作為一個女兒,不去看望父母,這哪里是一個正常人能做出的事情呢? 也許她常被教導,在正確的時間做正確的事情。在該做什么的時候沒有去做,這會嚇到她,令她覺得自己的行為實屬不該。但也許嚇到她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年幼時沒有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事時曾受到過的父母的責難。 我們都有這樣的感受:從小不被允許的事情,長大后你也很難允許自己去做。所以我們一直都在為滿足父母或他人的期望而努力著。這也是為什么我們很想去放縱一下自己,又覺得這是一種罪惡的原因。 踢走不屬于自己的聲音 現(xiàn)在很多人都在說“我一定要幸福”,卻很少有人仔細思考幸福的真諦。如果有人告訴你,幸福不代表優(yōu)秀、成功、自律,它們是兩碼事,你愿意相信嗎? 我知道你是存有疑惑的,你可能會說:如果優(yōu)秀和成功不能帶來幸福,如果不思進取或沒錢也可以幸福,那我寧可不幸福!是的,一直以來你對幸福的看法就是可以實現(xiàn)某個遙遠的目標,當有不同的觀點向你展示“可以不去追求那些目標”時你就慌了,認為自己已被判刑——再沒有幸福的可能。 其實,幸福的含義是“寬容、不指責自己,并允許自己做任何想做的事”,即無論你處于什么狀態(tài),有什么想法,你只需承認它們的合理性,同時不給自己設置嚴苛的標準,或不因“做錯了”而責難自己,就是幸福。 我有一個來訪者,她很討厭在工作中被人評價“粗心”,這個時候她會有一種羞愧和屈辱的感受,她會臉紅,但努力不讓其他人看出來,過后她久久不能從自己的情緒中平復。當回過頭去探究在她的童年時代發(fā)生過什么,她首先回憶起的便是經(jīng)常被父母用這樣的言語指責:“你看你,這么簡單的事情都做不好!”似乎事情沒做好是這個“人”無用,而不是事情本身有什么問題,比如大人沒有吩咐清楚。成年后當她在工作中被評價“粗心”的時候,她首先感覺到的就是被指責,從而被從童年起就擁有的羞愧和屈辱淹沒。
我不假裝美好,我允許自己不開心 作者簡介
高莉娟 著名心理咨詢師,沙盤游戲治療師,從業(yè)五年來幫助眾多心理患者走出人生困境。喜歡文字,希望通過文字與這個世界保持真情溝通。
- >
名家?guī)阕x魯迅:故事新編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山海經(jīng)
- >
隨園食單
- >
月亮與六便士
- >
二體千字文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qū):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我與地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