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zhàn)為何爆發(fā)及戰(zhàn)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閱讀過去:考古學闡釋的當代取向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1310304
- 條形碼:9787301310304 ; 978-7-301-31030-4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閱讀過去:考古學闡釋的當代取向 本書特色
對于了解考古學理論的新近發(fā)展頗具參考價值。
閱讀過去:考古學闡釋的當代取向 內容簡介
《閱讀過去:考古學闡釋的當代取向》是考古學理論和方法的經典入門書,旨在回應考古學中不斷涌現(xiàn)的理論討論。伊恩·霍德和斯科特·赫特森提出,考古學家必須重建過去的意義,而為了完成這一復雜而不確定的任務,必須接納多種理論立場。雖然仍立足于詮釋學、能動性和歷史,作者們討論了后結構主義、新進化理論,以及如現(xiàn)象學這樣全新分支的前沿進展。書中還加入了女權主義考古學、歷史學方法、話語和符號理論的新材料,使本書成為任何對過去感興趣的學生或學者的很好讀物。
閱讀過去:考古學闡釋的當代取向 目錄
第二版序/ ⅲ
**版序/ ⅶ
**章問題/ 1
文化意義和情境/ 2
個人與施動者/ 6
歷史情境/ 11
結論/ 14
第二章過程主義和系統(tǒng)方法/ 21
文化的唯物主義方法?/ 24
能動性/ 32
歷史和時間/ 33
行為考古學/ 35
評估和預測思想:認知過程主義考古學/ 37
新進化主義考古學和思想/ 41
結論/ 43
第三章結構主義、后結構主義和符號考古學/ 47
形式分析和衍生語法/ 50
結構主義分析/ 54
評論/ 62
后結構主義/ 69
驗證/ 72
結論:結構主義考古學的重要性/ 76
第四章馬克思主義和意識形態(tài)/ 79
馬克思主義考古學/ 79
意識形態(tài)/ 84
意識形態(tài)和權力:結論/ 93
第五章 能動性和實踐/ 95
實踐和結構化/ 95
抵抗/ 101
能動性/ 105
第六章具現(xiàn)考古學/ 112
物質性和可塑性/ 113
從身體考古學到具現(xiàn)/ 119
身體的界限/ 128
結論/ 130
第七章考古學與歷史學/ 133
長時段歷史/ 139
歷史學理論與方法:柯林伍德/ 154
若干范例/ 159
結論/ 161
第八章情境考古學/ 165
意義和理解/ 166
考古學中的意義/ 171
閱讀物質文化/ 176
情境/ 179
相似和差異/ 182
變化的相關維度/ 192
情境的定義/ 196
闡釋和描述/ 200
批判性詮釋學/ 203
結論/ 212
第九章后過程主義考古學/ 215
多樣性和物質性/ 216
過程和結構/ 223
歷史意義內容:思想和物質/ 224
考古學和社會/ 226
結論/ 243
第十章結論:作為考古學的考古學/ 246
檢驗闡釋/ 249
考古學及其顯著地位/ 252
參考文獻/ 259
閱讀過去:考古學闡釋的當代取向 作者簡介
伊恩·霍德(Ian Hodder),美國斯坦福大學文化與社會人類學系敦勒維講座教授,英國皇家科學院院士。代表作包括《閱讀過去》(1986,1991,2003)、《考古學過程導論》(1999)和《糾葛:人—物關系考古學》(2012)等。近期主要研究方向為近東考古學和考古學理論。 斯科特·赫特森(Scott Hutson),美國肯塔基大學文理學院教授,主要從事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qū)的人類學與考古學研究,著有《古代瑪雅城市》(2016)等。
- >
羅庸西南聯(lián)大授課錄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自卑與超越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莉莉和章魚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有舍有得是人生